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刑事政策發展方向展望

2016-05-14 14:12:21孫蕾
行政與法 2016年9期
關鍵詞:研究

摘 要:全球刑事政策經歷了多次思想和方向性的轉變,不同區域亦有足夠的刑事政策實踐過程,但全球范圍內的犯罪仍呈持續上升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許多歷經改革的國家一樣,國家在轉型或變革時期往往伴隨著社會矛盾的增加。因此,改革開放30多年間,雖然我國的刑事政策經歷了從“嚴打”到“寬嚴相濟”的轉變,但不得不承認,從整體而言犯罪問題依然存在。本文以解決我國刑事政策目前存在的問題為目的,提出了我國現階段應采取科學的犯罪學研究方法、變革刑罰方式以及借鑒恢復性司法等幾點建議,以期對我國刑事政策的未來發展貢獻力量。

關 鍵 詞:刑事政策;歷史沿革;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D99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6)09-0121-09

收稿日期:2016-05-03

作者簡介:孫蕾(1985—),女,山東日照人,復旦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刑法學。

一、問題的提出

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實行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進行了重大變革,國家在各項事業上均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矛盾也隨之增加了。為了遏制日益惡化的犯罪現象,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于1982年和1983年先后頒布了《關于嚴懲嚴重經濟犯罪的決定》和《關于嚴懲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犯罪的決定》,“嚴打”正式啟動,并成為當時我國刑事政策的主調。上述兩《決定》頒布后,我國的犯罪現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然而,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社會貧富差距日益增大,兩《決定》起到的抑制作用日漸不足,1985年立案率則有所反彈。嚴峻的社會犯罪狀況迫使人們對“嚴打”的刑事政策進行理性反思。

2005年12月,羅干同志在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第一次將“寬嚴相濟”作為獨立的刑事政策提出。2006年10月11日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實施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改革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積極推行社區矯正。”至此,“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正式確立。然而我國犯罪現象并沒有因為刑事政策的變化而有根本性的好轉。相反,2012年的立案數量上升到600萬件。

改革開放30余年,我國的刑事政策經歷了從“嚴打”到“寬嚴相濟”的轉變。但事實證明,這些刑事政策或手段都處于一種無法定量風險、無法作出實際效果評價的狀態。總體上來看,這些措施對于抑制犯罪的增長而言效果都是有限的。這一現實迫使人們對我國的刑事政策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反思其制定和施行甚至對刑事政策本身的理解和態度是否出現了偏差。對此,筆者認為,應跳出狹隘的思想桎梏,在全球刑事政策演變的時代背景下進行更為深入的思考。

二、全球刑事政策的演變

(一)刑事政策的歷史沿革

⒈歐洲刑事政策的演變。從最原始的刑罰制度的起源看,數千年來,刑法史從單純的與惡直接抗衡的復仇思想到威懾刑主義的領域,人們不自覺地將刑事政策的理論方法、意義、目的融入到刑法中,但仍未能清晰地認識到“刑事政策”的存在及其獨立價值。直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法學家克蘭斯洛德和費爾巴哈首次在其著作中提及刑事政策的概念。克蘭斯洛德認為,刑事政策是立法者根據各個國家的具體情況而采取的預防犯罪、保護公民自然權利的措施。費爾巴哈則認為,刑事政策是國家聚義與犯罪作斗爭的懲罰措施的總和,是“立法國家的智慧”。[1]此時的刑事政策概念囿于國家立法的實踐或技巧,限制了刑事政策的內容和作用。而費爾巴哈主張的“心理強制說”仍可以看到威懾刑理論的淵源,其政策目的仍在于通過刑罰的威懾來預防和控制犯罪,從這一思想路徑出發,國家刑罰不免步上愈加強烈和殘酷的道路,然而“歷史和統計科學非常清楚地證明,從該隱以來,利用刑罰來感化或恫嚇世界就從來沒有成功過”。[2]人類社會需要更為積極和周全的刑事政策導向,于此,費爾巴哈提出的刑事政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沒有得到發展。

