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武帝紀》有言:“思與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者正是把正本清源作為治理國家的根本方法的,那么,當我們解決問題時,為何不正本清源呢?
我們總是在反思這個社會空間失去了什么,為什么總是彌漫著污濁之氣?其實,正是人們放下了這顆還原本真,從源頭上解決問題的心。他們沒有了滌蕩與砥礪心靈的精神食糧,一味地追尋形式與數(shù)量,造成了社會諸多方面的問題。
泰戈爾、徐志摩、林徽因三人所專不同,性格也大不相同,但其感人之處卻是一致的:回歸本真,窮流溯源。“傳道、授業(yè)、解惑”,我們越來越執(zhí)著于“業(yè)”,而忽視了“道”,結果是一個人即使頭戴金絲八寶攢珠髻,項戴瓔珞圈,裙系豆綠宮絳,也掩蓋不了身上的“銅臭味”。他們的生活長期被表相所左右,不能溯流而上,尋其本質。于是乎,“蒼松瘦竹春梅”三友圖便漸漸褪了色,蟲咀卷黃,毫無精神內涵可言。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黑暗、淤泥,蓮正奮力地遠離污濁,執(zhí)意朝空中生長著。淤泥想困住它,用層層黑土將其掩埋,它不屈,只是奮力向上,它的心中只有對光明的渴望。那污濁想玷污它,一次次攀附在它的身上,蓮一次次甩著枝柄,以免沾染到花托。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成功最終屬于蓮。它清清白白地挺立于水面,亭亭玉立地接受陽光的洗禮。人們驚嘆于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堅守,而我要喟嘆其高風亮節(jié)的品質,污濁之氣尚未溢出水面,便將其抹殺在“搖籃里”,使這個未成人形的怪胎無法殃及花蕊,斬草除根。蓮不屈于黑暗,不屈于渾濁的淤泥讓世人爭相傳頌,在時間的長河里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于此而欲為正本清源之法,則唯有力行精神教育之一策。”《辛亥革命前十年間討論選集》中這樣說。正此,欲正社會污濁之風,提高其精神內涵,必當正本清源。
(作者介紹:祝云昭,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