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沒收資產國際分享制度是美國國際刑事司法協助制度體系中一項極具特色的制度,其對于美國與其他國家開展國際刑事司法合作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國應當參考和借鑒美國的沒收資產國際分享制度,構建我國的沒收資產國際分享制度,并在與美國開展沒收資產國際分享時使用合理策略,以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
關 鍵 詞:國際合作;犯罪資產;資產分享
中圖分類號:D99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6)09-0105-16
收稿日期:2016-05-20
作者簡介:焦經川(1984—),男,河南新鄉人,復旦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國際刑法。
沒收資產國際分享是《聯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公約》(以下簡稱“1988年禁毒公約”)中首先提出的概念,是指當各國通過國際合作實現對犯罪資產的沒收后,沒收資產的收管國可以根據各方在沒收中提供合作程度的大小與其他國家分享該沒收資產。美國是沒收資產國際分享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在實踐層面,與外國分享沒收資產已經成為美國較為成熟的做法。據稱,從1989年至2007年,美國通過司法部與35個國家分享了總計超過1.88億美元的沒收資產。[1]根據美國司法部每財年向美國國會遞交的《資產沒收基金報告》,2004年至2015年,美國先后48次與加拿大、英國、德國等31個國家分享了總計7200多萬美元的沒收資產(見下表)。[2]而在規范層面,美國一方面通過法律和政策明確與外國分享沒收資產的程序和標準,另一方面則積極與其他國家簽訂關于沒收資產分享的雙邊協約,構建起了沒收資產國際分享的制度體系。
一、美國沒收資產國際分享的法律依據
(一)美國沒收資產國際分享的國內法依據
事實上,在“1988年禁毒公約”首次提出沒收資產國際分享的概念之前,美國國會于1986年通過的《1986年反毒品濫用法》第1366款中便出現了類似的規定,并被編為《美國聯邦法典》第18卷第981條。[3]現行《美國聯邦法典》第18卷第981條第(i)款規定,無論是刑事沒收還是民事沒收,美國司法部長或財政部長都有權將沒收的個人資產或出賣沒收個人資產或不動產的所得移交給直接或間接參與了扣押或沒收這些資產的其他國家,前提是獲得美國國務卿的同意,并且得到了美國與該國之間相關協定的授權,并在必要時,資產移交的國家得到了美國《1961年對外援助法》第490條規定的認證。[4]除第18卷第981條外,《美國聯邦法典》中的一些其他條款也對沒收資產的國際分享進行了規定。如《美國聯邦法典》第21卷“食品和藥品”第13章“預防和控制藥品濫用”第881條“沒收”第(e)(1)(E)款規定:“當財產根據本分章被民事或刑事沒收后,司法部長可以……將沒收的個人財產或出賣沒收個人財產或不動產的所得移交給直接或間接參與了扣押或沒收這些財產的其他國家……”[5]《美國聯邦法典》第31卷“貨幣和金融”第9705條“財政部沒收基金”第(h)(2)款規定:“財政部長可以將沒收的個人財產或出賣沒收個人財產或不動產的所得移交給直接或間接參與了扣押或沒收這些財產的其他國家……”[6]《美國聯邦法典》第19章“關稅”第1616a條“沒收財產的處理”第(c)(2)款規定:“財政部長可以將沒收的個人財產或出賣沒收個人財產或不動產的所得移交給直接或間接參與了扣押或沒收這些財產的其他國家……”[7]可見,這些規定基本上都與《美國聯邦法典》第18卷第981條的規定如出一轍,唯一的區別在于有權決定分享的主體有所不同。根據法條所涉及的具體領域,有的規定為司法部長,有的則規定為財政部長。這些規定也都在其所各自適用的領域為沒收資產的國際分享提供了美國國內法依據。
(二)美國沒收資產國際分享的國際法依據
美國沒收資產國際分享的國際法依據主要包括美國簽署并批準的關于沒收資產分享的國際公約和美國與其他國家締結的相關雙邊條約或協定。
在公約層面,如上文所述,“1988年禁毒公約”是最早提出沒收資產國際分享這一概念的國際公約。該公約第5條第5款規定:締約國根據公約規定而沒收的收益或財產,可以按照本國法律、行政程序或專門締結的雙邊或多邊協定,定期地或逐案地與其他締約國分享這類收益或財產或由變賣這類收益或財產所得的款項。[8]之后,1999年通過的《聯合國禁止向恐怖主義提供資助的國際公約》和2000年通過的《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中也重申了對沒收資產的國際分享。這三項公約構成了國際法中沒收資產國際分享的主要法律依據。美國均為上述三項公約的締約國,因此,上述三項公約也成為了美國與外國分享沒收資產的重要法律基礎。值得注意的是,2003通過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中并沒有提及沒收資產國際分享,而是對沒收資產的返還進行了詳細規定,要求被請求締約國應當優先將沒收資產返還請求締約國、返還其原合法所有人或者賠償犯罪被害人。[9]但該公約還規定:“在適當的情況下,締約國還可以特別考慮就所沒收財產的最后處分逐案訂立協定或者可以共同接受的安排?!盵10]這種所謂“最后處分”以及“可以共同接受的安排”雖然沒有使用分享的字眼,但實際上保留了沒收資產分享的可能性。之所以如此規定,其根源在于腐敗犯罪的特殊性。與其他犯罪不同,腐敗犯罪的犯罪資產往往與資產流出國的國家利益和國有資產密切相關,并且往往數額巨大,是對資產流出國國家利益直接且重大的破壞。因此,在公約談判過程中,作為腐敗犯罪資產主要流出國的發展中國家為保護自身利益,堅決反對分享腐敗犯罪資產,要求腐敗犯罪資產流入國返還犯罪資產。而發達國家則希望獲取處置腐敗犯罪資產的主導權,主張根據資產流入國的國內法對腐敗犯罪資產進行國際分享。于是,在沒收資產分享這一問題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公約草案也在關于犯罪資產處理的條款上幾易其稿。最終,經過艱苦而漫長的談判,談判各方達成妥協,公約的正式文本中回避了“資產分享”這一字眼,轉而使用了“最后處分”“可以共同接受的安排”等較曖昧的表述,實際上是將沒收資產分享的問題留由各締約國自行解決。
美國與其他國家所簽訂的雙邊刑事司法協助條約也大多在“沒收中的協助”部分對沒收資產的分享進行了規定,明確沒收財產的收管方可以在其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和雙方商定的條件下,將全部或部分沒收犯罪資產移交另一方。[11]美國最新簽訂的刑事司法協助條約中還規定,經締約雙方協商,還可以將沒收資產按提供協助的比例移交給在沒收財產中提供協助的第三方。[12]雖然美國刑事司法協助條約中并沒有使用“分享”這一表述,但其所描述內容事實上包含了沒收資產分享的全部內涵。