19世紀中葉以后的產業革命使得生產方式和生產組織發生了極大的變革,社會分工愈細、生產效率愈高,對原有社會結構的破壞力愈大,因此這一歷史階段犯罪率大幅度提升,專業犯罪現象凸顯。在這一特殊的社會條件下,以抽象之法、道德理念和人性體系為核心的刑罰思想,根本不能適應犯罪形勢急劇惡化的社會現實,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必須高屋建瓴地分析犯罪。因此,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去考察犯罪實證主義政策的思想,在“主動后退”政策原則的引導之下,形成了刑事政策理論的空前繁榮,推動著刑事政策措施多樣化的發展。[3]實證主義學派建立在決定論的哲學基礎之上,否認刑罰報復和威懾的目的功能,重視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認為刑罰的任務在于社會防衛,即“社會必須運用刑罰的方法來降低犯罪造成的損害,刑法的重要任務是保護社會不受犯罪的侵犯”。[4]

20世紀初,德國法學家馮·李斯特在秉承實證主義學派的基礎上,將實證主義引入社會防衛政策的方法論研究當中,對刑事政策這一概念進行了重新審視,并賦予其更為廣闊的內涵。李斯特將刑事政策定義為“國家與社會據以組織反犯罪斗爭的原則的總和”。這一結論奠定了現代意義上刑事政策的基礎。

二戰后,基于納粹對社會防衛理論惡意利用的經驗教訓,以法國為代表的國家對傳統的社會防衛思想進行了批判,相繼形成了溫和的新社會防衛思想。法國刑法學家馬克·安塞爾主張根據健全的刑事政策修改刑法,使社會防衛運動統一到刑法之中,用以保障復歸社會者的自由和權利,同時主張改革現有刑罰制度,把刑罰和保安處分合并為刑事制裁的統一體系,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用刑罰或保安處分。安塞爾特別強調犯罪人具有復歸社會的權利,國家具有使犯罪人復歸社會的義務,表現了他所主張的新社會防衛論以“復歸社會”的權利為中心的刑事政策的特點。[5]新社會防衛理論反對形而上的空想主義的刑事政策,主張應當合理地組織對犯罪的反應,積極地把人類各種科學研究成果納入刑事政策的實踐活動中。這一刑事政策的理念也是對恢復性刑事司法原則和刑罰和解思想的開拓。

⒉美國刑事政策的發展。美國的刑事政策研究旨在指導現行法律的制定和應用,以期更有力地控制和預防犯罪。受到同時代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等人的影響,與歐洲大陸一洋之隔的美國也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犯罪學研究。芝加哥學派的犯罪學研究對整個美國刑事政策的走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芝加哥學派是對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芝加哥從事犯罪問題研究的社會學家和犯罪學家群體的泛稱。其成員主要是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的教授、研究人員、畢業生以及受他們影響而在芝加哥從事犯罪研究和預防工作的人員。[6]諸多學者創立了自己的犯罪學理論,美國犯罪學研究呈百花齊放的繁榮狀態。

