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忠


在剛剛結束的里約奧運會上,中國健兒頑強拼搏、奮勇爭先,五星紅旗一次次升起,出色完成了各項參賽任務,取得了26枚金牌、18枚銀牌、26枚銅牌的優異成績,位居金牌、獎牌榜前列,續寫了中國體育新輝煌。
中國走上奧運輝煌之路與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歷史進程的交匯并非偶然:改革開放的經濟社會發展為體育振興奠定基礎,而體育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功能。
展示改革開放的窗口
新中國成立后,派隊參加了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但因受部分西方國家阻撓,新中國代表團到達赫爾辛基時奧運會已近尾聲。只有吳傳玉參加了100米仰泳的預賽,但由于長途跋涉影響競技狀態,僅取得小組第五,未能進入決賽。
由于國際奧委會少數人蓄謀制造“兩個中國”,中國奧委會于1958年8月19日宣布斷絕與國際奧委會的關系。這不僅是新中國的損失,也是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的損失。中國的缺席意味著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不能參加奧運會,這大大降低了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的代表性與合法性。
1979年10月25日,國際奧委會日本名古屋全會以62票贊成、17票反對、2票棄權,通過了“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奧委會合法席位的決議”。我國臺灣地區用“中國臺北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名稱留在國際奧委會內。在恢復合法席位的同時,國際奧委會提出中國盡快參加奧運會的要求。
1980年2月13日至24日,中國體育代表團參加了在美國普萊西德湖舉行的冬季奧運會。這是我國恢復國際奧委會合法席位后首次參加奧運會,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參加冬季奧運會,共派出28名男女運動員,參加了滑冰、滑雪、現代冬季兩項等18個單項的比賽。首次參賽的我國男女選手,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無一人進入前10名。
由于前蘇聯出兵阿富汗,加拿大、美國等65個國家先后發布聲明抵制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中國奧委會于1980年4月24日發布聲明,同樣宣布不參加此屆夏季奧運會。因而,我國恢復國際奧委會合法席位后,首次參加的夏季奧運會是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
1984年7月28日至8月12日,洛杉磯奧運會舉行,共有140個國家和地區參賽。中國派出353人代表團(其中225名運動員),參加田徑、游泳、體操、籃球、排球、手球、射箭、射擊、舉重、摔跤、擊劍、柔道、自行車、賽艇、皮劃艇、帆船共16個項目的比賽和網球表演賽。中國臺北奧委會也派出67名運動員參加田徑、游泳、舉重等比賽。
開幕式上,當中國代表團出場時,開幕式會場頓時沸騰,觀眾起立鼓掌,美國電視臺主持人在解說中毫不掩飾興奮之情:“這是來自東方的巨龍中國代表團,他們完全有理由得到全場觀眾的掌聲。”
值得一提的是,當中國代表團踏著整齊步伐邁入會場時,現場伴奏響起的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樂曲。這是我們傳唱廣泛的軍歌之一,也是國民革命軍軍歌的曲調。幾分鐘后,中國臺北代表團入場,伴奏音樂依然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一細節,讓對中國現代歷史略有了解的人吃驚不小。顯然,讓海峽兩岸的運動員在同一樂曲聲中入場,應該是洛杉磯奧組委煞費了一番苦心。
在洛杉磯,中國運動員用實力參與競爭,表現出良好的競技實力和風格,不僅贏得賽場競爭的勝利,更向全世界展現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活力與形象。其意義遠遠超越了競技,在中國體育史乃至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一時期,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階段,經濟社會初步取得發展效益,但并不為全世界所了解。此時的中國需要對外展示改革開放成就的途徑,奧運會無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窗口。中華健兒不僅贏得競賽,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它傳遞出一個強烈信號:中國已經融入世界,參與合作與競爭。由此,世界開始重新認識中國。某種程度上說,體育擔當了改革開放初期“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先鋒角色。
“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一天”
