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年寶
摘要:藍色是一種易見、易得,讓人心情舒暢愉悅色彩。藍色顏料發展的歷史非常悠久,文章介紹了歷史上有典型意義的幾種藍色顏料的來源和制備方法,通過對歷史的研究進而去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去還原藍色顏料制備的過程,制備出屬于自己的“藍色”,讓學生對藍色的理解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關鍵詞:藍色;歷史;普魯士藍;中國藍;藍曬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9-0089-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9.031
藍色是一種有悠久歷史的顏色,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不同種類的藍色顏料,如先秦至兩漢時期的中國藍,北魏時期用于莫高窟壁畫的青金石,唐代開始使用的石青,元代青花瓷使用的蘇麻離青,清代古建筑彩繪中的藍色顏料等[1]。在古代,藍色并不是常見的顏色,只有在阿富汗發現一種礦是藍色,它非常稀少并珍貴,當時的價格超過黃金。后來在國外發現了埃及藍、瑪雅藍加上國內發現的中國藍,18世紀晚期以前的人類,僅有的三種人工合成藍紫色顏料,其意義甚至超過造紙術和指南針,這意味著早在2700年前,就開始人工合成無機化學物質。學生對于藍色有一種天然的喜好,生活中,天空是藍色,海水是藍色,部分人種的眼睛是藍色的,學生在學習化學接觸到的硫酸銅溶液是藍色的,氫氧化銅沉淀是藍色的。當學生了解藍色顏料的歷史后,他們的學習欲望被完全激發出來。
一、藍色顏料的歷史
1. 埃及藍與中國藍
埃及藍和中國藍由于地域環境的限制,所使用的原料是有所差異的。埃及藍的主要成分為CaCuSi4O10,使用的原料為二氧化硅,氧化銅,碳酸鈣和碳酸鈉(助融劑),溫度控制在溫度范圍在800℃~1000℃之間,反應數小時之后得到的,所發生的反應為:
CaCO3→ CaO+ CO2↑
750℃左右: CaO +SiO2→ CaSiO3
850℃左右: CaSiO3+ CuO+ 3SiO2 →CaCuSi4O10
中國藍的的成分為BaCuSi4O10原料為孔雀石(含銅),重晶石(含鋇)氧化鉛(助融劑)溫度控制在900℃~1100℃反應數小時后獲得的。
2. 蘇麻離青
蘇麻離青屬低錳高鐵類鈷料,在適當的火候燒造下呈現出藍寶石般的鮮艷色澤。在伊拉克的奧曼和黑加北部有豐富的鈷礦,在阿巴西時代(758—1258年)當地使用已經很廣泛。具體是什么時間鈷藍料被商人帶到中國不得而知,但從元代以及明代等中國早期青花瓷特殊的發色,并結合文獻及現代化學分析,可以明證蘇麻離青即是來自伊拉克薩馬拉的鈷藍料。青料中鈷、鐵、錳三種著色元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青花的色調。
3. 普魯士藍
18世紀有一個名叫狄斯巴赫的德國人,有一次,將草木灰和牛血混合在一起進行焙燒,再用水浸取焙燒后的物質,過濾掉不溶解的物質以后,得到清亮的溶液,把溶液蒸濃以后,便析出一種黃色的晶體。當狄斯巴赫將這種黃色晶體放進三氯化鐵的溶液中,便產生了一種顏色很鮮艷的藍色沉淀。狄斯巴赫經過進一步的試驗,這種藍色沉淀是一種性能優良的顏料。該反應方程式:
3K4Fe(CN)6+ 4FeCl3→ Fe4[Fe(CN)6]3+ 12KCl
普藍的著色力十分強,色彩透明而寒冷,耐光力也很好,是非常重要的藍色繪畫顏料,可和黃色拼混出各種綠色,但普藍的弱點是極不耐堿,遇到堿性物質時其色彩就會分解褪色成棕褐色。
藍色顏料還有很多,除了以上介紹的外,還有群青(Na6Al4Si6S4O20由硫磺、粘土、石英、碳等混合燒制成),酞青藍(C32H16CuN8),天藍(CO2SnO4)等在此我們不一一涉及,但通過對這些顏料的了解,我們可以讓學生了解藍色顏料的發展歷史和制作方法,體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領略現代技術的發展,進一步激發學習和探究的欲望。
二、制備藍色顏料
學生分組的方式去制備一種藍色顏料,他們非常積極,先在組內進行分工,有的同學去查資料,有的去購買原材料,有的準備實驗儀器,一起討論實驗的方案。通過學生的討論,結合原料的來源和實驗室提供的條件的情況下,他們提出了制備以下幾種藍色顏料的方案。
1. 制備普魯士藍
(1)稱取15g鐵氰化鉀于500mL燒杯中加入200mL水攪拌溶解。
(2)稱取13g三氯化鐵于500mL燒杯中加入200mL水攪拌溶解。