早期芝加哥學派主要以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對犯罪原因、犯罪現象進行分析,并嘗試提出犯罪預防和控制的對策。主要的理論包括帕克、伯吉斯的人類生態學理論,肖和麥凱在人類生態學基礎上發展出來的犯罪生態學理論,托馬斯、庫利等人提倡的社會解體理論以及薩瑟蘭的不同交往理論。在人類生態學研究中,帕克提出城市是一個社會有機體,認為同一自然區域與不同自然區域之間存在共生現象,應以共生關系解釋社會問題。伯吉斯則在帕克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城市中的侵入、統治和接替過程,并以芝加哥為例提出了同心圓理論,用“間隙區域”中社會傳統和社會控制的削弱及瓦解來解釋包括犯罪在內的社會問題。肖和麥凱則將生態學的方法直接引入犯罪領域,尤其針對青少年犯罪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認為青少年犯罪問題的根源在于“脫離了傳統的群體”,而不是任何生物學或者心理學的異常所致。社會解體論則認為犯罪是在社會解體的過程中發生的,而社會解體系指社會結構的崩潰減弱了社會成員遵守既存社會行為規范的意欲,反社會情緒充分發展,社會成員對社會規范的共同感受基本消除的社會現象。[7]這樣的社會結構具有脆弱性,其結構一旦遭受破壞,社會的管理功能、約束功能和文化功能就會被削弱。一旦這些功能喪失,這個社會群體內部的人為了自己的生存就會不擇手段,進而導致犯罪的產生。1939年,薩瑟蘭在其《犯罪學原理》一書中對不同交往理論進行了完整且詳細的論述,1947年又對這一理論進行了修正。不同交往理論的主要觀點系犯罪行為是習得的,且對犯罪的學習主要發生在交往親密的人群中。一個人之所以犯罪在于贊許破壞法典的解釋超過了不贊許法典的解釋。但是不同交往可能在出現頻率、持續時間、優先性與強度方面有所不同,一個人所接觸的其他人,是犯罪人還是非犯罪人并不關鍵,關鍵在于該人所接觸的行為類型以及接觸的頻度和強度。[8]

二戰后,美國的政治經濟陷入了混亂之中,犯罪學家開始嘗試從文化沖突的角度探尋犯罪的原因,尋找新的刑事政策路徑。其中代表性的理論有文化沖突理論、下層階級文化理論和亞文化理論。以塞林為代表的文化沖突理論認為,刑法是主流文化行為規范的表現,犯罪則是與主流文化相沖突的下層階級和少數民族群體文化的產物。刑法不可能反應多元社會中所有群體的利益和行為規范,當一些群體成員按照自己的規范行動時,就必然會因為文化沖突而構成犯罪。下層階級文化理論是以文化沖突論為基礎的進一步探索。米勒認為,下層階級文化有其固有的文化特征,本身就與中產階級文化標準不一致或者相沖突,依照下層文化中的行為規范、價值觀念來行事,就必然會導致越軌及犯罪行為的產生。科恩的亞文化理論認為,美國是由中產階級統治的社會,有著衡量個人成敗的標準標桿。但由于人們在社會經濟等方面總是存在差別的,總有一部分人不能達到中產階級制定的標準,難以用合法的手段在社會中實現向上流動,這些成員易產生挫折和緊張情緒。此時的下層階級就會創造出新的反抗形式以否認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念和規范意識的亞文化作為行為依據,用不被中產階級承認的非法手段實現自己的欲望。

20世紀50-60年代,美國出現了一大批令人費解的心理變態現象,這些現象與犯罪緊緊聯系在一起,因此,這個時期的美國犯罪學開辟了研究犯罪的社會心理學道路。代表人物馬扎對科恩的亞文化理論進行了反駁,認為下層階級成員并沒有完全與中產階級價值觀完全對立的規范意識,他們的行為恰恰是建立在中產階級價值觀基礎之上的。此外,馬扎與格雷沙姆-賽克斯共同提出了中和技術論,認為犯罪人對于社會的行為規范是了如指掌的,傳統的價值觀和規范意識在他們的內心也占有特定的地位。在他們實施非規范性行為之前,一方面他們力求使自己的行為正當化,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消除內心的罪惡感。因此,他們就力圖促使規范意識與罪惡感在自己的內心得到中和,用以調整內心截然相反的兩種意識。使自己的行為合乎自己認定的正當化標準的技術就是犯罪的中和技術,犯罪行為就發生在中和的過程之中。[9]

標簽理論也是美國犯罪學研究的創新與發展。其研究不再遵循傳統犯罪學的研究方向,不再致力于探討人犯罪的本質原因,而是專注于社會群體對行為人“貼標簽”的行為和行為人的反應之間的相互作用。認為社會群體制定了規則,并給某些成員貼標簽使其成為越軌者。但一旦遵循這樣的思路,越軌行為是否真的存在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反應者相信它的存在。因此,可以說是社會群體創造了犯罪。該理論50年代具備了雛形,60年代形成了從原始部落習慣出發的歷史學研究方法,70年代后將吸毒者、神經病人等非犯罪性偏離行為人納入研究范圍,80年代后標簽理論將目標指向了規范制定和適用之間的關系。這一理論為刑事政策提供了新的方向,即刑事司法改革應向著“非機構化”“非犯罪化”和“非刑罰化”的方向發展。

