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人的命運與某個偉大的歷史事件聯系在一起,那是很幸福的。因為,你從此很容易“自我介紹”,也很容易讓時人或后人“過目不忘”。比如,你只要說自己是77、78級大學生,大家馬上知道你大致的背景、閱歷以及前途等。
不僅生逢其時,而且有機會成為某種意義上的“代表”,這種幸運感,類似于“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不瞞你說,我就有這種感覺。因當年的高考作文《大治之年氣象新》登在《人民日報》上,以致每當新聞界、文化界或歷史學家需要追懷改革開放如何起步,以及恢復高考的戲劇性場面,我經常被要求“配合演出”。時至今日,還不時有同齡人或對當代中國歷史感興趣的后輩,用欣羨的口氣向我提及此事。這確實“很光榮”,可同時也是一種尷尬,仿佛自己從此被定格,很難再有大出息。二十年前,我寫過一則短文,題為《永遠的“高考作文”》,嘲笑自己再也寫不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響的文章了。
考場上的作文,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怎么能登上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呢?你只能從文革剛剛結束、整個中國百廢待興這個角度,才能理解我的不虞之譽。其實,不僅是我個人,我們這一代,都面臨相同或類似的處境。當初驚天動地的大變革,今天看來不過是“恢復常識”而已。換一個歷史時空,上大學無須經過嚴格的“政治審查”,這有什么好激動的?再過百年,那些子孫后代們,肯定覺得我們很奇怪,嘮嘮叨叨大半天,說的就這么點芝麻小事。只有設身處地,才能理解我們當初的激動,以及日后為何不斷追懷這個決定自己命運的“關鍵時刻”。
也正因此,我們很容易有意無意中夸大了自己的感受,以為全世界人民都跟我們一樣,特別看重“恢復高考”這件事。五年前,為了紀念這個“偉大的歷史時刻”,北京大學出版社編輯并刊行了《永遠的1977》一書,我為此書撰寫了題為《未必“永遠”的記憶》的序言,提醒大家注意:“本書的作者,盡管境遇和立場不太一樣,但基本都是‘恢復高考這一決策的直接受益者。這就決定了其敘述策略以及自我反省的力度。說全書彌漫著某種‘成功人士的‘躊躇滿志,不算太刻薄。可這主要不是作者的問題,而是文體的特性決定的——30年后‘追憶逝水年華,很容易就走到這一步。”
對于如此“文體的規定性”,最近我又有了新的體會。2012年6月30日,我和另外兩位朋友合作,在北京的歐美同學會舉辦了“‘中國夢回顧與展望論壇”,副題是“紀念77、78級畢業30周年”。此論壇籌備了半年多,中間起起伏伏,好幾次我要求退出,都被勸阻了。不是人事上鬧矛盾,也不是經費問題,而是我擔憂論壇主旨不清晰:到底是懷舊,是自我表揚,還是從政治史、思想史、教育史的角度審視“這一代”的得失成敗?我的愿望當然是后者,而實際效果呢,很可能是前者。
會前一天的《南方都市報》上,提及我的基本立場:“77、78級的大學生是天之驕子。我們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時代,是時代的受益者。我們趕上了干部年輕化,趕上了社會轉型。我們從那么低的地方起步,走過來是不容易的,但從歷史角度看來,并不因我們走來不易就獲得很高評價。我們要警惕過分地自戀,清醒認識到自己在歷史中的作為。”
事情過后,我終于想通了——“學術性”與“紀念性”本就是兩回事,幾乎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當初的莘莘學子,如今成了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借畢業三十周年的機緣歡聚一堂,有何不可?誰讓你把事情想得那么偉大?不就是一次聚會嘛。若這么定位,更合適的組織形式,應該是以學校或院系為單位,彼此之間互相熟悉,多少總有點“情意結”。
記得十年前,中山大學舉辦過類似活動,我專門從北京趕去參加,還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的專訪。針對所謂的“77、78現象”(即“這兩級學生無論是從事學術研究,還是從政、從商,大都取得了相當出色的成就”),我的回答是:“77、78級大學生基本上都是從社會底層摸爬滾打走過來的,是中國教育史上成分最復雜、年齡跨度最大的一群。他們在時代轉折關頭進入大學,具有自我審視的能力,學習比較認真,也取得了一定成績,如此而已。”“其實,77、78級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神奇,他們的成績被放大了。”(郭濱:《中大學生、北大教授陳平原談77、78級現象:我們的苦與樂》,《南方日報》2002年5月5日)這么說,并非妄自菲薄;在我看來,這代人的“成功”,只是從一個特定角度折射了改革開放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
“五四”一代和77、78級大學生不一樣,前者的“光榮和夢想”是自己爭來的;我們的“幸運”,則很大程度是時代給予的。日后被提及,人家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們則是大轉折時代的受益者。也正因此,在隨后漫長的歲月里,“五四”一代有能力在一次次飽含激情與深情的追懷與敘述中,或多或少地延續了其青年時代的夢想與追求,或強或弱地挑戰著當時的主流思想。
說實話,我們都是幸運兒,從那么低的地方起步,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但因踩上了大時代的“鼓點”,于是顯得有板有眼。有人從政,有人經商,有人搞實業,有人做學問,三十年后盤點,我們到底成功了沒有?回答五花八門,因為這取決你設定的標準。想當初,我們在康樂園里指點江山,看不慣社會上諸多先輩的保守、平庸、專橫、貪婪、碌碌無為,馳想將來我輩掌權,將是何等光明的新世界!而如今臺面上的“重量級人物”,無論政治、經濟、學術、文化,很多都是77、78級大學生,那又怎么樣?比起此前此后的各屆大學生,我們處在“出擊”的最佳位置,那么好的歷史機遇,是否將自家才華展現得淋漓盡致?捫心自問,言人人殊。
畢業30周年聚會,除了熱淚盈眶,懷念母校,感謝老師,祝福同學,還能說些什么?若你不滿足于鞠躬、謝幕,希望對早已失落在康樂園的“青春”有所回應,建議諸位在各自專業以及精神史的高度,重新審視“我們這一代”——到底取得了哪些值得夸耀的成績,錯過了哪些本該抓住的機遇,留下了哪些無法彌補的遺憾。今天的我們,已過了“天高任鳥飛”的時節,但認真反省自家走過的歷程,將其作為思想資料,留存給學弟學妹們,這是一種“貢獻”——當然,也是一種“樂趣”。(作者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