孫大俊
近年來,農業保險作為中央強農惠農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支持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實現了快速發展,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廣度和深度大幅提升,服務“三農”的功能日益展現。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農業保險是穩定農業生產、保障農民利益、抵御農業風險的重要手段。
農業保險步入發展快車道
農業保險的歷史可追溯到1983年,那時候火災多,保險范圍僅限火災,每畝地一年保費1毛錢。后來范圍又增加到玉米、小麥、棉花“老三樣”,農業保險走走停停,到了2004年,國家提出重視“三農”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專業農險公司應運而生,到如今分門別類的各種險種相繼出現。特別是在2008年,農業保險在全國范圍內相繼鋪開,從此駛入發展快車道。
“十二五”時期,農業保險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支農力度不斷加大,我國已成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二大農業保險市場。《農業保險條例》的頒布使得農業保險持續健康發展的制度基礎更加牢固:農業保險累計為10.4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6.5萬億元,向1.2億戶次農戶支付賠款914億元;全國已建成農村基層服務網點2.3萬個,協辦人員40萬人,農業保險鄉鎮覆蓋率達93%,村級覆蓋率達48%,農業保險已名副其實地成為現代農業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
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承保的主要農作物突破14.5億畝,占全國播種面積的59%,三大主糧作物平均承保覆蓋率超過70%,承保農作物品種達189類;農業保險提供風險保障1.96萬億元,同比增長20.42%,約占農業GDP的32.27%;賠款支出260.08億元,約占農作物直接經濟損失的9.64%,是國家農業災害救助資金的7倍。
現代農業的“穩定器”
農業保險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對農業連年增產、農民持續增收發揮了重要的“穩定器”作用。
當前我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快速發展,農業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質量安全風險不斷累加,現實表明必須加快發展以需求為導向的農業保險,提高農業保險的保障水平,為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和新型經營主體保駕護航,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現代化加力助跑。
為了加大農業保險支農惠農力度,保險監管部門也正積極創新監管模式。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業保險,目前農業保險面臨著最好的發展機遇期。下一步,要以“擴面、提標、增品”為核心,“鞏固基本面、覆蓋全領域、穩步提標準”,合力打造新時期農業保險升級版。
農業保險取得的顯著成就,既靠政策推動,也靠技術創新。通過建立農業保險新技術應用體系,著力解決了農業大面積災害中查勘難、定損難、時效慢難題,在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理賠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我們也要看到,農業保險的發展還遠遠不能滿足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保險品種少、賠償數額低等問題越來越成為制約農業保險發展的障礙。
這些問題的存在充分說明,要適應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保險必須積極創新,尤其是針對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需要開發新的保險品種,真正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助推器”。
政策調整勢在必行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十三五”時期,正是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現代農業建設的發力期,農業發展既有挑戰,也有新的戰略機遇,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勢。比如說從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上看,“適度規模經營”將不可逆轉地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
隨著我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快速發展,迫切需要農業保險保駕護航。然而,由于起點低、底子薄,我國農業保險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首先,農業保險政策宣傳不到位,農戶了解程度低。調查對象中,完全了解政策性農業保險者只占5%,基本了解的還不到1/4。許多農戶并不清楚投保后自己所具有的權利和義務,甚至讀不懂保單。
其次,農民的參保積極性不高。由于存在查勘取證不及時和賠付數額少的情況,農戶的滿意度較低。超過50%的農戶認為每畝農作物三四百元的賠付標準是杯水車薪,根本不足以幫助農戶抵御風險。據了解,目前許多地方正在執行的農業保險政策還是2009年制定出臺的,最高理賠額度是根據當年農作物種植成本計算出來的,7年時間過去了,保險的理賠額度還在原地踏步。
第三,保費收繳難度大。農民受傳統管理思想的影響,保險意識淡薄,加之農村土地分散經營,家庭農業生產規模小、品種單一,經濟總值不高,保險額度低,農民自己繳納的比重很小。相對較高的征收成本,迫使部分鄉鎮或村放棄了保費收繳,為完成任務,由村、組干部或保險公司墊繳保費現象較為普遍。
最后,除了農民投保意識不強和保險理賠額度低外,理賠手續煩瑣、資金到賬不及時也是農業保險難以推廣的一個主要原因。一些農戶表示,收到賠付金需要經過復雜的查勘、理賠手續,有時甚至延遲到春播時節。此外,當前農業保險品種少,覆蓋范圍有限,保險標的低,實際賠付有限,只能保成本不能保收益,是制約農業保險發展的“短板”。
困局待解
除了積極創新和改善保險產品外,農業保險應實施差別化的財政補貼政策,逐步取消經濟欠發達縣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市、縣兩級財政配套,通過提高保險保障水平,適應新型經營主體高投入、高成本的要求。
此外,應該推動完善我國農業保險頂層設計,探索建立多層次的農業保險保障體系。在基本保險基礎上,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可自愿購買高保障的農險產品,對于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應盡快落實中央財政“獎補”政策。
保險業要充分認識當前保險服務農業現代化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在政策目標上,從提供災后補償單一目標向服務農業現代化多重目標轉變;在功能作用上,與政策目標的轉變相適應,從基礎的經濟補償向防災減災、社會管理、扶貧開發、擔保增信和輔助市場調控等綜合功能拓展;在發展動力上,從以往主要依靠政府推動和財政補貼的單核驅動模式向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和農戶參保意識增強的多核驅動模式轉變。
當然,還要以“擴面、提標、增品”為核心,進一步擴大保險覆蓋面,深化產品改革,構建保險責任廣、保障程度高、理賠程序簡單、費率水平合理的產品體系。要加強與農業部門的協作配合,強化規范經營,推動完善支持政策,加大資金、資源、科技、人力投入,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多樣化、充足的風險保障。
開啟2.0時代
相較往年,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有關農業保險的表述,在延續此前“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險品種、提高風險保障水平”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新的內容,包括探索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貸款,探索收入保險,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鼓勵和支持保險資金開展支農融資業務創新試點,推進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與畜牧養殖業保險聯動機制建設等。
不難看出,我國農業保險已經不僅僅是防范自然風險的管理手段,而且更多地融入了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各個環節,在農村金融體系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中發揮著更大作用。
隨著現代農業建設步伐的加快,我國農業生產主體也在發生變化,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力量。這就意味著我國農業保險從此前主要服務個體農民轉變為更多地服務種養大戶、農場主、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日益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助推器”。
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的最重要的融資問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業保險著墨更多。可以預見,我國農業發展的模式將會發生很大變化,農業保險也不再是就保險論保險,而是和農業產業鏈加速融合,如“農險+融資”“農險+農資供應”“農險+銷售”“農險+農業科技”等,跨界融合將是未來的方向。我國農業保險保障范圍已經擴大到信貸風險、市場價格風險、食品安全風險等各個方面。這對農業保險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可以說,我國農業保險已經開啟了2.0時代。
(作者單位:太平洋產險河南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