20世紀以來,美國新犯罪生物學的研究也在不斷發展,目前采用新生物化學的方法來考察犯罪是這一領域的最新進展。生物化學研究者認為,人體生物化學因素如內分泌、物質代謝的異常等與犯罪有著密切關系。在生物化學領域內研究的人類異常行為一般具有兩種不同的類型:一種是營養障礙所引起的“知覺障礙”,另一種是營養不良或低血糖所造成的“多動反應”。著名生物學家、加拿大醫生霍弗(A.Koffor)近期的研究就涉及到這兩種不同的行為類型同犯罪之間的相互關系。霍弗認為:“營養障礙將造成聽覺、視覺以及其它感覺的重大障礙,患者常呈強烈的暴躁狀態,經常實施暴力行為或者自我破壞行為”,這起因于生物化學因素的異常,“其最終結果將在很大的程度上引起反社會性、犯罪性行為。而且,行為人本身及其周圍的人都很難理解這類行為的原因。”霍弗指出,約有70%左右被起訴的重大犯罪,其行為人或多或少地存在維生素B3和B6的缺乏癥或者依賴癥。[10]

(二)全球刑事政策的發展趨勢

自李斯特“復興”刑事政策研究之后,刑事政策經歷了多次思想和方向性的轉變,不同區域雖亦有足夠的刑事政策實踐過程,但事實上,全球范圍內的犯罪一直呈持續增加狀態。我們基本上可以形成一個令人沮喪的認識,那就是,從整體上看,這些刑事政策或措施對于控制或者預防犯罪而言收效甚微甚至是無效的。刑事政策的未來何去何從,如何反思傳統的刑事政策思想和措施成為了首要之義。對此,筆者從犯罪學研究領域的變革、刑事政策思想的戰略性后退以及國際統一刑事政策這三個層次對當前全球刑事政策發展趨勢進行分析。

⒈制度犯罪研究的興起。20世紀60-70年代,以法國“五月風暴”為代表的學潮和工潮震撼著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西歐和美國都相繼發生了以大學生為主的各種政治活動,參與人員以“西方馬克思主義”為思想武器,聲稱運動是為了避免社會的異化。在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背景下,一些美國學者開始對資本主義的現行制度進行反思和抨擊,犯罪學領域亦形成了一股激進犯罪主義思潮。激進犯罪主義企圖從犯罪問題著手,對整個資本主義制度進行全面的再分析和再認識,并竭力主張在批判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犯罪學的基礎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揭示犯罪的本質。[11]

美國激進犯罪學家安東尼·普拉特就主張重新確定犯罪學目標及其價值,反對傳統犯罪學將犯罪學對象和目標限制于自然犯罪人的做法,提出需要一種能夠反映以權力和特權為基礎的法律制度現實的犯罪定義,“可以使我們能夠自由地考察帝國主義、種族歧視、性別歧視、資本主義、剝削以及其他促成人類不幸和破壞人類潛能的政治或經濟制度”。[12]這樣的變革是有必要的。普拉特由此提出制度犯罪的概念。也就是說,一項國家制度、一項國家決定、一種國家行為必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導致對應的犯罪。比如,改變稅收政策會使一些人暴富,而一些人又會因此而貧困,這些貧困人的無助境地就是稅收政策導致的。再比如,一項社會政策給某些人一些福利待遇,實際上就剝奪了另外一些人的福利待遇。

