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萍
丹參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及根莖入藥,適宜在暖溫帶地區,年均溫度9~14℃,年活動積溫3200~4500℃,年降水量500~800毫米的地區種植。
1.選地與整地 選擇向陽、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肥力中等、微酸性至微堿性的沙質壤土為宜。在前茬作物收獲后,深翻土壤20~30厘米。結合整地,每667平方米施入腐熟廄肥2500~3000千克,加過磷酸鈣50千克,翻入土中作基肥。于栽前再翻耕一次,整細耙平。
2.播種方法
(1)切根栽種。①栽種時期。分春栽和夏栽兩種方式。春栽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進行;夏栽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進行。②種根選擇。收獲時選直徑1.0厘米左右、粗壯充實、色澤鮮紅、無腐爛、無病蟲害的一年生側根作種根。③種根采挖及保存。春栽丹參可采用入冬前采挖、開春后現挖2種方式。入冬前采挖的需用濕沙土掩埋保鮮,即在濕沙地上堆放一層種根把,埋一層濕沙土,連堆3~4層,最后一層埋土厚度以不露種根為宜。以后隨著溫度降低,逐漸加厚土層,上凍前加至20厘米左右,覆蓋塑料膜、草簾越冬;夏栽丹參隨挖隨栽。
(2)播種。將經檢驗合格的種根條拿到田間,取整條種根現掰現種,以保證下種后芽朝上。每段種栽長度6~10厘米。按行距30厘米,開深3~5厘米的溝,按株距20厘米將種栽垂直插入溝內,上端與溝底持平,種后隨即用腳踩踏2遍。最后用地膜進行覆蓋。每667平方米種根用量約50千克。
3.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與追肥。中耕除草一般進行3次。4月上旬出齊苗后,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宜淺松土;第二次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第三次于6月下旬至7月下旬。每次除草后,每667平方米追施稀薄人畜糞水2000千克。第三次追肥時,每667平方米增施過磷酸鈣25~30千克、硫酸鉀30~40千克。
(2)灌溉與排水。遇到持續干旱時要進行澆水,并及時松土。丹參地塊積水易發生根腐病,在多雨季節,要注意排水防澇。
(3)摘蕾控苗。在抽薹初期至開花前及時摘除花薹。
(4)輪作倒茬。丹參最多連作3年,應與禾本科或蔥蒜類作物輪作倒茬。
4.病蟲害防治
危害丹參的病蟲害主要有根腐病、葉斑病、菌核病、根結線蟲、金針蟲、銀蚊夜蛾等。
(1)根腐病。根腐病5~10月易發生,嚴重時導致全根腐爛,整株枯死。防治方法:①合理輪作,與蔥蒜類蔬菜輪作效果好。②加強栽培管理,雨季注意排水,防止積水;避免大水漫灌;發現病株及時拔除。③栽種前浸種根,用多菌靈50%可濕性粉劑300~400倍液浸根處理10分鐘晾干后栽種。④發病初期用多菌靈50%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70%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澆灌病株,每株灌藥液250毫升,間隔7~10天灌1次,連續2~3次。
(2)葉斑病。葉斑病危害葉片,患病植株葉片上生有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的深褐色病斑,嚴重時病斑擴大融合,致使葉片枯死。一般從5月份開始發病,直到秋末。防治方法:清除基部病葉,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冬季清除殘株。發病初期噴農用鏈霉素25%可溶性粉劑2000~3000倍液。
(3)菌核病。菌核病危害植株莖基部和根莖部。患病植株根莖至莖基部腐爛,在近地表處和莖基部內部形成鼠糞狀的菌核和白色菌絲體,最后植株枯萎死亡。防治方法:①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排水。②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并用生石灰對病穴進行消毒。③發病初期用菌核凈40%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腐霉利50%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根莖部。
(4)根結線蟲。根結線蟲全年發生,可致植株生長矮小,葉片退綠變黃,嚴重的全株枯死。防治方法:①實行輪作。②結合整地,每667平方米施入辛硫磷3%顆粒3千克。③用辛硫磷40%乳油稀釋200倍灌根。
(5)金針蟲。金針蟲5~8月大量發生,使植株逐漸枯萎至死株。防治方法:每667平方米用辛硫磷40%乳油50~100克拌炒熟的麥麩、谷糠等餌料3~4千克,間隔1米左右挖一小坑埋于種溝中。
(6)銀紋夜蛾。銀紋夜蛾幼蟲取食丹參葉片。防治方法:①收獲后及時清理田間殘枝病葉并集中燒毀,消滅越冬蟲源。②懸掛黑光燈或糖醋液誘殺成蟲。③7~8月在第二、第三代幼蟲低齡期,噴布病原微生物。用蘇云金桿菌8000單位/克可濕性粉劑,每次每667平方米用250克,對水50~75千克進行葉面噴霧,或用阿維菌素1.8%乳油3000倍液均勻噴霧。
5.采收 春栽丹參于栽后當年11月或第二年春季萌發前采挖。夏栽丹參于栽后第二年11月份采挖。因參根入土深,質脆易斷,應選晴天、土壤半干半濕時小心挖取,剔除根際土壤,順行將參根完整挖取。挖取后在田間晾曬,去泥土后運回,忌用水洗。■ (山西臨汾市農業委員會 0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