但是,無論是國際公約還是刑事司法協助條約,其對沒收資產國際分享的規定都極為籠統和模糊,僅僅提出了締約國之間分享沒收資產的可能性,并沒有對資產分享的具體內容作出任何明確規定,這也就給國家之間簽訂專門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提供了空間。事實上,美國開始與其他國家簽訂沒收資產分享協定,正是出于“1988年禁毒公約”的要求和啟發。美國簽訂的首個沒收資產分享協定,即《美國與荷蘭關于在追蹤、凍結、查封和沒收犯罪所得和工具及分享被沒收資產上相互合作的協定》,其序言中明確指出:“美國政府與荷蘭政府……考慮到雙方基于……《聯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公約》的合作義務,……就以下內容達成共識”。[13]截止2015年,美國已經與11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沒收資產分享協定,包括:1992年與荷蘭簽訂的《關于在追蹤、凍結、查封和沒收犯罪所得和工具及分享被沒收資產上相互合作的協定》,1995年與加拿大簽訂的《關于分享被沒收資產及等價資金的協定》,2001年與牙買加簽訂的《關于分享被沒收資產或處理該資產所得的協定》,2001年與墨西哥簽訂的《關于分享被沒收資產的協定》,2003年與英國簽訂的《關于分享被沒收或充公資產或其等價資金的協定》,2007年與摩納哥簽訂的《關于分享被沒收犯罪所得或財產的協定》,2010年與奧地利簽訂的《關于分享被沒收犯罪所得的協定》,2012年與多米尼加簽訂的《關于分享被沒收犯罪所得及工具的協定》,2013年與安道爾簽訂的《關于分享被沒收犯罪所得及工具的協定》,2015年分別與格恩西、澤西簽訂的《關于分享被沒收或充公資產或其等價資金的協定》。美國還于2000年與哥倫比亞在被沒收毒品犯罪所得的移交上達成了諒解備忘錄,并在此基礎上于2008年達成補充備忘錄。除此之外,美國還多次就個案與其他國家達成了分享沒收犯罪資產的協定,如1993年與埃及就個案簽訂的《關于移交被沒收資產的協定》,2012年與巴拿馬就個案簽訂的《關于移交被沒收資產的協定》,2012年與盧森堡就個案簽訂的《關于分享601,654.34歐元(相當于842,917.73美元)被沒收財產的協定》等。
美國早期簽訂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的內容和結構并不穩定,各協定之間差異較大。2005年7月22日,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第36次全體會議決議通過了《關于分享所沒收的由〈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和1988年〈聯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公約〉所涵蓋的犯罪的所得或財產的雙邊示范協定》,即《關于分享沒收的犯罪所得或財產的雙邊示范協定》(以下簡稱“資產分享示范協定”)。在此之后,以該“資產分享示范協定”為藍本,美國簽訂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的格式和內容趨于統一。其中,美國在“資產分享示范協定”出臺后簽訂的第一個沒收資產分享協定,即2007年與摩納哥簽訂的《關于分享被沒收犯罪所得或財產的協定》,是與“資產分享示范協定”最為相似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此后,美國在繼續參照“資產分享示范協定”的同時,也逐步結合自身的需要對協定不斷進行修正和完善,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和條款。雖然美國簽訂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目前數量還不算多,但其對沒收資產國際分享的范圍、程序、原則等內容進行了較為具體的規定,因而構成了美國沒收資產國際分享制度的主體。
二、美國沒收資產國際分享的具體制度
如上文所述,美國締結的國際公約和雙邊刑事司法協助條約中往往僅對沒收資產國際分享進行了原則性規定,美國沒收資產國際分享的具體制度主要體現在沒收資產分享協定以及美國國內法規之中,而美國近年簽訂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主要參照了“資產分享示范協定”。因此,本文主要基于美國沒收資產分享協定以及美國國內法相關規定,結合與聯合國“資產分享示范協定”的比較,對美國沒收資產國際分享的具體制度進行分析。
(一)可分享沒收資產的范圍
毫無疑問,“沒收資產”中的資產指的是犯罪資產。《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和“1988年禁毒公約”中將“犯罪資產”定義為:“‘犯罪資產系指直接或間接地通過犯罪而產生或獲得的任何財產?!雹俣^的“財產”則“系指各種資產,不論其為物質的或非物質的、動產或不動產、有形的或無形的,以及證明對這些資產所有權或權益的法律文件或文書?!盵14] “資產分享示范協定”中也照搬了上述兩項公約中的定義。[15]但多數美國沒收資產分享協定并沒有直接借用國際公約中的規定,如美國與澤西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規定:“資產”指的是“扣除執行成本以及/或被請求方法律或法院要求的其他扣減項目后,各種金錢或財產,不論其為物質的或非物質的、動產或非動產、有形的或無形的;以及證明對這種資產享有權利或利益的法律文件或文書,包括犯罪的收益,或法律規定的等價資產,以及一方所掌握的并且構成了作為沒收或充公結果的凈收益的犯罪工具?!盵16]可見,無論是國際公約還是美國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對“資產”的定義都非常寬泛,意圖是盡可能地將所有與犯罪有關的能夠體現財產利益的元素都包含在犯罪資產的范圍之內。
但并非所有的沒收犯罪資產都可以被分享。美國沒收資產分享協定往往強調,可分享的沒收資產是扣除執行沒收的成本等扣減項目之后的沒收資產。在扣除沒收成本問題上,“資產分享示范協定”提出了兩種可選方案:第一種規定在決定移交數額時,由持有方自行酌定扣除沒收犯罪所得和財產過程中的調查、起訴和司法程序的合理開支。第二種要求在決定移交數額時,應當由雙方在扣除沒收犯罪所得和財產過程中的調查、起訴和司法程序的合理開支問題上達成一致。[17]美國近年簽訂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中均采用了“資產分享示范協定”提出的第一種方案,規定沒收資產的收管方在決定移交數額時可以扣除獲取和保存該沒收令和資產以及執行該沒收令所需要的費用。[18]《聯合國反腐敗公約》也規定:“被請求締約國可以在依照本條規定返還或者處分沒收的財產之前,扣除為此進行偵查、起訴或者審判程序而發生的合理費用?!盵19]