當我們發現從現象學的角度揭示犯罪的本質特征和犯罪根本成因的努力是沒有意義的,或者說意義不大的時候,制度犯罪的概念突破傳統刑事政策的界限,將政策制定者、決策者的行為納入刑事政策管理的對象范圍,這無異于另辟蹊徑,為一籌莫展的犯罪學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制度犯罪研究要求我們從社會教育制度、社會管理制度上尋找制度上的缺陷,通過制度上的改革或者改良消除犯罪的成因。但這樣的嘗試很難在當前的國際社會環境中取得成功,因為它涉及到最核心的制度問題。目前,我們無法找到任何一項制度使世界上擁有不同的思想方法、不同的社會生活價值觀念、不同的經濟地位的人統一起來,使其在一個相同的道德準則規制下控制自身行為。

⒉刑事政策戰略性退縮。由于以國家起訴為標志的刑事司法模式和以監禁刑為中心的刑罰模式在實踐中宣告失敗,刑事政策領域急需尋找一種新的刑事司法模式。隨著1974年和1978年兩個刑事案件分別在加拿大和美國的成功和解,恢復性司法理念成為了困境中的希望。

恢復性司法的理念既關注犯罪被害人的利益,又強調懲罰犯罪人,并且將刑事司法的基本要求建立在恢復法律權威和社會秩序的層面上,將安撫被害和治療社會心理創傷的作用抬高至刑罰原則地位,這一刑事政策在深受犯罪問題困擾的背景下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在這一層面上,傳統刑事政策遏制犯罪的目的已被拋棄,恢復性司法的價值取向無疑是人類對待犯罪的又一次妥協和戰略性的退讓。

恢復性司法的理念,一方面要求國家開拓更為廣泛的刑罰職能和多種形式的刑事責任解決途徑,盡可能地將利益的恢復、被害的安撫納入審判和行刑過程之中;另一方面則反對國家絕對地壟斷刑罰,要求社會各個層面的力量都能參與實現刑法目的的活動,希望社區組織和社會團體能夠積極地對刑事犯罪作出必要的反應。[13]目前,恢復性司法已在美國、加拿大、新西蘭等諸多國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我國目前仍持觀望態度,民眾趨于保守的刑法觀念也會成為恢復性司法制度確立和實施的障礙,因此,短時間難以在我國推廣。

⒊國際統一的刑事政策。上世紀中葉以來,隨著各國貿易、金融、交通以及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國際社會的全球化趨勢無可阻擋,而全球化也帶來了無法避免的負面效應——犯罪的全球化發展態勢。目前,在毒品走私、人口販運、武器販賣、網絡犯罪等犯罪領域內,有組織的全球化的犯罪體系已經基本形成。[14]在犯罪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傳統的僅僅依靠某國或者某一地區的刑事司法力量打擊犯罪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犯罪的發展狀況,當今國際社會需要在特定領域,尤其是跨國有組織犯罪領域內確立國家間統一的刑事政策。

以毒品犯罪的國際統一刑事政策為例,防控毒品犯罪需要國際社會從戰略的高度對跨國毒品犯罪做出反應,制定一整套全球視野的禁毒戰略體系。1988年《聯合國禁毒公約》最早提出了防控毒品犯罪的刑事政策導向。在此前,大部分國家對于毒品犯罪采取的都是嚴厲管制和打擊的整治措施,但收效甚微,全球范圍內的毒品犯罪不但沒有得到遏制,新毒品制造、毒品的有組織化銷售、有組織犯罪集團對毒品市場進行壟斷等情況愈加嚴重。基于這樣的歷史背景,88年禁毒公約提出了在FATF協議框架內對毒品犯罪進行防控。一是要求聯合國所有的成員國毫無例外地把擅自使用、制備、運輸、走私、買賣、持有毒品的行為都規定為重罪。二是要求全球的銀行業、金融業聯手用同一的標準進行反洗錢活動以控制毒品犯罪。因為全球毒品交易能夠產生極大的非法利益,而這些非法資金最終會歸結到幾個販毒集團手中,只要切斷毒品的資金流通,阻隔非法資金的使用途徑,就從根本上消除了毒品犯罪的動機。88年禁毒公約試圖通過反洗錢的途徑遏制毒品犯罪,體現了更為深邃的刑事政策思想,具備切實可行的工具路徑,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對中國刑事政策走向的思考

