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中華
內容摘要: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處在互相交織的復雜大轉型中,教育轉型的結構層次、組成內容、演變邏輯處在不可逆轉的并將持續性加速轉變的歷史過程中,社會轉型背后的生產力在科技高速發展過程中進步,伴隨著文化教育事業協同式地快速發,已經過去與即將到來的工科應用技術型高校以“工程師培養為培養目標的工作重心”理念中“學生科學倫理意識”將會凸顯顯著的急迫性、風險性、重要性,對中國經濟政治的結構轉型升級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科學倫理意識在人心的深化、在社會領域的普及進而影響政治文化、科學文化、經濟文化,會對高科技帶來的風險有制約作用。科學倫理的意識必須在道德化的人文精神引導下,人類的長遠利益,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直接的和諧相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社會轉型 科學倫理意識
一.社會大轉型呼喚教育過程中科學倫理意識培養
在最近的,中國艱難性走過的一百年歷史中,科學理論的快速建構、科學技術快速替代,導致科學精神的推動力現在業已快速,并將加速地推動著社會變化過程中,特別,在最近的50年中,物理與數學的基礎理論研究獲得更加深入的發現,生物技術、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單一與協同在哲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單獨或者互相形成的理論支撐體系中快速、高效的在社會各領域、在人的生活學習中應用與改進,形成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處在互相交織的復雜大轉型。
社會存在是人的認識矛盾性,是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決定因素,對社會存在的認知分析的認識矛盾性,是“三觀”本質多元化、現象多面貌化、結構多矛盾化的原因。由于單個的人利益可能出現不一致性,各自之間的斗爭則避免不了,進而,在具有價值性與理性判斷斗爭過程中的零和博弈變成了可能,共贏的局面變成難以獲得的。對利益紛爭之路,縱觀歷史,橫看世界,都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壓迫,或者一個階層乃至階級另一個階層或者階級的政治壓迫、經濟剝削,直到這樣的穩定社會形態被產生力與生產關系這對偉大的矛盾而產生的力給毀滅為止,進而產生更加高級、更加隱蔽的壓迫剝削方式。為此,在這個過程中的人,需要用教育的偉力來宣傳主流的意識形態,讓大眾的思想能夠在一定的意識形態上達成共識,如獲得大家都認可的“科學倫理”。
中國高等教育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是,在社會經濟建設領域內,為適應中國經濟快速地實現工業化而進行,此直接產生的原因也源于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提供更多的具有實用性價值的各種工程師。可以看出教育的改革需要辯證看,教育改革的成果也需要歷史的,在社會人文、政治法制、經濟建設、教育人才培養等綜合領域的長時間檢驗,不是一個孤立的、短暫的的判斷。現在中國教育文科成整體上弱勢,文科的價值由于其很難在短時間、短期利益中體現出來,導致部分人“重理輕文”。對工程師的科學倫理教育也就必須不僅僅是在理論層面、意識層面放在重要位置,而是要不斷的提高人們,特別是工程師的科學倫理精神。
二.教育過程中科學倫理意識培養的現實緊迫性
教育的作用是把人改造成為歷史過程中的進步的人的可能性、區別于沒有辯證的規則性約束的動物性法則的基石之一,也是撐起由人的精神意識界與外界的物質界構成的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的重要支持力。教育,在西方沒有進行工業革命之前、在中國沒有被動的拖入世界性的殖民地式殘暴世界性貿易之前、沒有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前的時候,就對提高人改造自然力量的視域來分析,在農耕社會、手工業社會、沒有歷史性顯著意義進入追求資本在資本各種迷惑人們的運動過程不斷增殖的時代,人類對自然的改造或者破壞的力量,對自然界本身,并不是顯著的改造力或者破壞力。
所以,當前科技的操縱和破壞的力量的變化已經向科學家、公眾和全人類提出了在倫理上和政治上控制科學活動的問題。現在人類已經擁有毀滅地球的及時性能力,一旦核大國之間由于各種不可控制的矛盾,導致核戰,人類也就完成科學家推斷的人類的滅絕;同時,人類現在整體上而言,大多數的人口、地區、國家三個層次上,都是以工業生產為產品制造體系、以市場為交易體系、以追求最大剩余價值為動力體系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這樣的方式,已經產生的各種問題,比如人類價值觀的多元化、娛樂化、矛盾化,世界性難題的氣候變暖、大國之間一觸即發的核威脅、經濟上的顯著發展不平衡導致國家、國家之間的各種的政治的、文化的、經濟的對抗性矛盾。在這個日益激烈的走向毀滅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費邏輯、實踐性的災難后果,表現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天然性對抗矛盾的存在與人類必須解決的無選擇而預示著資本主義的必然消失。
在科技與倫理問題上,以馬克思主義科技哲學作為方法論的指導思想,主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發展邏輯的“技術哲學”體系,以辯證法為路徑本質的“自然辯證法”體系,對中國的發展提出了理想建設、目標要求、過程考核,并在中國共產黨十六大、十七大中以“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改革開放的發展,探索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的兩型社會。
三.思想教育中科學倫理意識培養的現實操作方法體系
科學倫理是一個道德問題,是一個科學技術問題,更是一個需要人們在面對現實不斷求證而又無最終獲得確切答案的哲學問題。科技倫理意識的復雜性、易變性、決定于客觀世界的被決定性,決定在人的教育過程中,培養人的科技倫理意識是不易的。
1.進一步與時俱進強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論指導重要性