但應當注意的是,美國國內法中規定,在與外國進行資產分享時,該國應當按照司法部長或財政部長設置的條件,承擔美國在扣押、保存、清查、儲存、沒收以及處理財產時的費用,包括移交費用。[20]也就是說,與常見的先扣除后分享不同,美國國內法關于資產分享的規定采取了先分享后扣除的做法。先扣除后分享的方法實際上是由沒收資產分享的雙方按照分享比例共同承擔沒收成本,而先分享后扣除的方法則是由分享資產的接收方獨自承擔沒收成本。顯而易見,先分享后扣除的方法更有利于沒收資產收管方的利益,在相同的分配比例下,可以使收管方在分享中分得更多資產。①很顯然,美國國內法的此規定與美國簽訂的部分沒收資產分享協定存在一定沖突,在實踐中,按照條約優先原則應當優先使用沒收資產分享協定中的規定,采用先扣除后分享的方法。但是,與美國簽訂沒收資產分享協定并在其中明確規定先扣除后分享的國家或地區畢竟是極少數,絕大多數國家在作為合作方與美國進行沒收資產分享時,都將不得不獨自承擔沒收的成本。
除扣除沒收成本之外,許多國際公約以及美國簽訂的刑事司法協助條約和沒收資產分享協定還規定應當優先考慮犯罪被害人、沒收資產的合法所有人以及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要求在對沒收資產進行分享之前,優先使用沒收資產賠償犯罪被害人、歸還其合法所有人并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作為最早提出沒收資產國際分享的國際公約,“1988年禁毒公約”中并沒有規定對犯罪被害人的賠償,僅僅規定“本條各項規定不得解釋為損害善意第三方的權利”。[21]1999年《聯合國制止向恐怖主義提供資助的國際公約》提出:“每一締約國應考慮設立機制,利用從本條所指的沒收所得的款項,賠償第2條第1款(a)項或(b)項所述犯罪的被害人或其家屬”,[22]但并沒有明確其與資產分享之間的優先順序,甚至在條款的排列上,賠償被害人還位于資產分享之后。直到2000年的《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才第一次將被害人及合法所有人的利益置于優先地位,規定締約國“應在本國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根據請求優先考慮將沒收的犯罪所得或財產交還請求締約國,以便其對犯罪被害人進行賠償,或者將這類犯罪所得或財產歸還合法所有人。”[23]而《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則對此進行了更加明確和詳細的規定,要求“各締約國均應當根據本國法律的基本原則,采取必要的立法和其他措施,使本國主管機關在另一締約國請求采取行動時,能夠在考慮到善意第三人權利的情況下,根據本公約返還所沒收的財產”,[24]并在所有情況下“優先考慮將沒收的財產返還請求締約國、返還其原合法所有人或者賠償犯罪被害人”。[25]
美國簽訂的很多刑事司法協助條約中也對使用沒收資產賠償犯罪被害人以及在沒收和處置犯罪資產過程中保護善意第三人利益進行了規定,[26]但一般并未明確其優先性。但美國最近簽訂的刑事司法協助條約明確規定:“在適當并且經協商的情況下,應當優先將財產歸還請求方以賠償犯罪被害人或將財產歸還其合法所有人。”并且進一步明確:“被害人應包括締約方、政府機構、其他法律實體以及任何其他個人?!盵27]部分美國沒收資產分享協定中也規定:“如果存在可以確定的犯罪被害人,考慮被害人的權利應當優先于分享資產。”[28]且規定:“如果洗錢犯罪導致了沒收或充公判決,并且可以確認其上位犯罪的被害人,為執行本款規定,這些上位犯罪被害人應當被認定為洗錢犯罪被害人?!盵29]可見,優先使用沒收財產賠償犯罪被害人、返還其合法所有人并在沒收和分享資產過程中保護善意第三方的利益,已經被美國政府所認可,并成為美國沒收資產國際分享制度中的一項原則。
關于扣除沒收成本和賠償犯罪被害人以及返還合法所有人之間的先后順序,無論是國際協約還是美國國內法中均沒有明確規定。按照《聯合國反腐敗公約》中的表述,賠償犯罪被害人以及返還合法所有人屬于對沒收資產的處分行為,而扣除沒收的合理費用則是在“返還或者處分沒收的財產之前”。但在美國沒收資產分享協定中,賠償被害人和返還合法所有人是分享沒收“資產”前應當優先考慮的因素,“資產”的定義是扣除沒收成本之后的金錢或財產??梢?,扣除沒收成本應當先于賠償犯罪被害人和返還合法所有人。但是,在“先分享后扣除”的情況下,由于扣除沒收成本是在確定分享數額和比例之后進行,而賠償犯罪被害人和返還合法所有人應當是在確定分享數額和比例之前,此時,賠償犯罪被害人和返還合法所有人顯然先于扣除沒收成本。
應當注意的是,美國近期簽訂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中均規定,分享沒收資產的一方可以將限制或扣押犯罪資產以來累計的孳息和增值加入到可分享資產的數額中。[30]也就是說,在確定可分享資數額時,除了做減法,還可以做加法。
(二)沒收資產分享的前提
沒收資產分享的第一個前提是沒收命令的終局性。在此問題上,部分美國沒收資產分享條約中有所提及,如美國與多米尼加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規定:“‘命令系指終局且無法上訴的沒收決定。”[31]美國與墨西哥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規定:“‘沒收系指……根據法院或其他主管機關發出的最終的、無法上訴的命令而做出的對財產的永久性剝奪?!盵32]美國與荷蘭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規定:“資產的移交應當等待資產的任何所有人或申請人用盡其上訴權?!盵33]
沒收資產分享的第二個前提是請求方提供的合作,即只有請求方在資產沒收中提供了合作,對資產的沒收做出了貢獻,才可以參與對沒收資產的分享。如“資產分享示范協定”規定:當收管被沒收犯罪所得或財產的一方,曾經與另一方合作或受到另一方的協助時,可以或應當根據本協定與對方分享此犯罪所得或財產……。[34]美國沒收資產分享協議中對允許分享資產情形的規定與“資產分享示范協定”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即分享以合作為前提,但其具體內容相比“資產分享示范協定”往往更加詳細。如美國與安道爾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規定:“下列不同和獨立的情形可以導致雙方之間分享被沒收資產:⑴一方通過另一方提供的合作沒收資產,可以基于對方請求或主動提出、自行決定分享這些資產;⑵一方由于執行另一方簽發的命令而控制資產,可以分享這些資產;⑶如果有可確認的罪犯行為被害人,沒收財產一方可以根據另一方的請求,或主動提出,將這些財產交由另一方保管?!盵35]