(一)反思中國刑事政策存在的問題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刑事政策實施效果即可以總結出中國刑事政策些許經驗和教訓:首先,重罰逆反是刑事政策的必然規律,一味的“嚴打”并不能達到遏制犯罪的作用。1985年我國的犯罪率在“嚴打”之后的反彈正是對這一規律的警醒。其次,“運動式”“集中式”的刑事政策無法實現最佳目的。我國面臨著社會轉型時期犯罪率增高的困境,雖然決策者希望維持社會穩定,為國家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一個安定的環境,但試圖在短期內取得立竿見影成效的刑事政策必然會產生諸多的問題。再次,刑事政策應當遵循刑事立法、司法規律。如對于自然犯而言,在特定的區域、特定的歷史時期內犯罪率是基本保持不變的,因為一定數量人口中采用極端手段來達到自己目的的人總是占有一定的比例,針對這一類犯罪制定再完善的刑事政策也很難起到作用。

若將中國的刑事政策研究置于全球領域的發展背景下即可發現,:一是立法者對于“刑事政策”的理解還停留在狹義刑事政策觀念上。1975年馬克·安塞爾就提出刑事政策是“集體對犯罪的、越軌的或反社會活動的有組織的果敢的反應”。這一廣義的刑事政策理念被刑事政策的研究者們廣泛接受,認為“刑事政策就是社會整體聚義組織對犯罪現象的反應的方法論的綜合,因而是不同社會控制形式的理論與實踐”。[15]而我國刑事領域研究者一般傾向于認為刑事政策是“懲罰犯罪、保護人民的刑法政策或策略,或等同于我們黨和國家在處理犯罪問題、對待犯罪時的一些具體政策措施。這種狹隘的刑事政策觀不僅妨礙我國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和對話,阻礙我國刑事政策學研究的發展和興旺,而且也不利于我國科學而合理的刑事政策的制定與實行”。[16]二是我國的刑事政策研究、制定和施行往往缺乏實證的犯罪學支撐。回顧全球刑事政策的演變與發展,尤其是對比美國近一個世紀在刑事政策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不難發現,沒有實證經驗的基礎,就不可能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刑事政策。這就要求對犯罪學給予足夠的重視,因為犯罪學對于犯罪原因及現象的分析評價,以及對犯罪對策的考察評估路徑等是刑事政策制定的基礎。可以說,沒有犯罪學,刑事政策寸步難行。三是我國缺乏科學準確的犯罪統計或者犯罪白皮書,因此研究人員缺乏對刑事政策現實情況進行評價的基礎,難以確定社會安全程度并評判犯罪統計與真實犯罪之間的犯罪黑數。

(二)科學的犯罪學研究方法

早在19世紀末,李斯特就提出“利用法制與犯罪作斗爭要想取得成效,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正確認識犯罪的原因;二是正確認識國家刑罰可能達到的效果”。[17]刑事政策的制定必須建立在對整個社會犯罪的本質、數量及發展趨勢把握的基礎上,對犯罪問題缺乏實證的、科學的研究,脫離現實基礎,刑事政策只是無本之木,甚至還會與刑事政策的目的背道而馳。因此,要想有效地應對犯罪,就必須從內在原因、犯罪現象分析上對犯罪進行科學的研究。

自龍勃羅梭運用人類學研究犯罪原因以來,關于犯罪原因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學術體系。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當代的犯罪原因研究趨于通過生物學、生理學、遺傳學、解剖學、心理學、數學、統計學、生物化學等學科相結合的態勢,尤其是近20年來計算機在犯罪問題研究中的廣泛運用,將犯罪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目前,我國的犯罪學研究仍沒有形成較成熟的犯罪學研究體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犯罪學研究有別于刑法的規范學研究,而是現象學研究領域的問題,必須進行實證的調查,這樣的研究模式費時費力,成本巨大。而當下,我國法學領域可批準課題經費額度根本無法支撐這樣長周期的研究。二是當前犯罪學研究正朝著跨學科、綜合性的趨勢發展,有其獨有的方法體系和學術規范,要求研究者應具有高度的專業性,沒有經過專門系統的學習和培訓是難以進行深入研究的。而我國目前對犯罪學的研究重視程度仍不足,沒有足夠的資源進行相關方面的教學和探索,現有研究人員的知識背景完全無法勝任這項工作。三是中國思辨式、論理式的研究方式長期居于主流位置,越是深奧的思辨說理,越抽象的邏輯論證似乎更能體現學者的研究深度,那些靠數據說話的研究成果反而難登大雅之堂。因此,我國犯罪學要想取得長足發展,就要突破以上瓶頸,但這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

