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征期間,紅一方面軍曾在仁化境內突破了國民黨軍精心設置的第二道封鎖線,摧毀敵軍設在仁化境內的碉堡26座,使紅軍得以進行短暫的休整,為繼續北上創造了條件。紅軍長征在仁化縣播下了革命的種子,留下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近日,記者一行在仁化重走長征路,沿著革命先烈們長征的足跡,去尋找那永恒的記憶……
83歲老人講述銅鼓嶺阻擊戰
銅鼓嶺位于厚坑村南面,嶺高坡陡,林密草深,嶺下溝深陡峭,地勢復雜。從嶺腳到嶺頂,只有一條通道,路窄彎曲,是城口鎮通往仁化的要沖隘口。紅軍主力能在城口鎮休整,籌集軍餉,集結部隊,順利繼續西進,是與銅鼓嶺阻擊戰的勝利分不開的。
“當時,是江西來的國民黨軍隊先到銅鼓嶺的,他們占據了有利地形,還架了兩挺機關槍。”在銅鼓嶺紅軍烈士紀念碑前,83歲的張良勝老人向記者講述紅軍阻擊國民黨軍隊的故事。
“那一仗打得慘啊!死了好多人!”據張良勝介紹,1934年11月4日中午,奉命阻擊敵從仁化方面增援追兵任務的紅一軍團二師六團一部遭到敵獨立警衛旅第三團彭智芳部襲擊。但戰斗經驗豐富的紅軍指戰員,面對突如其來的險惡形勢,隨機應戰,搶占有利地形,痛擊敵人。雙方激戰了兩晝一夜,最后紅軍以陣亡一百多人的慘烈代價,粉碎了敵軍增援城口的陰謀,并突破了敵人設置的第二道封鎖線,為確保紅軍主力在城口作短暫休整和繼續西進創造了條件。
解放后,為紀念這次戰斗,緬懷犧牲的紅軍烈士,人民政府在銅鼓嶺修建了紀念碑,供后人瞻仰。
街頭宿營軍民魚水情深
城口鎮四面群山、峰高谷狹,扼粵湘驛道之咽喉,國民黨軍將其看作湘南汝城至粵北仁化之間第二道封鎖線上的重鎮,調兵遣將、苦心經營,可謂固若金湯。
1934年11月2日,紅軍二師六團一營營長曾寶棠率領一營指戰員夜襲城口鎮,俘敵100多人,繳獲槍械數百支、子彈一萬多發及糧食、煤油等物資,給紅軍在城口短暫休整創造了條件。
“占領城口鎮后,紅軍就進行了休整。當時他們在街道上宿營,還在溫泉那邊清洗傷口。”仁化縣黨史辦工作人員劉耀東向記者介紹說,11月2日起至7日,紅軍在城口鎮進行了短暫的休整,總指揮部設在廣州會館(現在的城口鎮中心小學),部隊就在城口的街道宿營,當時河邊街、正龍街的街巷屋檐下都睡滿了紅軍。紅軍對民眾秋毫無犯,軍民關系十分融洽。休整期間,紅軍積極宣傳革命政策,寫貼宣傳標語。以前,城口、恩村的一些房墻上還保留著當年紅軍的宣傳口號和標語。現在,城口鎮的宣傳標語還在,可惜已經殘缺不全,而恩村的宣傳標語已經看不見了。當時,城口的群眾也積極主動地幫助紅軍燒水做飯,給紅軍帶路,收養護理紅軍傷病員,紅軍與當地群眾的魚水情深。
古鎮城口呈一派新姿
近年來,隨著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實施,加上扶持革命老區發展建設的政策相繼出臺,城口這座昔日的秦漢古鎮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城口鎮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各級領導都比較關心,也有相關的政策支持。這些年,城口鎮變化最大的還是基礎設施的建設,邊遠山區的道路建設尤為突出。”城口鎮鎮委書記李漢輝向記者介紹說,“十二五”以來,城口鎮新城鎮建設成效明顯,服務功能日臻完善,新農村建設取得了新的突破,農村經濟形勢喜人,各項事業齊頭并進,經濟、社會正朝著又快又好的方向發展。
“目前,城口鎮繼續依托境內豐富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利用當地原有的自然環境,以發展旅游產業為主。傳統古村落、溫泉、紅色旅游和生態旅游,是接下來要發展的四個重點。”據李漢輝介紹,這四個重點都在井然有序的進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據悉,城口鎮以上寨村為示范點,投入60多萬元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并通過積極爭取,使其獲得了“廣東名村”的稱號,為城口鎮增添了一張靚麗的名片;在溫泉項目開發上,城口鎮已經和廣東豐泰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協議,計劃投資10億元,第一期建設預計投入5億元;生態旅游方面,利用恩村黃洞的生態優勢,吸引外資成立了仁化縣藍森農業生態園有限公司,計劃投資3000萬元,開發藍森農業生態園;在紅色旅游方面,主要是打造銅鼓嶺至城口段紅軍長征旅游路線,并打造紅軍紀念廣場和紅軍街。此外,粵北紅軍長征紀念館也將落戶城口鎮,為該鎮的紅色底蘊增添濃重的一筆。
80載春秋已逝,我們永遠無法感受到長征途中的艱難困苦,無法體會戰場上的悲壯情誼。但是重走長征路,能讓踏在紅軍曾經浴血奮戰的土地上的我們,領略先輩們為民族解放艱苦卓越、不怕犧牲的精神。這種精神,將激勵著新時期的人們,為國家和民族的振興披荊斬棘,在新的長征路上奮斗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