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摘 要:本文探討了在物流運輸基礎知識教學中目標教學法的運用,強調課前預習,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緊緊圍繞既定教學目標,綜合運用閱讀、討論、啟發、互動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以促進學生掌握運輸基本知識與職能,明確運輸在物流中的地位這兩個教學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技工院校 物流運輸基礎知識 目標教學法
一、物流運輸基礎知識目標教學法實施的課前準備
1.預習教材
課前1至2天布置學生預習教材《物流基礎與實務》的第一章運輸基礎知識的前兩個小節。
2.掌握教學目標
(1)掌握運輸的基本概念與職能。
(2)知道運輸在物流系統中的地位。
3.學生回答問題
(1)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例子,簡要介紹運輸的兩種職能。
(2)運輸在物流系統中的地位如何。
二、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目標教學法
1.圍繞教學目標,設置疑問
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啟發學生獨立探索,主動回答問題。
2.共同完成教學目標
學生通過協作學習共同完成教學目標。
三、運用目標教學法的具體教學過程
1.教師設置情景,提問引入新課
教師設置問題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從各地購買需要的物品,這些物品是怎樣盡快送遞到我們的所在地的呢?學生隨即踴躍舉手發言。教師擬定請先舉手的學生回答:“是物主使用運輸工具把物品運送到指定地點的。”隨后,教師請學生歸納出“運輸”的概念。學生回答:“運輸是指借助于運力在空間上所發生的位置移動。具體地講,運輸是使用運輸工具對物品進行運送的活動。”
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都掌握了運輸的基本概念。下面請學生快速、認真地閱讀教材中“運輸的職能”及“運輸在物流系統中的地位”的相關內容,并思考問題: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例子,簡要介紹運輸的兩種職能;運輸在物流系統中的地位如何?
2.教學進程
經過五分鐘的閱讀思考后進入教學。教師提問:運輸作為社會系統的一項功能,包括哪兩個領域運輸?“包括生產領域的運輸和流通領域的運輸。”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教師接著問:這兩個領域的運輸有哪些區別?學生回答:生產領域的運輸活動一般是在生產企業內部進行的,因此稱為廠內運輸,也稱物料搬運,因為其運輸內容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和成品的運輸。流通領域的運輸活動是生產過程在流通領域的繼續,它既包括物品從生產所在地直接向消費所在地的移動,也包括物品從生產所在地向物流網點、從物流網點向消費所在地的移動。
為了區別長途運輸,往往將這種流通領域的運輸稱為“發送”或“配送”。教師引導:通過前面學習,我們能清楚地認識到運輸是社會系統的一項功能,包括兩個領域的運輸,也清楚了各領域運輸所包括的具體內容及其名稱。接下來學生共同討論、思考問題: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例子,簡要介紹運輸的兩種職能。三分鐘后,學生代表舉手發言:運輸的兩種職能。
一是提供了產品轉移的職能。例如,海南的芒果從產地南田農場用汽車運送到深圳市指定地點,運輸過程中會產生汽車駕駛員勞務費,汽車的運行費用,一般雜費和行政管理費用,芒果在運輸過程中的損壞、霉爛等合理損耗。運輸途中的擁擠、空氣污染和噪聲污染等是運輸中間接的對環境影響。總之,運輸提供的轉移其主要目的是以最短的時間、最低的費用和環境資源成本,將產品從原產地轉移到指定地點。
二是對產品進行臨時儲存。如上所述,芒果用汽車裝運,從生產地海南省三亞市南田農場配送到深圳,運輸的車輛可以臨時作為儲存設施,這樣既節約了轉移、儲存的時間,也節約了重新轉移、儲存的裝卸成本,從總成本和完成任務的角度來看往往是正確的。
教師評判:“剛才同學們分析回答得很好。下面我們共同閱讀思考,運輸在物流系統中的地位如何?誰準備好了誰先舉手發言。”一學生舉手后站起來說:“運輸在物流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第一,運輸是物流網絡的構成基礎。第二,運輸是物流系統功能的核心。物流系統具有創造物品的時間效用、形質效用、空間效用三大效用(或三大功能)。第三,運輸合理化是物流合理化的關鍵。只有運輸合理化才能使物流結構更加合理,總體職能更加優化。物流系統合理化,要求系統以最低的成本為用戶提供更多優質的物流服務。”
四、物流運輸基礎知識目標教學法學習評價
教師小結:“同學們,這一節課大家緊緊圍繞既定的教學目標,積極主動閱讀,思考、回答問題。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較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海南省技工學校澄邁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