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建霞
摘要:指出了樹木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土、防風固沙、綠化美化環境的作用,不僅可以改善環境,同時也對當地農業生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分析了昌吉市森林資源現狀,探討了當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從宣傳推廣、林地管理、執法力度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提供參考。
關鍵詞:植樹造林;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9012402
1 引言
濱湖鎮林業以可持續發展為理論指導,以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以產業化發展為動力,多方籌集資金,鼓勵集體、個人、社會團體進行投資發展林業,形成全社會都來辦林業的積極氛圍,實現林業生態環境與產業壯大協調發展,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共同發展,把濱湖鎮建設成田園式生態型綠色鄉鎮。
2 森林資源現狀
濱湖鎮是以農業為主的綠色生態型鄉鎮,全鎮土地面積19萬畝,可耕地7萬畝,林地16768畝,其中:生態林防護林7554畝,經濟林(葡萄)5000畝,退耕還林4097畝,宜林地117畝,林地分布現狀是濱湖村2555畝,迎豐村1784畝,東溝村2533畝,友豐村1750畝,五十戶村1680畝,永紅村4532畝,下泉子村1934畝。其中東溝村、迎豐村、濱湖村以經濟林(釀酒、鮮食葡萄)為主。濱湖鎮森林覆被率8.8%。
3 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3.1 存在的問題
轄區內荒地越來越少,基本農田30年不變,沒有預留林地,林業在農業中所處地位明顯下降,造成濱湖鎮生態防護林營造難度加大。經濟林發展受合同定單、品種和市場的制約?,F有經濟林中,大部分鮮食葡萄以進入老化期,而且品種已經落后,更新成本較高,難以捕捉市場行情,造成新增面積緩慢。水資源缺乏,林業與農業爭水矛盾日益突出。新植及幼林管護不到位,不能及時澆水、除草,加上林權沒有落實到個人,造成樹木成活率低,出現死亡現象。同時,加壓滴管項目的實施也給林業帶來了一定弊端。
3.2 原因分析
由于“重栽樹,輕管護”思想根深蒂固,目前昌吉市植樹造林僅僅局限在對傳統林業發展模式的修補,并沒有用現代的眼光重新審視和調整林業展方向及發展模式。無論在工作能力,還是在體制上,與現代林業的工作要求都存在明顯差距。滿足于行業的平衡發展而不思開拓,滿足于已有的經驗而不思創新,對林業如何適應新形式下社會的發展缺乏緊迫意識。長期以來,只看到林業投入大,見效周期長,林業政策落實不到位,重視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造成了社會不關心林業,部分領導干部不重視林業工作的工作局面。應該意識到林業和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發展林業必須以改善生態環境為重點,以全社會參與和支持為前提,構建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高度統一的綠色產業。
4 對策與建議
今后一個時期,要牢固樹立“大干林業,干大林業”的思想,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林業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需求,努力解決存在的具體問題,推進濱湖鎮林業再上新臺階,全面提升林業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中的主導地位。
4.1 加大植樹造林宣傳力度
利用“科技之冬”及3月12日植樹節,積極開展植樹造林、護林防火等林業宣傳,力爭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增強廣大農民群眾“造林光榮、毀林可恥”的意識。
4.2 加強林地管理工作
抓好經濟林和防護林的地塊落實和后期服務與管理工作。對每一塊新增林地詳細登記造冊,包括坐標打點,長寬面積,樹種,責任人等逐一登記。對完成任務的進行重獎,對完不成計劃的進行處罰。明確分工、責任到人、責任到地塊,行政指導與技術服務相結合,督促、督察相結合,把林業工作扎扎實實落到實處。
4.3 科學引導植樹造林工作
積極引進適合濱湖鎮發展的新樹種、品種,采取市上補助一點,鎮上補助一點,村上出一點的以個人為主的發展模式。
植樹造林與采伐更新掛鉤,春季完成植樹造林面積的,優先批準林權轉讓和采伐手續,完不成任務的,不予辦理林權轉讓和采伐手續。
對于個人進行植樹造林,兩級驗收成活率在85%以上的,給予補助。
4.4 加大林業執法力度
進一步規范林地、林權轉讓和拍賣程序,使集體、個人投資的林地、林木資源得到最大增值。
5 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長,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植樹造林將日益加強,要求也會越來越高。本文針對當下濱湖鎮植樹造林的現狀,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希望對今后的植樹造林具有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孫 穎.植樹造林技術管理分析探討[J].綠色科技,2016(1).
[2]楊洪明.植樹造林技術與造林管理探討[J].綠色科技,2015(4).
[3]游先鋒.干旱荒漠地區提高植樹[J].綠色科技,2013(4).
[4]熊發堂.探討如何做好蘭坪縣植樹造林樹種的選擇工作[J].綠色科技,2014(12).
[5]劉江平.森林培育技術的現狀分析與建議[J].綠色科技,2014(8).
[6]韓 滔.淺談林區的土地整理與造林技術[J].綠色科技,2010(9).
[7]曾陳林.淺談如何提高造林質量[J].綠色科技,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