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奎
從前幾年的大蒜、生姜,到今年的瑪咖、菠蘿,在農產品價格暴跌中,農民很受傷。訂單農業作為以銷定產的重要手段,對穩定農產品價格、確保農民合理收益、抵御市場價格風險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筆者調查發現,訂單農業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卻因為部分農民契約意識差、惡意違約而變得難以推行,這反過來又傷害了商戶和農民。
價格上漲,合同成了一紙空文
“別人多出一兩塊錢,大多數農民就不會再履行承諾,轉而賣給其他商販。”一位在云南偏遠山區推廣中蜂養殖的工作人員告訴筆者,偏遠山區農民雖然淳樸,但往往缺少契約精神。“如果不能從技術或者后續政策補貼上‘捏住農民,想要通過一紙協議就讓農民守約,很難!”這名工作人員表示。
筆者了解到,在價格上漲階段,農戶并不愿意和企業簽訂合同。在云南某瑪咖產區,部分企業在和村民簽訂收購協議前就出現農民拒簽的情況。如果與瑪咖企業達成協議,村民不僅可以免費獲得種苗,還可以獲得相應補償,按照協議收購價每畝地收入近萬元。但仍有村民認為,收獲時瑪咖行情“可能更好”,不愿意賤賣。不料今年收獲階段,等來的卻是價格暴跌,農民欲哭無淚。
云南一位玫瑰加工商告訴筆者,要解決農產品價格暴跌傷農問題,訂單農業行之有效,大企業的資金優勢有助于抗擊市場價格波動風險。“但就目前農民履約情況而言,哪家企業簽訂購銷合同,哪家企業吃虧。”原本雙方共贏的合同,卻成了只限制企業的枷鎖。
商戶維權,贏了官司維不了權
農民不履約,那企業維權可以嗎?絕非易事。
盡管總體損失較高,但損失落到相對分散的農戶家中,每家的產量及產值并不高,企業一家家催收成本高昂,而要訴諸法院,官司好贏但執行起來卻異常困難。“真要強制執行,農民一旦抱團抵制,鬧成群體性事件,政府往往也只能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云南省安寧市八街街道產業辦主任劉志偉說。幾年下來,不少企業也不愿意通過訂單方式收購農產品,訂單農業在不少地方難以為繼。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劉志雄告訴筆者,訂單農業遇到農民違約在現實中仍然較為普遍。“一旦遇到農民違約,企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劉志雄認為,在當前情況下,農民契約意識相對較差,而強制農民履約成本很高,也存在較高的社會風險,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措施的來解決這一問題。
補齊誠信短板,任重道遠
實際上,正是看到了訂單農業潛在的風險,不少基層政府開始引導企業采用保護價的方式來穩定市場。
筆者了解到,進入7月,云南省安寧市八街玫瑰花價格再次跌至3元。而由于和安寧潤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保護價,不少農戶并不愁賣。安寧潤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代曉邦告訴筆者:“我們和農戶簽了合同,協調了保護價,今年我們簽了13公頃。在市場價低的情況下,我們按照5元/千克進行收購,若市場價高于保護價,就隨行就市。”
然而,潤森公司和農戶簽訂的保護價范圍并不大,雙方之間也已合作多年,存在一定的信任關系。如何大規模發展訂單農業?各方的意見相對統一——關鍵要做好農村征信。
“不少農民年紀都較大,既不需要去銀行貸款,也很少外出務工,征信出現問題后的貸款、購票限制等方式都很難形成有效制約。”云南省安寧市八街街道產業辦主任劉志偉認為,至少短期來看,農村征信體系還不容易很快有效運行。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劉志雄則認為,征信觀念不可能一蹴而就,持續廣泛的宣傳尤為重要。“建議企業在簽約前對農戶多些了解,逐漸和部分農戶建立相對穩定的供貨關系后,再考慮簽訂單,從而形成公司+農戶的利益共同體。”劉志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