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婷
近幾年來隨著宏觀經濟的不斷走弱,煤炭、鋼鐵等行業面臨著巨大的經營壓力和債務壓力,銀行不良率走高,債券市場也開始出現違約事件,產能過剩行業的債務風險積聚。如果龐大的產能過剩行業債務無序違約,有可能會引發一連串的風險事件。近期,負債近2000億元的渤鋼集團和負債逾1000億元的中鋼集團債務重組終于有了新進展。其中,中鋼集團債務重組方案已經上報國務院。
近幾年來隨著宏觀經濟的不斷走弱,煤炭、鋼鐵等行業面臨著巨大的經營壓力和債務壓力,銀行不良率走高,債券市場也開始出現違約事件,產能過剩行業的債務風險積聚。如果龐大的產能過剩行業債務無序違約,有可能會引發一連串的風險事件。近期,負債近2000億元的渤鋼集團和負債逾1000億元的中鋼集團債務重組終于有了新進展。其中,中鋼集團債務重組方案已經上報國務院。
債轉股不能
與去產能相沖突
“債轉股”一登場,立時引來各方熱議,其中各方對“債轉股”的實施方式和預期效果質疑聲不斷。雖然面臨種種質疑,但是如果中鋼集團此次債務重組方案能順利獲批,則標志著時隔17年之后,新一輪債轉股正式破冰。
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近日稱,相關職能部門正在專題研究降低企業杠桿率的綜合措施,其中包括債轉股,具體措施正在研究制定,總的原則是遵循市場化、法治化。這是繼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提出“可以通過市場化債轉股的方式來逐步降低企業杠桿率”后,決策層對于推出債轉股的再度表態。
從整體層面考慮,債轉股僅是延遲債務危機爆發的一個權宜之計,債務并沒有消失,而僅是換了一種方式。在企業經營惡化,債務不堪重負的現實背景下,債轉股方案確實有其優勢和各方訴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李劍閣曾發文指出,債轉股的關鍵在于改變企業的公司治理,以便扭轉經營狀況,恢復盈利能力。債轉股是一劑能治病的苦藥,但不能當作補藥。不能不用, 但不能濫用。
持有類似觀點的也不在少數,長江證券研究團隊就認為,這一輪“債轉股”與之前不同點在于,標的選擇更加偏向成功率高的企業,即可以最后選擇退出。退出的關鍵在于企業“債轉股”之后,改善了經營壓力,業績利潤得到回升。金杜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胡喆也認為,“債轉股”的對象更應針對陷入暫時性債務危機但存在重整可能性、能恢復正常經營并可脫困的企業,而非僵尸企業。
循此邏輯不難看出,債轉股的理想標的應該是經營狀況較為良好,但又為債務問題所擾的鋼鐵企業。
首先,企業有脫困需求。企業自身尚有發展潛力,但由于債務負擔重,無法繼續經營,依靠財政也難以兜底。債轉股之后企業債務負擔減輕,可能獲得喘息之機,經營改善從而降低信用風險,可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其次,銀行有控制不良率的訴求。雖然從目前公布的數據看,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并不高,但銀行內部的不良壓力卻不容小視,債轉股可以緩解不良率的快速上升。
第三,政府有守底線的壓力。本輪債務風險以傳統產能過剩行業為支柱的區域分布最為集中,主要煤炭、鋼鐵產業大省的企業經營和財政收入壓力都非常大。從區域性風險的角度來看,如果連環式的企業倒閉無疑會讓本已經脆弱的區域經濟雪上加霜,進而影響一個地區的信用環境,加劇融資難度,還可能觸及“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但是,新一輪債轉股是否能夠拯救產能過剩行業呢?目前而言還有幾點值得討論:第一,與1998年債轉股相比,本輪債轉股雖強調了“市場化”,然而如何在一個行政色彩比較濃重的方案中找到合理的“市場化”均衡點,尚待企業、銀行、政府等各利益關聯方的博弈;第二,對于主要參與方銀行來說,轉股只不過變更了債務的屬性,但后期可能面臨較大的退出風險;第三,對于企業來說,行政性色彩較濃的債轉股可能導致示范效應,如果處理不當容易滋生道德風險,從而助長有意逃廢債務的風氣。
去產能與去杠桿的博弈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近日在“世紀中國論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中國經濟長期增長”上表示,如果過快地去產能,就意味著過快地去杠桿,金融部門會受到很大的壓力;但如果不去產能,這個杠桿又維持不下去,變成一個兩難的選擇。在曹遠征看來,先由金融部門把杠桿支住,通過支住杠桿創造鋼鐵行業去產能的條件,通過產能出清來創造全面去杠桿的條件。
而中信建投研究員楊榮則認為,企業杠桿率比較高,而居民和政府杠桿率則比較低。讓政府和居民加杠桿,幫助企業降杠桿,實現杠桿轉移也是妥善化解企業債務風險的一種途徑。可是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這都會可能引起社會風險。
其實,去產能與去杠桿之間的博弈背后是鋼鐵企業和銀行之間的博弈。如果債轉股在執行過程中主要表現為向產能過剩企業紓困,顯然不是一個好的跡象。因為這不僅與當前去產能的政策意圖相悖,延緩結構調整的進程,也無法減輕銀行金融風險,而是把風險從高杠桿企業轉向了銀行。
市場化債轉股欲取得預期效果,需要堅持幾個原則:首先,債轉股不能盲目鋪開,必須是具有良好經營能力且系統重要的企業,對于喪失經營能力的僵尸企業,債轉股只能是浪費社會資源;其次,債轉股不能一概而論,需要“一企一策、一事一議”,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
“債轉股”這棵
稻草能否救命
總之,債轉股對于深陷債務泥潭的企業而言似乎更像一根“救命稻草”,但是,稻草真的能救命嗎?債轉股是否行之有效尚待觀察,不過指望通過債轉股解決當前產能過剩行業的債務問題卻不太現實。此舉可能將一些重點企業拖出債務泥潭,利好產能過剩行業龍頭,但本身不具備持續經營能力的僵尸企業不能指望債轉股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