(三)刑罰方式的變革

刑事政策意味著整個社會對犯罪反應的選擇,作為落實刑事政策最基本的落腳點,刑事政策的變革必然會引起刑罰制度的改變,刑罰制度的改變也反映出刑事政策的轉向。我國一直以來將刑罰作為遏制犯罪的主要手段,甚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作為唯一的手段,但因我國的刑罰種類少之又少,因此難以對犯罪現實做出有效應對。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就要為我國的刑罰制度尋找新的出路,其中對犯罪的非罪化、輕罪化、非監禁化和非刑罰化處理,在新社會防衛論的刑事政策要求下具有極高的呼聲。由馬克·安塞爾最先提倡的新社會防衛思想主張在刑法科學里努力發展道德化、法律化的人道主義,提出“以道德和倫理關懷為出發點,調動一切社會力量對犯罪進行全方位遏制的政策原則,并希望在整合社會公共力量的基礎上建立一套更為合理、更為有效的刑事政策措施”。[18]

新社會防衛的刑事政策思想承認犯罪人有回歸社會的權利,而社會有義務幫助犯罪人復歸社會。因此,新社會防衛論積極探索在法制結構內把人道主義和刑罰政策實際效果結合起來的途徑與方法,并期望最終通過非刑事立法來替代刑罰,以達到使犯罪者重新社會化的目的。[19]安塞爾主張刑事領域的非犯罪化,將某些過時的、毫無刑事政策價值的罪名從刑法中剔除出去,將刑罰資源集中于需要懲罰的犯罪中。新社會防衛論對監禁刑也持反對態度,認為監禁刑嚴重妨礙罪犯的重新社會化。在長時間監禁刑的實踐中出現了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使監禁刑無法達成預期的刑事政策目標。這一狀況在我國也存在。首先,監禁刑成本太高。據資料顯示,上海青浦監獄每個罪犯每年的財務成本已超過了上海市人均收入。其次,監禁刑試圖剝奪罪犯的人身自由,用切斷罪犯原本社會聯系的方法使之痛苦的目的也無法實現。因為監獄內部會形成新的社會聯系,這樣的社會聯系替代性很強,沒辦法達到懲罰的效果,教育改造的功能收效甚微。再次,監獄內會形成“交叉感染”,罪犯反而能習得新的犯罪動機和犯罪手段。最后,犯罪率的不斷上升,監禁人數持續增加,但沒有足夠的監獄能夠執行這一刑罰。于此,新社會防衛論主張全面改革現有的刑事司法制度,積極推動刑事立法的非罪化、輕罪化、非監禁化和非刑罰化。我國也可以借鑒這一刑事政策思想,積極主動地尋找監禁刑的替代措施,尋求其他的社會手段對犯罪作出非刑罰的反應,不應拘泥于有限的刑罰手段。

(四)恢復性司法原則的啟示

1977年,美國學者Barnett在其著作《賠償——刑事司法中的一種新范式》一文中提出了恢復性司法的理念,“闡述了犯罪人——被害人和解試驗中產生的一些重要原則,包括最為核心的恢復性指向”。[20]在傳統政策無法解決刑事司法存在的大量問題的困惑時期,恢復性司法的理念一經提出就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并得到了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推薦。它在一些國家中的推行昭示了這樣一種趨勢:在刑事司法中,把關注的重心逐漸轉移到被害人及社會因犯罪行為所帶來的損害上,而較少關注對違法犯罪的具體分析。