“資產分享示范協定”和美國簽訂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都對“合作”的定義進行了明確,主要有兩種定義方式:一是借用其他國際公約或條約、協定中的相關規定?!百Y產分享示范協定”和部分美國沒收資產分享協定采用了此種定義方式,如美國與奧地利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規定:“‘合作系指一方向另一方提供的促成或促進對資產沒收的協助,包括1995年2月23日簽訂的《美國政府與奧地利政府關于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及其議定書》第17條規定的協助;2003年6月25日簽訂的《歐盟與美國關于司法協助的協定》第3條第2款規定的協助;2000年《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第7、13、18至20、26和27條規定的協助;以及1988年《聯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公約》第5條第4款、第7條、第9條第1款、第11和17條規定的協助?!盵36]二是直接對“合作”進行定義。多數美國沒收資產分享協定采取了此種方式,如美國與格恩西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規定:“‘合作系指任何由一方獲取的協助,包括情報、業務、法律或司法協助,并且應包括一方執行另一方的沒收或充公命令,并促成或顯著促進了在另一方境內的沒收或充公?!盵37]
沒收資產分享的第三個前提是可分享資產達到合理數額。如果可分享資產數額過小,仍然大動干戈地對這些資產進行分享將失去資產分享的意義,甚至與資產分享的最初目的背道而馳。因此,“資產分享示范協定”和美國簽訂的多數沒收資產分享協定中都規定:如果沒收犯罪資產的價值過小以至于對其進行分享是不適當的,雙方可以協商決定不進行分享。[38]部分美國沒收資產分享協定中還對可分享資產數額的下限進行了明確,如美國與奧地利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中規定的下限為10000歐元或10000美元(以沒收令簽發當日數額高者為準),美國與多米尼加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中規定的下限為20000美元或等值的多米尼加比索(以沒收令簽發當日為準),美國與安道爾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中規定的下限為75000美元或等值歐元(以沒收令簽發當日為準)。但這些協定又同時規定在例外情形下,雙方可以經協商同意分享此價值以下的資產。[39]
此外,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是資產分享的主體。如果個人或非政府機構如企業、社團等在資產沒收中提供了重要協助,其是否可以參與對沒收資產的分享?或者說私人當事方可否成為資產分享的主體?上述各項涉及沒收資產分享的國際公約都沒有明確回答此問題。但根據其資產分享條款中的表述,可以得出資產分享的主體是公約的締約國,不包括個人和非政府機構。幾乎所有美國簽訂的刑事司法協助條約中都包含了所謂的“排除私人權利條款”,強調“本條約僅適用于締約雙方之間的相互司法協助。本條約的規定,不給予任何私人當事方以取得、隱瞞或排除任何證據或妨礙執行請求的權利。”[40]因此,刑事司法協助條約中關于沒收資產分享的規定也不能成為私人當事方參與資產分享的依據。而在美國簽訂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中均明確規定“本協議僅用于雙方之間相互協助的目的”,并且往往進一步強調“只有本協定指定的各方可以從本協定的條款中獲得權利或受益”,[41]“任何第三方,包括沒收程序的刑事被告人或其他當事方,都不能從本協定的條款中獲得權利或受益”。[42]美國國內法中關于沒收資產國際分享的規定也明確可以移交沒收資產的是“直接或間接參與了扣押或沒收這些財產的其他國家”??梢?,沒收資產分享的主體只能是政府機構,不包括個人和非政府組織。因此,分享主體的適格是沒收資產分享的第四個前提。當然,這并不影響分享資產的接收國在國內處置分享資產時將其移交給參與了沒收的個人或組織。
(三)沒收資產分享的程序
⒈分享資產請求或建議的提出。根據美國司法部資產沒收與反洗錢處編寫的《資產沒收政策手冊》,外國政府向美國提出資產分享請求不需要遵循特定程序,既可以根據其與美國的相關條約或資產分享協定提出,也可以通過外交渠道或執法機關之間的聯系渠道提出。[43]美國簽訂的刑事司法協助條約中均將“司法部長或由司法部長指定的人”規定為所謂的“中央機關”,其重要職責之一便是負責協助請求的發出和接收。根據美國《聯邦法規匯編》,美國司法部長將此項職責委托給了司法部刑事局的助理司法部長,[44]而助理司法部長則轉授權給了其副助理司法部長和司法部刑事局國際事務辦公室主任及副主任。[45]因此,在實踐中,實際上是由美國司法部刑事局國際事務辦公室作為美國刑事司法協助的“中央機關”負責收發請求。而美國沒收資產分享協助條約則直接規定司法部刑事局國際事務辦公室為美國負責收發分享資產請求的“主管機關”,但允許對方將分享資產的請求同時發送給美國司法部的其他機構或美國財政部等相關機關。[46]因此,如果資產分享的請求方與美國存在刑事司法協助條約或沒收資產分享協定,可以通過美國司法部刑事局國際事務辦公室向美國提出分享請求;如果不存在相關條約或協定,可以通過外交渠道或通過相關執法機關之間的合作渠道提出分享請求。
關于分享請求的內容,“資產分享示范協定”規定,分享資產的請求應包含以下內容:⑴合作的相關情形;⑵充分的細節以便確定案件、沒收犯罪所得或財產以及所涉機構;⑶雙方約定的其他信息。[47]美國沒收資產分享協定基本上借用了“資產分享示范協定”中的規定。
分享請求還應當在合理的時間內提出?!百Y產分享示范協定”僅指出分享請求應當在雙方同意的時間限制內提出,[48]將具體的時間限制留由締約雙方商定。早期美國簽訂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中并沒有涉及提出分享請求的時間限制,而在近期的協定中,一般規定了以下三種時間限制:第一種是合作方注意到沒收或充公資產的最終決定做出后1年之內;[49]第二種是涉及被沒收資產的所有法庭程序的最終判決日期后1年之內(也有表述為沒收或充公最終決定做出日期后1年之內);[50]第三種是涉及被沒收資產的所有法庭程序的最終判決日期后3個月之內。[51]
關于分享請求的形式,大多數美國沒收資產分享協定并未規定。少數條約要求除非雙方另行同意,請求應以書面形式提出,并將其翻譯為被請求方的語言。[52]這與絕大多數美國刑事司法協助條約的規定是一致的。
沒收資產分享除了可以由合作方通過提出請求的方式發動外,還可以由接受外國協助的美國政府機構主動提出。《資產沒收政策手冊》指出,如果美國檢察官或執法機關在沒收資產的過程中得到了外國的協助,其應當主動提出分享建議,尤其是當該資產位于美國境內時。一般來說,在司法沒收的情況下,如果沒收機構是司法部下屬機構或司法部沒收資產基金的參與機構,應當由負責此案的聯邦檢察官向司法部資產沒收與反洗錢處提出分享建議,再由司法部資產沒收與反洗錢處起草分享建議書以供審批;在行政沒收的情況下,執行沒收的機構(如美國國稅局、美國密勤局、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應當首先咨詢負責該案的聯邦助理檢察官,然后向財政部資產沒收執行辦公室提出分享建議,再由財政部資產沒收執行辦公室起草分享建議書以供審批。[53]由于分享建議書的審批程序可能會比較耗時,因此該手冊建議在可行時或沒收資產的最終命令下達之后,盡快提出與他國分享沒收資產的建議。[54]