(3)將上述兩溶液混合后,攪拌約30s。
(4)迅速將混合物倒入布氏漏斗進行抽濾。
(5)將所得固體在烘箱中烘干即可得到黑藍色的固體。
實驗過程中反應非常迅速,現象非常明顯,當沉淀完全時,學生發現自己得到的固體幾乎是黑色的時候,都感覺自己的實驗失敗了,可是當把“黑色”固體涂抹在紙上,那鮮明的藍色使得每個學生臉上都洋溢著快樂和開心。
2. 還原中國藍
當學生進行還原中國藍時,他們遇到了很多的困難,手頭的資料只有:“中國藍的的成分為BaCuSi4O10原料為孔雀石(含銅),重晶石(含鋇)氧化鉛(助融劑)溫度控制在900℃-1100℃反應數小時后獲得的”。沒有原料的配比,沒有反應時間,沒有加工工藝。
這沒有難倒學生,他們先嘗試著寫出了反應方程式:
BaSO4+CuO+4SiO2→BaCuSi4O10+SO2↑
在實驗的過程中先采取按照物質的量比1∶1∶4,反應2小時(加入約1%的氧化鉛助融),他們得到了紫黑色的固體,在這個基礎上將實驗進行了分組,一組提高硫酸鋇的含量,另外一組適當提高氧化硅的含量。通過嘗試調整原料的配比,發現適當提高BaSO4含量有利于獲得藍色的顏料。可是他們發現無論怎么調整配比,他們的藍色總不是那么純粹。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在實驗過程中所使用的酒精噴燈的極限溫度大概在1000℃左右,在1000℃傾向于形成紫色的物質也就是常說的“漢紫”,離形成藍色的溫度還有一段差距,在調整好了配比,溫度后所獲得藍色顏料的品質有大幅度提高。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很辛苦也很開心,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沒有進行任何知識方面的指導,只是和學生一起去解決問題,一起體驗整個過程中快樂。當學生看到自己制造出的顏料時,他們歡呼雀躍,相互擁抱在整個過程中,教師也很快樂,能夠更加清楚正確的擺正老師的位置,更清楚的認識,什么是“做中學”,什么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源動力。
三、意外的收獲
在進行藍色實驗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文獻調查發現, 1842年約翰·赫歇爾發明了藍曬法,在網絡上有很多通過藍曬法獲得的照片,那淡淡的復古味道,學生喜歡極了,很多學生都向往擁有一張藍色的照片。為了得到屬于自己的藍色照片,學生們積極行動起來,他們去學習photoshop,學習制作照相的負片并打印膠片,自己動手配制檸檬酸鐵銨光敏溶液,該溶液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發生下列反應:
2Fe3++C(OH)COOH(CH2COOH)2→2Fe2++
CO(CH2COOH)2+CO2+2H+
在該過程中Fe(Ⅲ)還原為Fe(Ⅱ)和檸檬酸被氧化為丙酮二酸,然后加入鐵氰化鉀和二價鐵反應生成普魯士藍,由于普魯士藍不溶于水,將所得到的照片在蒸餾水中充分的沖洗就可以得到藍色的照片。學生拿到這張照片后,立即用相機把它拍下來,上傳到自己的博客和空間里。看著學生那開心的樣子,教師也體會到只有貼近生活,讓學生學習有用的化學,值得學生回味和體會的知識,學生才會有興趣學習,也只有這樣才能學得快樂和輕松,才能對化學學科有更新和更高的定位。
學生自己投入學習中去,他們會發現很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有學生對光敏溶液感興趣,這是一個在光照射下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那么從理論上講,利用該溶液可以制造出光感電池,最后有學生就利用檸檬酸鐵銨做出一個微型的光敏電池。
通過不同的方式和途徑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讓學生學習有用的化學是值得我們老師終生追求的目標。在本次活動,我深切的感受到作為教師,更多應該做一個觀察者、前瞻者和合作者,而不是一個知識的灌輸者,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能力才會有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紀娟,張家峰.中國古代幾種藍色顏料的起源及發展歷史[J].敦煌研究,201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