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波 楊家成 王立海
[摘要] 目的 探討手術治療單一局部復發乳腺癌的臨床效果。方法 方便選取并回顧分析該院收治的70例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患者是否接受手術治療分為觀察組(接受手術治療,32例)和對照組(不愿接受手術,38例),對照組給予非手術方案治療,觀察組行手術治療,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 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2年生存率存在明顯差異,觀察組2年生存率為81.25%,對照組為60.53%,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單一局部復發乳腺癌患者給予手術為主的治療模式,能有效提升患者生存率,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 乳腺癌;局部復發;遠處轉移
[中圖分類號] R73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03(c)-0082-02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Operation in Treatment of Single and Local Recurrent Breast Cancer
WU Chun-bo, YANG Jia-cheng, WANG Li-hai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Dehong People's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 Mangshi, Yunnan Province,678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operation in treatment of single and local recurrent breast cancer. Methods 7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ing operation treatment, 32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 unwilling to receive operation, 38 cases)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patients received the operation treatment or not,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non-operation program,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operation, 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an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e 2-year-survival rate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81.25% vs 60.53%),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obvious (P<0.05).Conclusion The operation-based model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ingle and local recurrent breast cancer cam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hich is worth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
[Key words] Breast cancer; Local recurrent; Distant metastasis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環境的變化,乳腺癌發病率呈現逐漸上升趨勢。相關研究表明,乳腺癌術后約30%患者可能發生復發或轉移的情況,成為臨床治療乳腺癌的難點,了解我國乳腺癌患者接受術后治療對其預后生活質量產生的影響,對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1]。該研究方便選取該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0例局部復發乳腺癌患者展開研究,探討以手術為主的治療方案治療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70例單一局部復發乳腺癌患者展開研究,根據患者意愿是否接受手術治療分為兩組,觀察組(32例)實施手術治療,患者年齡在31~55歲,中位年齡37.5歲;對照組(38例)行非手術治療,年齡在29~56歲,中位年齡41.9歲;上述患者均未給予生物靶向治療。比較可知,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32例患者行手術治療為主的方案,術前對患者行全身化療4~6周,待患者病情穩定后接受手術治療,26例切除局部復發的腫塊,12例為胸壁局部復發,6例為同側鎖骨上復發, 6例對側乳房轉移患者實施改良式乳房癌根治術進行治療。所有患者根據具體病情開展不同的治療方案,對激素受阻陽性患者行唑來膦酸進行治療,Her-2陽性患者使用靶細胞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非手術方法治療,根據患者的生存期、并發癥、腫瘤局部控制情況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化學藥物治療、放射治療、生物治療等。
1.3 評價方法
該研究所說的總生存時間(OS)是指術后局部復發或轉移第1次解救治療至末次隨訪或死亡的時間,無進展生存時間(PFS)表示第1次解救治療開始至疾病進展或死亡。根據這些數據統計兩組患者治療1年、2年后的生存率。
1.4 統計方法
該研究采用SPSS20.0軟件對所有數據展開統計學處理和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數據對比用χ2檢驗,如果P<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由表1可知,觀察組與對照組1年生存率分別為90.63%、86.84%,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2年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人們對乳腺癌生物學特性的認識度加深,根據乳腺癌生物學特性及預后因素統計,約有30%乳腺癌患者會出現復發轉移的情況[2]。國內對于乳腺癌復發轉移的治療目的在于減輕患者癥狀,改善其生存質量,盡量延長患者的生命年限。惡性腫瘤必須實施綜合治療方案,牽涉多門學科,乳腺癌復發或單發病灶均需采用綜合治療方案,從而達到現代醫學提出的盡可能提升患者生命年限的目標。相關研究表明,乳腺癌根治術后胸壁或淋巴結復發率為10%~30%,胸壁為常見的復發部位[3]。
隨著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醫學界對乳腺癌研究逐步深入,臨床使用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療等。有文獻研究表明,手術治療局部復發乳腺癌患者能有效緩解其臨床癥狀,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命[4]。惡性腫瘤治療屬于綜合性治療,設計多種學科,乳腺癌復發或轉移單發病灶均要采用綜合治療方案,從而滿足現代醫學提倡“盡可能提高患者生命年限的要求”[5]。臨床對單一局部復發病灶實施手術治療并輔助化療等相關手段,能夠合理控制腫瘤,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必須注意,手術前臨床醫生應充分掌握手術適應證,告知患者手術治療的利弊,充分尊重患者及其家屬的知情權和選擇權[6]。醫生應客觀評估患者治療后與其效果,局部復發病灶實施手術治療只是一部分,應輔助化療、放射治療等綜合性治療方案。該研究可知,觀察組(81.25%)2年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60.53%),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李國棟、汪良庭在手術治療單一局部復發乳腺癌的臨床效果中觀察組1、2年生存率高于對照組研究結果相一致[7]。由此可知,即使腫瘤發生再次局部復發的情況,借助手術切除病灶能有效降低腫瘤對機體損傷程度,合理控制腫瘤快速繁殖。腫瘤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基于長時期病癥基礎上抵抗力明顯降低,再次實施手術治療會加大患者損傷。患者是否實施手術治療必須根據患者的病情、機制情況等展開綜合評定,從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8]。乳腺癌再次局部復發后,實施手術治療能提升患者生存率,配合化療,放療及靶向治療 表明原發腫瘤切除后能保障患者的生存質量。
4 結語
綜上所述,單一局部復發乳腺癌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季.保乳手術治療37例乳腺癌臨床療效觀察[J].中外醫療,2012,31(4):64.
[2] 林燕,孫強,管珩,等.老年乳腺癌的手術方式選擇[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12,34(6):605-608.
[3] 曹林林,劉穎男,鄭德明,等.乳腺癌患者手術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變化的實驗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1):113-114.
[4] 張振,馮云,曹效忠,等.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行保乳乳癌根治術的預后分析[J].中外醫療,2015,34(6):19-21.
[5] 宋梅,李倩,宋雪艾,等.乳腺癌手術類型對患者遠期生活質量及心理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6):1497-1498.
[6] 魏俊凌.保乳手術聯合化療在早期乳腺癌患者治療中的效果探討[J].中外醫療,2014,33(12):68-69.
[7] 李國棟,汪良庭.手術治療單一局部復發乳腺癌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5(26):46-48.
[8] 周琨.乳腺癌保乳手術后局部復發因素的分析[J].中國臨床醫學,2014,21(4):431-43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