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曼麗 林丕謨 江友群 方建陽 鄧家燦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縮千里為咫尺,聯兩地成一家。一座橋,連接的是過去與未來,陌生和熟悉;連接的是野蠻與文明,夢想和歸宿。如果說建筑是凝固的詩,那么橋梁建筑則無疑是這些瑰麗的詩篇中最為瀟灑寫意的一筆。
橋梁發展到今天,已不僅是滿足實用功能要求的建筑,它還常作為建筑藝術實體得以長久地存在于人類的社會生活中。一座兼具實用功能與藝術審美的橋梁,既能夠顯示出一個國家的先進技術與生產工藝水平,更反映出時代精神和當代人的創造力。
現代橋梁的美學設計
橋梁需與周圍環境相融合,成為自然整體中的一個協調部分。對不同的環境條件和不同的橋梁規模,需選擇不同的美學處理方式。
對特大橋梁,因其本身的宏大規模,必將成為環境中的主要景觀。則應把橋梁本身視為環境主體進行美學設計,盡可能突出橋梁主題的存在。若橋梁規模較小,且當地環境已經形成,則應當使橋梁與環境融合成一體,不宜再突出橋梁。此時,可利用自然或社會環境條件,使橋梁組合于周圍環境的畫面中。
橋梁美學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橋梁在三維空間中有和諧的比例關系。而點、線、面是三維空間的三個基本要素,它們是一個相互統一的整體,這三要素之間的比例關系、平衡狀態決定了橋梁造型的視覺形象和藝術形態。這就要求橋梁結構工程師充分掌握它們的相互組合和相互投影等關系進行設計。
風格上應力求結構簡單,線條明快。風格是指設計構思所表現的具有特色、表明特征的建筑形態。合理的結構體系,能夠自然表達力的傳遞關系,也會使橋具有穩定、連續、明快、流暢等形態美。當代橋梁的風格特點主要表現在:結構簡單,較少裝飾;造型協調,表現跨越。
從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開始,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技術的不斷創新成熟,大量的現代橋梁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落地而成,他們之中不乏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優秀作品,他們用各自獨特的造型、利落的線條、完美的幾何形狀彰示這人類文明的磅礴和張揚。
泰恩河的明眸:蓋茨亥德千禧橋
在新千年到來之際,以千禧為名的建筑在世界遍地開花,而其中又尤以英國最盛。企圖以千禧年來重振日不落雄風的英政府,將眾多打著千禧旗號的建筑項目提上了日程。一時之間,英倫大地上,豎起了各式各樣的“千禧紀念碑”。這中間,就有在2002年贏得建筑界權威的斯特林建筑設計獎的蓋茨亥德千禧橋。
蓋茨亥德千禧橋橫跨在英格蘭北部的泰恩河上,是世界上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擺式大橋。大橋由兩部分組成:一條像彩虹般橫跨泰恩河的固定拱門,和一個能旋轉的圓弧形橋。平時,它水平躺在河面上,供行人和自行車來往,普通大小的船只也可直接從橋下穿過。當遇到大型船不能通過時,弧形橋可以通過兩端的壓力揚吸機進行旋轉抬升45度,讓大型船只也能順利通過。因此,人們稱之為“眨眼橋”。
它用別致的造型和獨特的橋梁技術給橋梁界帶來了一股新風。在以大跨度橋梁為主的現代橋梁時代,一大批氣勢磅礴的斜拉橋、懸索橋、鋼桁架橋沖擊著人們的眼球,而蓋茨亥德千禧橋的完工,在這個時代的橋梁版圖上畫上了優雅纖巧的一筆。
仙境之橋:法國米約高架橋
舉世聞名的法國米約高架橋全長2460米,但僅用了七個橋墩,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橋梁。
它位于法國西南部的米約市,橫跨在法國塔恩河仙境般的河谷之上,是通往法國南部地中海地區的75號高速公路段上的咽喉工程。在大橋還沒有建成的時候,受塔恩河谷的地形影響,南來北往的車輛在經過這一路段時,只能在盤山公路上蝸居而行。如何行之有效地改善這一路段的路況,且保證塔恩河谷仙境一般的風景不受影響成了一個難題。在這樣的背景下,米約高架橋應運而生。
米約高架橋是諾曼·福斯特最癲狂的設計,仿佛天工造物般橫亙在塔恩河谷。盡管龐大卻并不笨重,盡管是人工的產物,卻沒有削減自然魅力的一分一毫。大橋體態輕盈,柔細纖長,狹長的白色高架橋宛如長虹臥波,高掛在風景如畫的塔恩河谷上。當風起霧涌的時候,在米約高架橋上驅車向前,就如同在云上飛馳。
如何保持細長的結構一直是個工程學問題,任何結構都不喜歡采用這種外形,因為從本質上講不穩定。米約高架橋是一個大膽的設計,其設計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呈現科技,注重生態秩序,尊重文脈,構建戲劇化的新空間。”這是福斯特的設計理念,米約高架橋成為了他實踐這些理念的戲劇之作。
橋梁美學是一個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復雜問題。在社會生產力高速發展,社會思想意識多元化、多樣化的21世紀,如何做到貼近歷史的腳步、聆聽時代的心跳,是一個不斷探索并發現的過程。橋梁工程師們在體現結構合理性、先進性的同時,需更加注重建筑藝術的生命力和時代性。并且,應用盡一切氣力和勇氣去開拓橋梁建筑的新尺度、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