⒉分享請求的處理和分享決定的做出。關于沒收資產持有方對分享請求的處理方式,“資產分享示范協定”給出了兩種可選方案:第一種規定持有方在接到請求后,應當在與對方協商的基礎上,考慮是否與對方分享;第二種要求持有方在接到根據協定提出的請求后,應當與對方分享。[55]美國簽訂的所有沒收資產分享協定均參照了“資產分享示范協定”中的第一種方案,即不對資產持有方施加應當分享的義務,其只需要認真考慮是否分享即可。但是,無論是否同意分享請求,資產持有方都應當及時考慮該請求并將結果通知請求方。如美國與奧地利的資產分享協定規定:“在接收到根據本條提出的分享沒收資產的請求后,持有被沒收資產的一方應當毫不遲延地考慮該請求,并以書面形式通知請求方考慮的結果。”[56]
根據美國國內法規定,決定是否與其他國家分享沒收資產完全是司法部長和財政部長的自由裁量權,但該決定需要得到美國國務卿的同意,特定情形下還可以被國會所否決。但在實踐中,司法部長和財政部長往往不親自行使該權力。在2013年5月之前,司法部資產沒收與反洗錢處起草的分享建議書由副司法部長負責審批。2013年5月后,副司法部長將該決定權分別委任給了刑事局助理司法部長(負責5萬美元以上的資產分享)和資產沒收與反洗錢處處長(負責5萬美元及以下的資產分享)。但如果資產沒收機構、美國檢察官辦公室、資產沒收與反洗錢處和國務卿不能就沒收資產分享的方案達成一致,仍然需要由副司法部長做出最終決定。財政部資產沒收執行辦公室起草的分享建議書則由該辦公室主任負責審批。此外,上述兩部門中任一部門提出的分享建議在獲得本部門指定官員的批準后,還需要得到對方部門以及國務院對該分享建議的同意。[57]
(四)沒收資產分享的比例
資產分享中最為敏感的話題莫過于資產分享的比例分配問題。但是,無論是上述聯合國公約還是美國簽訂的刑事司法協助條約中均未提及資產分享的比例問題,僅規定沒收資產應當由資產收管方根據其國內法規定進行處置。
關于沒收資產分享比例的問題,“資產分享示范協定”提出了兩種可選方案:第一種方案將分享資產的細節交由持有方酌定處理,規定沒收資產持有方可以根據其國內法律和政策,在其認為與另一方提供合作相當的范圍內自行酌定沒收財產的分享比例;第二種方案則嚴格限制了沒收資產持有方自由裁量的范圍,規定雙方分享沒收資產的比例應當根據“按勞計酬”的原則或者雙方商定的合理基礎來決定。[58]
美國沒收資產分享協定參照了“資產分享示范協定”中的第一種方案,規定分享的比例、數額均應當由資產持有方自行酌定。但部分近年的美國沒收資產分享協定對資產分享比例進行了規定:在國內法律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一般情況下,如果持有方執行、實施或承認的沒收或扣押判決是合作方通過調查和訴訟工作取得的,應當按均等比例進行分享。但是如果一方付出了非常的資源以執行、實施或承認另一方的沒收或充公判決,或提供大量證據或調查資源以支持或取得該判決,持有方可以在做出分享決定時將這些努力考慮在內。[59]
可見,除了個別情況,確定沒收資產分享比例的基本依據是沒收資產收管方的國內法。但美國的國內法并沒有規定沒收資產分享比例的確定方法,而是將此問題的決定權完全授予了司法部長或財政部長。美國司法部的《司法部長關于被查封或被沒收財產指導準則》列出了在美國國內分享沒收財產時確定分享比例所應當考慮的一系列因素,這些因素也可以在國際分享沒收資產時作為確定分享比例的參考依據。這些因素包括:⑴該沒收是否是采用聯合調查的結果;⑵州或地方機構直接參與沒收執法工作的程度,應當考慮到沒收財產的總價值和執法工作的總量,包括任何與導致沒收的違法行為相關的刑事控訴;⑶州或地方機構是否提供了導致沒收的信息,以及該機構是偶然得到該信息還是通過使用其調查資源獲取該信息;⑷州或地方機構是否提供了獨一無二或必不可少的協助;⑸是否是該機構最初確認了應被沒收的財產;⑹州或地方機構是否在同一調查行動中沒收了其他資產,以及該沒收是否是根據州或地方法律所做出的;⑺州或地方機構是否能夠根據州法律完成沒收,如果該機構可以自行沒收該資產,是否與美國政府的合作提高了調查的效率。[60]此外,還有美國司法部官員根據外國在資產沒收中提供協助的大小,將與外國分享資產的比例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⑴提供實質性協助的,可以分享沒收資產的50%-80%;⑵提供重要協助的,可以分享沒收資產的40%-50%;⑶提供便利性協助的,可以分享沒收資產不得超過40%。實質性協助主要包括放棄本國的沒收行動,在沒有賬戶簽字信的情況下返還資產,提供案件幾乎所有證據,在訴訟中進行辯護等;重要協助主要包括執行美國沒收命令并返還資產,凍結資產或解除對資產的凍結,根據美國的引渡請求返還資產,提供重要的外國執法資源,外國代理人在合作中遭受了人身危險等;便利性協助主要包括提示信息,提供銀行或金融機構記錄,幫助說服外國銀行返還資產,協助會見證人等。[61]可見,外國在與美國進行沒收資產分享時可能獲得的最高分享比例為80%,也就是說,美國聯邦政府在與他國分享沒收資產時的保留額度為20%。
(五)分享資產的使用與返還
對于分享資產的使用,“資產分享示范協定”規定,除了使用資產持有方貨幣支付的分享資產外,接收方可以自行酌定將其用于任何合法目的,除非雙方另有約定。[62]但是,除了美國與摩納哥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照搬了“資產分享示范協定”的規定外,其他美國沒收資產分享協定在分享資產使用的問題上則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多數協定規定移交方不應在分享資產的使用上設置任何條件,接收方可以自行酌定將資金使用于任何合法目的。[63]如美國與英國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規定:“除非另有約定,如果持有方根據第4條第1(b)款移交資金,其不可對合作方使用該資金設置任何條件,尤其是不可要求合作方與任何其他國家、政府、組織或個人分享該資金?!盵64]但仍有部分協定明確規定分享方可以在分享資產的使用上設置條件。[65]如美國與安道爾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規定:“分享被沒收資產的一方可以在資產的使用上設置其認為合適的條件。接收方表達的關于這些條件的觀點應當被加以考慮。接收方可以在不符合其國內法的情況下接受這些條件?!盵66]美國與墨西哥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則直接規定:“在切實可行的范圍內,按照可適用的國內法律、政策、準則和程序,分享的資產應用于預防毒品濫用計劃、預防犯罪和執法工作,以及適當時用于賠償被害人。”[67]
