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曉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今后農村、農業發展的大方向就是依托農村經濟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土地流轉,進行土地確權改革,將土地推向市場,讓農民用做生意的思維來做活農村土地大市場。政府干啥呢?就是做好媒人,搭好平臺,這個作用在前期土地運作當中至關重要。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機具、資金、技術等資源的整合,將分散的農業機械與分散的農戶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土地流轉、托管、代管,有效破解集約化、規模化經營與分散型、消耗型、傳統農業之間的矛盾,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以唐河縣張店鎮為例,目前共有各類合作社149家,合作社平均流轉土地約400畝,有的甚至多達5000畝,共接收農田托管7萬余畝,土地流轉面積3萬余畝,農田托管和流轉面積均創歷史最高,推動了農業技術集成應用、農業節本增效和土地規模經營。
合作社流轉土地的模式
土地入股分紅模式:入股模式被看成合作社最高級形式,農民用土地作股加入合作社,參與合作社經營,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是合作社未來的主要運營模式,一年的收成減去成本,按比例分紅。
土地承租模式:與合作社達成承租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農戶將土地經營權流轉到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經營。以白秋村青泉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例,該合作社共承租5000余畝土地,擁有大型拖拉機15臺、旋耕機15臺、烘干機5臺、聯合小麥收割機7臺、玉米收割機3臺,機手20人,管理人員10人,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并承擔了千畝糧田示范方項目。該合作社用大田耕地,按比例換取村頭閑散地、荒地,建設農機大院、維修場地,或者以大田地換大田地,使已經流轉的土地成方連片,便于機械化作業。該合作社的所有機械主要用于自己流轉土地的使用,不對外服務。
土地“全托”模式:農戶將土地委托合作社全權管理,合作社提供農資供應、技術指導、耕、種、管、收、售的“一條龍”服務模式,合作社收取服務費,并向農戶保證達到定額的產量,政府的各種補助屬于農民。以喬崗村運強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例,該合作社擁有大型拖拉機20臺、聯合小麥收割機13臺、玉米收割機3臺、花生收割機7臺、花生摘果機5臺、播種機7臺、烘干機2臺、旋耕機20臺,專業機手20人,管理人員8人。該合作社承擔了張店鎮和郭灘鎮的深松整地和保護性耕作兩個項目。農機深松可以使土地保水、抗旱、打破犁底層,保護耕作使成員和農戶省工、省時,節約成本.這兩項新技術推廣以來,服務3萬多畝土地,使農戶和成員節省成本100余萬元。
土地“半托”模式:根據農戶家庭情況實際需要,合作社在耕、種、管、收、售某個環節提供服務,農戶可以靈活選擇單項或多項服務項目,服務結束后由農戶驗收作業質量,合作社和農民結算服務費用,政府的各種補助屬于農民。這類模式運作的合作社數目比較多,成員也眾多,托管近8萬畝土地。
對幾種模式優點、缺點的思考
土地入股和托管模式
優點:土地入股和托管能有效降低經營風險,這是大部分合作社選擇將入股和托管土地作為主要經營模式的關鍵因素。入股和托管形式下,當地農民比將地直接承租給別人賺得多。運強農機專業合作社以全托的形式給附近2000多畝地作業,實行“一條龍”服務,并與農民協商幫助農民賣秸稈、收糧食,合作社只賺取作業費和管理費。運強合作社理事長劉運強說:“我們僅幫他們賣秸稈的錢就比其他合作社承租土地賺的錢多,托管對我們和農民來說是雙贏。”2015年,劉運強力排眾議,沒有大面積承包土地,而是以托管和跨區作業服務為主,在下半年糧食價格下降時,合作社收益沒受多大影響。
缺點:入股和托管土地雖然分散了經營風險,但是,地塊小且分散帶來的農機作業成本提高等弊端也隨之顯現。土地連片面積越大,單畝農機作業成本越低,反之亦然。
土地承租模式
優點:土地承租給合作社后,合作社可根據自身發展需求選擇種植方向和項目,不受農戶干涉,舍得對土地基礎設施進行投資。
缺點:土地承包費用前期大,如果合作社經營不善,或遇到市場行情差及自然災害年份,資金鏈條就會斷裂,遭遇嚴重的經濟損失。以承租模式為主的清泉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尹中原說:“去年小麥、玉米價格大幅度下滑,對合作社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今年我們正在考慮減少承租面積,調整種植結構和品種,以提高畝產效益,彌補去年造成的損失。”
當前土地流轉及農田托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土地流轉的檔次不高,短期行為嚴重。許多流轉的土地處于自發的、粗放的、低層次的經營狀態,規模小、投入低、科技含量不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很難形成規模經營,土地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農業產業化發展滯緩。從出讓方看,主要是務工經商不穩定,對流轉政策心存誤解,也擔心政策變化,怕土地轉出后失去土地,所以大多采取短期轉包的方式。
土地流轉不規范,監督約束機制不健全。首先是缺乏土地流轉服務機構和流轉平臺,土地流轉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時有效溝通,轉出方找不到轉入方。再次是土地流轉的程序簡單,流轉雙方沒有遵循一定程序履行必要的手續,少數雖有合同,但不規范準確,部分農民單方面毀約,從而迫使土地流轉行為停止。
資金不足。土地流轉后農戶經營規模擴大,導致資金需求量增加。而銀行金融貸款針對合作社這一塊的可操作性不強,門檻高、手續繁。
措施和建議
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把優惠政策作為工作抓手。聯合社的成立將使各分社抱團運作,以前一個合作社就一個品種,量又小,大單子談不下來。現在聯合社再大的單子也敢接,大家的東西都好賣了。分社的廣告和營銷成本也都省了下來。對上積極爭取扶持政策,幫助他們建設服務場所和農產品經營網點,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從資金、技術、銷售以及用地、運輸等方面給予最大限度的政策“傾斜”,從而調動廣大農戶的積極性。
選準種植項目,講求效益。土地流轉之后種什么?選好種植方向和項目是關鍵。對于廣大農戶來說,以下才是他們優先考慮的:省人工,能機械化操作,便于大規模種植,綜合產效高;投資小,資金流動快;銷路好,不愁賣;抗風險能力強,好種;產效高。
因此,我們分兩種情況進行引導:
對于一些經濟實力較小的合作社,著重在傳統種植基礎上,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引進科技管理模式,提高畝產效益,這樣不會增加他們的前期投入。結合近兩年糧食市場的行情,我們引進了花生起壟種植新技術,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解決了黏土地花生種植收獲的全部難題。大力推廣春花生+蔬菜種植模式,畝產凈效益比傳統種植模式多3000元左右,農民普遍增產增收。
對于經濟實力較好的合作社,引導他們發展高效現代農業,走精品高檔路線,種植食用菌(猴頭菇、香菇等)、蓮藕、景觀林、中藥材,并引導他們聯合起來,統一商標,獲得綠色有機認證,把產品打向高端市場。牛二門村佰合食用菌種植合作社主要種植猴頭菇,擁有液態制菌實驗室、菌種接種室、自動裝袋機、高溫滅菌室、恒溫出菇棚1.4萬平方米,年可利用秸稈、玉米芯1300噸,年產菌袋80萬袋,出菇500噸,凈效益500萬元,成為精準扶貧最佳帶動項目。
制定政策措施,鼓勵流轉。首先是設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專項資金,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其次是鼓勵工商企業投資從事產前、產后和“四荒”資源開發,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和訂單農業”的方式,帶動農戶發展產業化經營。第三是金融機構要在符合信貸政策的前提下,為參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經營大戶提供積極的信貸支持。
(作者單位:河南省唐河縣張店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