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方忠
經歷了幾年野蠻生長的P2P,由于其中混雜著一批打著金融創新名頭行非法集資等詐騙之實的投機者,“劣幣驅逐良劣”的逆向淘汰引來外界的一片質疑和政府的嚴格監管。
進入到2016年,監管政策的趨嚴,以及不斷曝出的跑路事件,讓這個火熱的互聯網借貸模式快速沉寂。焦慮的行業巨頭開始忍不住發聲為行業正名,國內領先的P2P公司點融網甚至在京滬等城市利用LED屏向公眾承諾“真的,不跑路”。
非議也罷、正名也罷,無非都是各方的一時應激之舉。人們最關心的還是P2P的生存邏輯能否持續。
生存的十字路口
曾以“高收益、去中介”瞬間爆紅的P2P,現在確實處在了新的十字路口。
不管愿不愿意,監管層已經亮出了底線,P2P必須回歸到信息中介的定位上來。但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在監管層看來,P2P只能做一個簡單的信息中介,只是為借貸雙方搭建一個信息平臺,借貸雙方責任自擔。但面對習慣了剛兌和默認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擔當著信用中介職能的國內廣大投資者而言,此種情形之下平臺的價值又何在呢?
更重要的是,在當前國內缺乏權威公允的信用機構、評級機構等第三方機構的背景下,又有多少投資人敢于對不確定信息和不確定貸款人進行放貸呢?
現實中,實體經濟的一些融資需求之所以找上P2P,本質上就在于實體經濟企業的信息與銀行等金融部門之間存在的不對稱,在短時間內仍無法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簡單地去中介化,將借貸雙方直接搬到互聯網上進行撮合,又不承擔任何責任,這本身或許就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
如今監管的方向已經明確,不管投資者們認不認可,接下來可以預見的是,回歸到純信息中介的定位必然會大幅降低P2P的收益,如果不主動求變,能夠在監管新政下得以生存的P2P將非常有限。
但這并不意味著P2P將走向衰亡,當下的趨勢似乎更像是監管層為P2P的強勢對手入場清除障礙,基于大量優質客戶的傳統金融機構和基于流量為王的BAT,無疑將成為受益者。這或許也能解釋,在一片唱衰聲中,為何此前高調成立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還會擠滿各色傳統金融的大佬。
對當下的P2P而言,留給大家的時間已然不多,現在是時候為未來的生死做準備了:要不和現有的大佬們整合并謀求轉型,要不在強勢對手發力之前做專自己以待價而沽。而仍在徘徊或者方向不明的P2P,也應趁早另謀出路。
現行模式不可持續
盡管質疑聲不斷,但日前第一網貸發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P2P網貸發展指數運行快報》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全國P2P網貸成交額3909.97億,環比降低10.32%,同比增長125.64%。
不僅如此,今年一季度仍有17家網貸平臺獲得了風投。讓這個質疑中仍然風光的領域轉型,似乎有些杞人憂天。
但實際上,拋開信息中介的定位決定P2P未來命運的影響不談,將P2P還原成一個單純的信貸機構,當下的發展模式確實需要考慮升級換代了。
盡管從表面上看,P2P和傳統金融一樣,左手存款右手貸款,但本質上兩者卻有很大不同。為保證資金安全和機構穩定,傳統金融一方面要有足夠的資本金做支撐,另一方面在監管部門的要求下,還要留出相應的存款準備金等措施,以此在借貸之間的流動性上產生緩沖并規避風險。
然而現實中的P2P幾乎都是在祼奔,對于多個平臺宣稱的輕松就能實現的幾十、上百億交易規模,往往僅有幾千萬甚至一兩億的資本金進行風險保障。而與交易規模相比,僅有的這一手段對資金流動性和安全性的保障和緩沖作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也是為什么一旦P2P某個資產端項目違約,通常的做法就是拆東墻補西墻,而一旦窟窿越來越大、違約項目連續增加,留給P2P的就只有跑路一個選項了。
其實縱觀當下的P2P,大多都是傳統次級金融小貸、擔保、典當等的線上版,除了應用了一些互聯網等技術手段之外,于金融產品和業務而言幾乎沒什么創新可言。
但把傳統的次級金融搬到網絡上,P2P從一開始卻給投資人造成了回報更高的錯覺,加之各個平臺居高不下的運營成本和營銷成本,以及中間被擔保、三方支付等層層分掉的平臺收益,資金真正到了借款人手里,基本上年化收益不會低于25%,甚至更高,其中蘊含的高風險已無需多言。
換句話說,傳統的小貸、典當等不良率基本都在30%左右,這些業務以往擁有幾十年風控經驗的銀行基本不會去碰,如今把它搬到網上,還增加了資金的使用成本,再交給一些根本不具備高風險承受的投資者去投資,即便平臺說有多么嚴密的風控措施、防火墻等,違約風險也是相當高的。
出路在哪里?
既然回歸信息中介是不得不做的選擇,傳統的模式又難以為繼,P2P難道只有死路一條嗎?
實際上,即便監管機構不對P2P平臺的定位做具體規定,經歷了一輪瘋長的P2P,市場也已經對其專業化、特色化提出了要求。
實體經濟的發展通常用“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來描述商業模式,而對于玩錢的金融行業來說,資金流、信息流同樣不可或缺,更重要的還是資金的價格,也就是帶給借貸雙方的回報,其對應的也就是承擔的風險。
而P2P要做好一個純信息中介,中間就必然需要一個能夠對風險識別、定價和管理的第三方機構,既然需求已經存在,必然也就會催生大量的第三方專業機構出現,其價值甚至會超越現有的P2P平臺。
和第三方支付大多源于曾為傳統金融支付提供技術支持的機構一樣,現有的P2P平臺經歷了三五年的發展和積淀,對P2P借貸雙方的需求已經有了相對全面的掌握,對各自的痛點和風險點具有最直接的感知,也最有條件向這一方向做出轉型。
事實上,不只是P2P,傳統的金融機構其實也在向專業化、特色化方向發展,近年來圍繞“人文、科技、綠色”北京而出現的專營銀行便是例證。
而對于P2P來說,盡管被定位為信息中介,但本質上還是為金融服務提供信息中介,其組織優質資產端的能力同樣決定著平臺的生存與價值。
P2P平臺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就在于平臺對某一供應鏈或產業鏈的深耕程度,能否給自身創建一個專屬標簽。
這就好比電商平臺,大家一提到京東就會自然想到它的電子產品最實惠,一提到1號店就會聯想到它是進口食品最好的電商。再比如,備受關注的鏈家金融、海爾金融為什么能夠快速崛起,也是因為其本身就處在供應鏈之中,既了解產業,也了解需求,既掌握市場,也掌握流量。
具有互聯網基因的P2P,要做一個有價值的信息中介,必然會向這一趨勢演變,把自身變成深耕產業鏈或供應鏈的真正行家,才能組織到優質的資產端,而“得資產者得天下”,有了好資產,就不愁投資人,兩端都解決了,自然就會有信息中介的收益。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說到底應該算是金融生態的創新,只要繼續從生態體系的構建入手,P2P仍然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