1797年法國特拉西首創“意識形態”研究“觀念的科學”,用以確定啟蒙思想體系,但是其對“普遍性”的熱衷,對“歷史元點”,或者對情感意志的追求,缺乏對意識形態的本質認識,必然走向“虛幻”和“虛假”。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批判性的認識,在其《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1846)提出“社會意識受制于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同時,把意識形態定義在物質世界的另一面,在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學、宗教等涵蓋乾坤的“觀念的上層建筑”;在其《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1859),把意識形態,通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階級的矛盾斗爭,界定為社會結構理論的基本范疇,并由此而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格局產生重要影響。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中,大學生對“剩余價值”、“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辯證法”等理論的客觀認識以及這些理論在中國人民的實踐過程中獲得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的正確認識與理解,對大學生解決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心這三對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剩余價值”的徹底認識能夠讓大學生自覺抵制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只有利益而無終極人文關懷的自私進行劃界與圈定,抵制自私性不良作用。“歷史唯物主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學生的認識觀脫離迷惑性的形而上,而是獲得比較清晰的歷史發展規律、人類發展方向。“自然辯證法”為大學生提供了與時俱進的,有變與不變的適應性邏輯思維方式。此三對矛盾在當前呈現非常復雜,其背后的是大學生價值觀的多元化中的互相混亂與矛盾,而由此產生對科學、技術、工程等錯誤的認識、錯誤的實踐。倫理道德的層面的觀念與以此觀念而產生的人類的行動總和,進而獲得的現實性狀況,需要放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大寫邏輯下進行判斷與選擇。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本質要求,也是人們走向自由全面的發展的必然性歷史選擇。
2.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實現全面客觀地對科學技術的風險認識
當代科學技術應用的風險后果嚴重性、復雜關聯性、日常的潛在的隱蔽性、難以預測性、涉及范圍公共性等特征,是伴隨著當代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過程中顯著被人們覺察到的。現代社會的工具理性充分運用,導致價值判斷理性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呈現退卻、弱化的現象。對工具理性以及工具理性的運用的反思,是現代人們對價值理性的在理想層面的追求,同時,也更是社會現實要求進行所對應的理論回應。作為理工科的大學生,在完成自己的專業學業過程中,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認真學習,處在其中的大學生能否跳出這樣學習過程中,來反思大學的課程,是判斷大學生對科學理論運用之后實踐性結果的價值性判斷能力強弱的重要根據。
在大學生成為科學家、工程師的培養過程中,科技倫理、工程倫理的意識強化是建立在科技的應用可能導致災難性的、永久持續性的現實性的環境破壞;以及人才培養過程中,因科學理論與科學精神充分運用導致“唯科學至上”的唯科學論對“人本主義”的壓制,進而使得人本身成為科技發展過程中由目的到手段化的附屬品,最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缺乏溫情脈脈的關懷、人的自由發展與心的承受力呈現高度的對立、宏大的精神被解構為相對性的瑣碎的、機械的、無服務于人的目的的科學。
3.融合“科學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讓大學生“科學倫理意識”培養在路上
科學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的作用都是重要的,不能互相替代的,而是互相補充的,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二者的作用充分發揮,不可偏廢其一,當允厥中。科學技術教育的重要性,在當前中國處在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是不言而喻的。在人類自身創造的改造自然的能力遠遠超過人作為自在的存在的條件下,控制或者制約這種改造力,力圖把這樣的力量放在不能使得人類自我毀滅的狀態下,需要能夠獨自作為無所憑依的,而又能夠產生綜合平衡人類各種斗爭力的人文精神。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是應然性在服務于人的目的下進行,而這種一直在發展中、在路上的、沒有終點的狀態,是需要人文精神的時時刻刻的關照而使得在此過程中的人產生深刻的反思,獲得決定于客觀存在的、適應于客觀存在的科學倫理意識,進而處在一種對無知風險、無知領域的謹慎。
科學技術的重視來源人創造各種產品的改造自然界而自然性的獲得。這樣的人類社會性的意識在18世紀西方工業革命之后得到迅速的提升與普及。經歷幾百年的發展,科學技術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熟,其目的是在于培養能處理各種復雜、高精尖的現代工程的工程師與對未來產生重要影響的發明創造的科學家。此培養體系是建立在一個個理工商農管文藝等等的專業上,通過一門門的課程,并保持著課程之間的互相制約,形成不唯利用、不唯實用、不唯享樂的大學生專業人才培養的現實性目標,改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來過分強調的商品生產、商品流通、商品消費背后的,以資本瘋狂的增殖而不在意人類、特別是單個人的精神世界的資本流動現象。并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科學倫理意識對科學技術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與與時俱進的價值引導、信仰選擇而深入人腦、深入人心作為培養的邏輯演進路線。
(作者單位: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機械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