恢復性司法被認為能夠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能夠解決法院積案和監獄人滿為患的困境,促進司法活動的透明公開,減少再犯。具體而言,落實恢復性司法原則,一是能夠極大地調動社會資源參與刑事司法實踐,以有利于擴展實現刑罰正義的途徑;二是不僅有利于利用刑法以外的其他資源來調整社會關系,解決社會矛盾,減少刑罰的使用頻率,降低國家刑罰權的壓力,也有利于在司法實踐中擺脫法院案件積壓及監獄人滿為患的困境;三是社會力量參與司法實踐活動,一方面有利于加強社會與政府間的交流與協作,使政府能夠更好地了解現實的犯罪情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眾對公權力進行監督,促進司法活動的公開透明。四是有利于積極發揮被害人在刑事過程中的能動作用,通過被害人的努力積極化解原有的矛盾與沖突,將刑罰內涵的預防和控制犯罪的目的體現在更加切實的基礎之上。[21]

目前,恢復性司法在西方國家的實踐中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但這一思想在我國的應用與推廣還存在一些障礙。從法文化的層面來看,我國傳統思維方式是如果受到了別人的極端不公平對待就要向國家討說法,而恢復性司法卻允許國家在公民遭受損害時消極不作為,將追究的主動權交予受害人,這對于我國公眾而言是不容易接受的。此外,我國仍存在善惡終有報的思想觀念,類似于殺人償命的思想根深蒂固,而恢復性司法卻要求被害人平心氣和地坐下來和犯罪人進行面談并原諒其罪行,這在目前的中國社會也是行不通的。從國家本位的價值觀而言,中國向來奉行當個人利益和國家集體利益沖突時,個人利益應當服從國家集體利益,這一理念貫穿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在司法這一處理犯罪對社會、國家利益造成損害的領域,恢復性司法原則卻允許當事人將國家權力排除在外,這對于中國當前的司法環境而言更是不可能的。

雖然恢復性司法理念目前還不能在我國得到實踐,但我們不能否認這一理念及其背后隱含的刑事政策思想給現存的“犯罪困境”帶來了一絲新的希望,不妨抱著積極的態度進行一些局部的、有意義的嘗試。

【參考文獻】

[1][16]盧建平.刑事政策的主要體系(譯序)[M].法律出版社,2000.11,131.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C].人民出版社,1995.618.

[3][14][18]陳浩然.反洗錢文獻比較與解析(序)[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6,9,6.

[4][13][21]陳浩然.應用刑法學總論[M].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24,264,265.

[5]馬克昌,莫洪憲.近代西方刑法學說史[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468.

[6][12]吳宗憲.西方犯罪學史(第三冊)[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442,581.

[7][8][9][10]張筱薇.比較外國犯罪學[M].百家出版社,1996.112-235.

[11]張筱薇.評“激進犯罪主義”[J].外國法學研究,1989,(01):43.

[15](法)米海依爾·戴爾瑪斯馬蒂.刑事政策的主要體系[M].盧建平譯.法律出版社,2000.1.

[17](德)弗蘭茨·馮·李斯特.德國刑法教科書[M]. 徐久生譯.法律出版社,2000.13.

[19]王牧.犯罪學論叢(第4卷)[C].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119.

[20]杜宇.司法觀的“交戰”:傳統刑事司法VS.恢復性司法[J].中外法學,2009,(02):213.

(責任編輯:王秀艷)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午夜不卡福利| 先锋资源久久| 热九九精品| 国产三级成人|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欧美午夜网|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91国内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天天操精品|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国产天天色|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婷婷六月在线|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另类综合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高清乱码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www.91在线播放|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在线视频97|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激情|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欧美第一页在线|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拍在线| 欧美一级在线| 中文字幕第4页| 3344在线观看无码| 成人欧美日韩|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人|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色婷婷成人|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91视频|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亚洲二三区|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2020亚洲精品无码| 欧美天天干|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久久综合干|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久久a毛片|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男人天堂伊人网| 国产精品网拍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