與其他協定不同的是,美國與奧地利沒收資產分享協定還對分享資產的返還進行了規定。其第8條規定:“根據書面請求,一方應當向另一方歸還其接收的資金,如果⑴該沒收命令被國內司法決定撤銷,或國內法院命令移交資金的一方對關于沒收決定的索賠進行賠償;或者⑵超國家或國際法庭的裁決命令移交資金的一方對關于沒收決定的索賠進行賠償;或者⑶移交資金的一方達成和解,需要支付資金賠償關于沒收決定的索賠以避免或結束國內、超國家或國際法庭中的司法程序。要求歸還資金的書面請求應當在上述請求發生后1年內提交,并應當解釋歸還的根據。歸還的資金只可以用于滿足請求中所解釋的上述目的?!盵68]也就是說,如果沒收所基于的命令被撤銷,或者沒收資產的利益相關方就沒收決定提出索賠并得到法院的支持時,移交方可以在上述情況發生后1年以內以書面請求的方式請求接收方返還分享的資產,而接收方應當根據該請求返還相應的分享資產。
三、美國沒收資產國際分享制度對我國的影響和啟示
(一)轉變關于沒收資產國際分享的觀念
雖然我國簽署并批準了上述關于沒收資產國際分享的聯合國公約,并在多數與他國簽訂的雙邊刑事司法協助中涉及了關于沒收犯罪資產的處理和返還問題,但是我國始終沒有明確沒收資產國際分享。尤其在腐敗犯罪資產的問題上,一些傳統觀念認為,這些犯罪資產本就是我國的國有資產,理應返還我國,不應當與他國分享。但事實證明,固守所謂國有資產神圣不可侵犯的底線并不能讓我們在追贓問題上取得任何進展,有時還會影響到追逃,甚至造成國際關系緊張。作為被多個聯合國國際公約所認可的沒收資產處置制度,沒收資產國際分享已經逐漸在實踐中發展成熟,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我們應當轉變觀念,理性看待沒收資產國際分享。
⒈換位思考,從資產流入國的角度看待沒收資產國際分享。犯罪資產流入國往往是國際刑事司法合作中提供協助的一方,是承擔國際義務的一方。如果不能從提供協助中獲取一定的利益,資產流入國提供協助的積極性以及協助程度難免會大打折扣。因此,通過沒收資產國際分享制度提供一定的預期利益是激勵犯罪資產流入國積極提供協助、確保犯罪資產得以順利沒收的重要前提條件。此外,對于犯罪資產流入國來說,很多情況下流入的犯罪資產已經融入到當地的經濟運行之中,尤其是在當前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流入的巨額犯罪資產對流入國的經濟具有一定的“提振”作用,這也是犯罪資產流入國不愿放棄的“肥肉”。在此情況下,將這些犯罪資產完全從流入國的經濟運行中剝離,勢必對當地經濟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通過沒收資產國際分享制度為資產流入國提供利益補償,無疑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途徑。
⒉立足全局,從有效防治犯罪的角度看待沒收資產國際分享。追贓本身固然重要,但有效打擊和預防犯罪顯然是國際刑事司法合作更深層次的目的。通過國際刑事司法合作實現對犯罪資產的沒收,一方面可以通過剝奪犯罪分子的犯罪所得,使犯罪分子失去在境外的立足之本,同時使其實施犯罪的目的落空;另一方面可以傳達出我國不計成本打擊犯罪的信號,形成對犯罪分子強烈的心理震懾,從而打消企圖外逃人員的僥幸心理,實現對犯罪的一般預防。但是,如果我們執著于犯罪資產的返還,不在沒收資產國際分享的問題上做出一定的讓步,不但可能與犯罪資產流入國形成利益上的對立,使犯罪資產的追回陷入僵局,還可能影響犯罪資產流入國沒收犯罪資產的積極性,助長外逃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因此,應當立足于打擊和預防犯罪的全局,以追逃防逃為重,將沒收資產國際分享看作實現有效防治犯罪的必要成本。
⒊正視現實,從減少國有資產流失的角度看待沒收資產國際分享。關于沒收犯罪資產所有權究竟歸屬資產流出國還是流入國,理論上尚存爭議。但不容否認的事實是資產流入國實際控制著沒收犯罪資產,這使得關于沒收資產所有權的爭論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意義。也正因為如此,幾乎所有相關國際公約和雙邊協約中都規定,沒收資產由持有方根據其國內法進行處置。雖然不少國際公約以及部分雙邊協約也同時規定沒收資產應當優先返還其原合法所有人和賠償犯罪被害人,但一方面,流失海外的犯罪資產往往經過了復雜的轉移和“清洗”過程,其真正來源難以得到充分證實,導致請求方在證明自己是沒收犯罪資產的合法所有者上存在困難;另一方面,國家作為犯罪被害者往往受到的是諸如社會秩序等抽象的侵害,這種抽象損害同樣難以得到合理證明。這種情況下,如果仍然一味主張對犯罪資產的所有權,對于追回犯罪資產并無任何幫助。因此,應當正視國有資產已經流失的現實,不必一味苛求犯罪資產的返還,在難以實現返還或實現返還成本過高的情況下,應將沒收資產國際分享作為減少犯罪造成損失的重要途徑。
⒋著眼長遠,從構建促進合作、防治犯罪長效機制的角度看待沒收資產國際分享。沒收資產國際分享的目的絕不僅僅是對沒收資產的一次性瓜分,而是通過對沒收資產的分割反映各方在沒收資產中所做出的貢獻和合作程度,既是對各方付出努力的認可,更是對雙方進一步開展合作的默認和激勵,有利于雙方形成深化互惠合作、共同防治犯罪的良性循環和長效機制。從長遠看,隨著我國國內法律制度體系和預防腐敗機制的不斷完善,從我國流出的犯罪資產也必將逐漸減少,加之我國對國際事務參與度的不斷加深,我國也必將越來越多地成為國際刑事司法協助中的被請求方,屆時,我國也將因向其他國家提供合作而獲得分享的沒收資產,也可從沒收資產國際分享中受益。因此,應當用長遠的眼光看待沒收資產國際分享,并使之成為我國與他國合作的長效機制。
事實上,我國已經逐漸轉變了對沒收資產國際分享的態度,開始接受并積極推動我國該項制度的建設。據報道,我國已經與加拿大完成“分享和返還被追繳資產協定”的談判,即將正式簽署,其將成為中國就追繳犯罪所得對外談判的第一項專門協定。資產分享協定已被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國際追逃追贓工作辦公室列為工作重點。下一步,該辦公室將建立與有關國家的反腐敗執法合作機制,加快引渡條約、刑事司法協助條約、資產分享協定等的談判、締約、履約進程。[69]這說明我國已經對沒收資產國際分享持肯定態度,并走出了構建我國沒收資產分享制度的第一步。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將會與更多國家簽訂沒收資產分享協定,不斷充實和完善沒收資產國際分享的國內相關立法,逐步構建起我國的沒收資產國際分享制度。
(二)構建合理的沒收資產國際分享制度