1984年7月29日,是中國奧運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在洛杉磯郊外的射擊賽場,升起了鮮艷的五星紅旗,奏響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國射擊運動員許海峰獲得本屆奧運會首金,也是中國人在奧運會上奪得的第一塊金牌。
許海峰從小喜歡打彈弓,遠處樹上的鳥窩、近處的飛蟲,彈無虛發。1982年進入安徽省射擊集訓隊,1983年11月進入國家射擊隊。許海峰沒有參加7月28號開幕式,以便更好地備戰第二天上午的比賽。他參加的男子自選手槍慢射項目共需射擊60發子彈,分六組,每組10發,兩個半小時內打完即可。
起初,各路記者圍著獲得過世界冠軍的瑞典人拉羅格納·斯卡納克爾。這倒為許海峰提供了更加安靜的比賽環境。許海峰前兩組打得很順,都是97環,第三組、第四組各93環,第五組95環。打最后一組前,賽場上只剩4個人。這時,記者們都圍在許海峰的靶位后面,只要一舉槍,照相機就咔嚓咔嚓不停地閃爍,裁判不停地舉起“肅靜”牌。受到干擾的許海峰接連打出兩個8環,前7發只打出一個10環,坐下來休息調節了將近15分鐘。最后三發,兩個10環、一個9環,總成績566環。
由于當時屬于人工計數,許海峰打完最后一槍時賽場上的記錄板顯示成績為569環。按照這個成績,許海峰肯定獲得了冠軍。現場的教練、官員、觀眾和記者欣喜若狂。不過,許海峰心里還是沒底。他知道,顯示的569環成績不是最終成績。過了半個多小時以后,裁判長宣布他566環,以一環險勝斯卡納克爾,奪得這個項目的冠軍。終于,許海峰露出了笑容。
許海峰實現中國奧運金牌“零的突破”。此前,現代奧運會的2500多枚金牌中,沒有一枚屬于中國人。中國人首次參加的是1932年奧運會,地點也在洛杉磯。1936年、1948年也先后參加了第11屆、第14屆奧運會。但是,舊中國面臨著民族獨立圖存的艱難境地,奧運征程充滿艱辛,未獲得任何獎牌。上世紀50年代以后,我國臺灣地區運動員雖多次參加奧運會,并獲得過十項全能銀牌、女子80米欄銅牌,但遺憾的是從未得過金牌。
許海峰的奪金,還引起了另一個插曲。我國射擊運動員王義夫同時獲得了此項目的銅牌,這給奧組委出了一道難題。當時,組委會只在射擊場為中國隊準備了一面國旗。主辦方根本沒有想到中國會得到冠軍,更沒想到會有兩名中國選手同時獲獎。于是,組委會迅速派人回總部再找一面中國國旗,頒獎儀式因而推遲了一個多小時。
按慣例,由國際奧委會的現任主席為每屆奧運會的首枚金牌獲得者頒獎。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親自為許海峰頒獎,并握著許海峰的手說:“這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一天,我為能夠親自把這塊金牌授給你們而感到榮幸。”
關于許海峰的奧運金牌故事還不止于此。洛杉磯奧運會結束后不久,恰逢新中國成立35周年慶典。中國革命博物館要舉辦建國以來成就展覽,就從許海峰手中把金牌借走。現在,這枚金牌成了博物館的固定展品。它不僅屬于許海峰,更屬于整個民族和國家。
登上奧運競技的巔峰
洛杉磯奧運賽場上,中國女排在決賽時,充分發揮所長,直落三局擊敗美國隊,獲得奧運會女子排球項目冠軍,實現了“三連冠”。前兩個是1981年世界杯和1982年世界錦標賽的冠軍。
“頑強拼搏,為國爭光”,不僅是中國女排的座右銘,也極大鼓舞了人們投身改革開放的信心和熱情。女排姑娘們在訓練和賽場上表現出來的刻苦訓練、不畏艱難、為國爭光的拼搏精神,對全國各行各業都起到了巨大的激勵作用。“團結起來,振興中華”,成為大家共同的心聲。這一時期,學習女排精神不僅僅是口號,而且實實在在地內化于各個行業的建設熱潮之中。“學習女排,振興中華”成為那個時代的強音,其影響和意義早已超越體育范疇。
除了許海峰和中國女排之外,中國射擊隊再接再厲,李玉偉和吳小旋各得一枚金牌。女子跳臺賽中,周繼紅獲得冠軍。舉重運動員曾國強在52公斤級、吳數德在56公斤級、陳偉強在60公斤級、姚景遠在67.5公斤級中連奪四金。李寧在自由體操、鞍馬、吊環中一人獨得三枚金牌,此外還得到兩枚銀牌和一枚銅牌,是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獲得獎牌最多的運動員,被譽為“體操王子”。樓云也拿下了跳馬比賽的桂冠;女子體操比賽中,馬燕紅獲得高低杠冠軍。
中國代表團在本屆奧運會上共獲得15枚金牌、8枚銀牌和9枚銅牌,金牌數名列第四位。中國臺北運動員獲得舉重比賽和棒球表演賽銅牌各一枚。中國隊的“驚艷”表現,受到國際奧委會和國際體壇的高度關注與贊賞,標志著中國競技體育開始在國際賽場上崛起。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深刻影響著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格局。舉重、跳水、射擊、體操等項目成為我國的重點項目和優勢項目,這一影響延續至今。此后,中國陸續參加了1988年漢城、1992年巴塞羅那、1996年亞特蘭大、2000年悉尼、2004年雅典歷屆夏奧會,并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以51枚金牌獲得金牌總數第一,登上奧運競技的巔峰。
當前,我國正處于深化改革開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可以預見,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的舉辦,必將向世界展現一個更加繁榮富強的新中國。(作者系上海體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