根據上文對美國沒收資產國際分享制度的分析,完備的沒收資產國際分享制度應當是由國際公約、雙邊協約和國內立法共同組成的制度體系。我國雖然加入了涉及沒收資產分享的國際公約,并且與很多國家和地區達成了雙邊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條約,但在國內立法和雙邊沒收資產分享協定上還處于空白狀態,而這兩者恰恰是沒收資產國際分享制度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我國應當盡快構建自己的沒收資產國際分享制度,使我國在與他國分享沒收資產時有法可依、有矩可循,在進行資產分享中能夠進退有據、游刃有余。構建我國沒收資產分享制度時,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⒈應當對扣除沒收成本的時間點分情況進行規定。如上文所述,沒收資產的持有國可以在分享沒收資產時扣除沒收成本,而關于扣除成本的時間點則有先扣除后分享和先分享后扣除兩種做法。這兩種做法實際上體現了兩種不同的理念,即沒收成本應當由誰承擔。先扣除后分享是由分享雙方共同承擔沒收成本,而先分享后扣除則是由接收方獨自承擔沒收成本。我國在設計資產分享制度時應分情況對扣除的時間點加以規定。如果我國是犯罪資產流入國,犯罪資產的沒收是在外國的請求下做出時,我國作為刑事司法協助的提供方,是國際義務的履行方,理應由接收我國協助的一方支付我國實施沒收的成本,此時可以采取先分享后扣除的方法以確保沒收成本得到足額支付。如果我國是沒收的發起方,而沒收是在外國的協助下完成時,則應當采取先扣除后分享的方法,以激勵協助國家提供更多的幫助。
⒉應當明確犯罪被害人、合法所有人和善意第三人利益的優先性。根據上文論述,優先保護犯罪被害人、合法所有人和善意第三人利益的原則已經在沒收資產國際分享制度中不斷得到強化,犯罪被害人的范圍也逐漸擴展到了犯罪資產流出國和洗錢犯罪上位犯罪的被害人。我國目前作為主要的犯罪資產流出國,在構建沒收資產國際分享制度時,更應當強調對犯罪被害人、合法所有人和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護。無論在簽訂沒收資產分享協定還是制定國內相關立法時,都應當將賠償犯罪被害人、返還合法所有人和保護善意第三人置于優先地位。我國與加拿大草簽的犯罪資產分享協議就規定:“如挪用公款、職務侵占等具有明確被害人的犯罪,所追回資產就不能進行分享,應當在扣除必要費用后,悉數返還?!盵70]
⒊應當設計沒收資產分享后的返還機制。如上文所述,美國與奧地利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中規定了分享資產的返還,要求如果沒收令被撤銷或分享方面臨因沒收導致的賠償時,可以要求接收方返還分享的資產。此規定雖不常見,卻應當引起注意。雖然沒收資產分享的前提之一是沒收判決的終局性,但鑒于我國特有的審判監督程序,沒收判決仍然有可能因再審而被撤銷。此外,美國與奧地利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中規定的其他兩種返還情形也有可能在我國發生。此時,由分享方獨自承擔返還沒收資產或賠償的后果顯然不合情理。因此,有必要在簽訂沒收資產分享協定時對分享資產返還的情形予以規定。
(三)采取合理策略與美國進行沒收資產分享
美國是我國犯罪資產主要流入國,雖然近年來我國通過刑事司法協助、提起民事訴訟等方法從美國追回了部分犯罪資產,但仍有大量流入美國的犯罪資產無法追回。因此,與美國開展沒收資產分享將是我國無法回避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采取合理的策略,有理有利有節地爭取資產分享中的利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⒈應當積極與美國簽訂沒收資產分享協定。目前,我國與美國尚未簽訂沒收資產分享協定,但這并不會成為阻礙我國與美國開展沒收資產國際分享的障礙,因為美國的國內法允許在雙方不存在一般性沒收資產分享協定時就個案達成專門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從而實現資產分享。隨著我國境外追逃追贓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與美國之間可能涉及到返還或分享的沒收資產也會越來越多,基于個案的磋商談判將會給兩國帶來巨大的負擔。此外,美國國內法的一些規定如對沒收成本采取“先分享后扣除”的規定也會在沒收資產分享時對我國國家利益造成一定影響。因此,為了加強中美雙方在沒收、返還以及分享犯罪資產上的合作,我國應當積極與美國簽訂一般性的沒收資產分享協定,將沒收犯罪資產的返還與分享納入制度化軌道,為兩國之間更加深入開展刑事司法合作搭建新的平臺。
⒉應當努力促成沒收資產的返還。從上文論述中可以看到,目前美國已經基本上承認了沒收資產優先返還原合法所有人和賠償犯罪被害人的原則,中美兩國共同加入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中也明確要求,沒收犯罪資產應當優先返還資產來源國、合法所有人或賠償犯罪被害人。因此,我國應當在可能的范圍內,優先促成沒收犯罪資產在扣除合理費用后的全額返還。如果與美國簽訂沒收資產分享協定,也應當在其中明確沒收資產返還的優先性。
⒊應當爭取獲得更高的分享比例。在資產沒收中提供協助的程度和做出貢獻的大小是確定沒收資產分享比例的基本依據。為了在與美國進行沒收資產分享時能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應當在沒收資產的過程中盡可能積極地提供有“分量”的協助,如提供關鍵性證據,協調重要證人到美國出庭作證,提供官方文件或銀行記錄等,以使我國在沒收資產分享中擁有更多話語權,處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參考文獻】
[1]Benjamin B.Wagner,Asset Forfeiture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http://apps.americanbar.org/rol/publications/asia_raca_apec_asset_forfeiture.pdf.
[2]https://www.justice.gov.
[3]Pub.L.99-570,title I,§?1366(a),100 Stat.3207-35(1986).
[4]18 U.S.C §981(i).
[5]21 U.S.C §881(e).
[6]31 U.S.C §9705(h).
[7]19 U.S.C §1616a(c).
[8]聯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公約[Z]第5條第5款(b)項.
[9]聯合國反腐敗公約[Z].第57條第3款.
[10]聯合國反腐敗公約[Z].第57條第4、5款.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關于刑事司法協助的協定[Z]第16條第3款.
[12]Treaty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Hashemite Kingdom of Jordan on Mutu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hereinafter U.S.- Jordan Treaty), Art.16(4).
[13]Agree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Regarding Mutual Cooperation in the Tracing, Freezing, Seizure and Forfeiture of Proceeds and Instrumentalities of Crime and the Sharing of Forfeited Assets (hereinafter U.S.-Netherlands Agreement).
[14]聯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公約[Z]第1條(q)款;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Z]第2條第4款.
[15]Model Bilateral Agreement on the Sharing of Confiscated Proceeds of Crime or Property Cover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and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Illicit Traffic in Narcotic Drugs and Psychotropic Substances of 1988 (hereinafter Model Agreement), Art.1(a).
[16]Agree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Government of Jersey Regarding the Sharing of Confiscated or Forfeited Assets or Their Equivalent Funds (hereinafter U.S.-Jersey Agreement), Art.1(a).
[17]Model Agreement, Art.5.
[18]See, e.g. Agree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Principality of Andorra Regarding the Sharing of Confiscated Proceeds and Instrumentalities of Crimes (hereinafter U.S.-Andorra Agreement), Art.5(3); Agree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Concerning the Sharing of Confiscated Proceeds of Crimes (hereinafter U.S.-Austria Agreement), Art.5(2).
[19]聯合國反腐敗公約[Z]第57條第4款.
[20]18 U.S.C §981(i) .
[21]聯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公約[Z]第5條第8款.
[22]聯合國制止向恐怖主義提供資助的國際公約[Z]第8條第4款.
[23]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Z]第14條第2款.
[24]聯合國反腐敗公約[Z]第57條第2款.
[25]聯合國反腐敗公約[Z]第57條第3款.
[26]See, e.g. Trea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 and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on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Art.13(2); Treaty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Government of Malaysia on Mutu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Art.17(3).
[27]U.S.-Jordan Treaty, Art.16(4).
[28][See,e.g. Agree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Regarding the Sharing of Forfeited or Confiscated Assets or Their Equivalent Funds (hereinafter U.S.-UK Agreement), Art.3(4); Agree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Government of Guernsey Regarding the Sharing of Confiscated or Forfeited Assets or Their Equivalent Funds (hereinafter U.S.-Guernsey Agreement), Art.4(4); U.S.-Jersey Agreement, Art.4(4); U.S.-Austria Agreement, Art.5(4).
[29]See, e.g. U.S.-Guernsey Agreement, Art.5(5), U.S.-Jersey Agreement, Art. 5(5), U.S.-Andorra Agreement, Art.5(5).
[30]See, e.g. U.S.-Andorra Agreement, Art.5(3); Agree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Dominican Republic Concerning the Sharing of Confiscated Proceeds and Instrumentalities of Crimes (hereinafter U.S.-Dominica Agreement), Art.5(d).
[31]U.S.-Dominica Agreement, Art.1(b).
[32]Agreement between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ogether Acting on Behalf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Office of the Attorney General of the Republic of the United Mexican States and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and Public Credit of the United Mexican States, Regarding the Sharing of Forfeited Assets (hereinafter U.S.-Mexico Agreement), Art.II(2).
[33]US-Netherlands Agreement, Art.7(4).
[34]] Model Agreement, Art.3.
[35]U.S.-Andorra Agreement, Art.3.
[36]U.S.-Austria Agreement, Art.1(c).
[37]U.S.-Guernsey Agreement, Art.1(c).
[38]See, e.g. Model Agreement, Art.5; U.S.-Jersey Agreement, Art.5(2).
[39]U.S.-Austria Agreement, Art.5(3); U.S.-Dominica Agreement, Art.5(e); U.S.-Andorra Agreement, Art.5(4).
[40]See, e.g. Treaty on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France, Art.1(3).
[41]U.S.-Dominica Agreement, Art.2.
[42]U.S.-Andorra Agreement, Art.2.
[43]Asset Forfeiture and Money Laundering Sec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Justice, Asset Forfeiture Policy Manual (2016), p.143.
[44]28 C.F.R. §0.64-1.
[45]Criminal Division Directive No.81A.
[46]U.S.-Andorra Agreement, Art.8(1),U.S.-Dominica Agreement, Art.8(b).
[47]Model Agreement, Art.4.
[48]Model Agreement, Art.4.
[49]U.S.-Guernsey Agreement, Art.4(1), U.S.-Jersey Agreement, Art.4(1).
[50]Agree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Government of H.S.H the Prince of Monaco Regarding the Sharing of Confiscated Proceeds of Crime or Property, Art.4(1); U.S.-Andorra Agreement, Art.4(1); U.S.-Austria Agreement, Art.4(1); U.S.-UK Agreement, Art.3(1).
[51]U.S.-Dominica Agreement, Art.4(a).
[52]U.S.-Andorra Agreement, Art.4(1), U.S.-Dominica Agreement, Art.4(a).
[53]Asset Forfeiture and Money Laundering Sec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Justice, Asset Forfeiture Policy Manual (2016), p.143.
[54]Asset Forfeiture and Money Laundering Sec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Justice, Asset Forfeiture Policy Manual (2016), p.144.
[55]Model Agreement, Art.4.
[56]U.S.-Austria Agreement, Art.4(3).
[57]Asset Forfeiture and Money Laundering Sec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Justice, Asset Forfeiture Policy Manual (2016), p.143.
[58]Model Agreement, Art.5.
[59]U.S.-Guernsey Agreement, Art.5(3), U.S.-Jersey Agreement, Art. 5(3).
[60]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Justice, Attorney General's Guidelines on Seized and Forfeited Property, (July 1990).
[61]Benjamin B. Wagner, Asset Forfeiture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http://apps.americanbar.org/rol/publications/asia_raca_apec_asset_forfeiture.pdf.
[62]Model Agreement, Art.7.
[63]U.S.-Guernsey Agreement, Art.7(2); U.S.-Jersey Agreement, Art.7(2); U.S.-Austria Agreement, Art.7(2); U.S.-UK Agreement, Art.6; Agree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Government of Canada Regarding the Sharing of Forfeited Assets and Equivalent Funds,§4.
[64]U.S.-UK Agreement, Art.6.
[65]U.S.-Andorra Agreement, Art.5(2); U.S.-Dominica Agreement, Art.5(c); Agree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Government of Jamaica Regarding the Sharing of Forfeited Assets or the Proceeds of Disposition of Such Assets, §6.
[66]U.S.-Andorra Agreement, Art.5(2).
[67]US-Mexico Agreement, Art.IV(6).
[68]U.S.-Austria Agreement, Art.8.
[69]王姝.“獵狐”自首大限154人投案[N].新京報,2014-12-02(A07).
[70]蔣皓.中國未與他國固定資產分享比例[N].法制日報,2014-11-05(05).
(責任編輯:王秀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