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琳娜
【摘要】英語專業學生作為二語習得的主要實踐者,掌握,理解和運用語際語用學來提高語用能力勢在必行。本文關注如何在教學中靈活運用課堂教學法來提高學習者的交際能力,重點研究由教師主導講授向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設計轉變,力求通過在課堂上以靈活多變的形式講解和滲透語用學主流理論及發展歷史,開展各種跨文化交際活動的課堂設計和實踐,提高學生的語際語用意識,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切實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關鍵詞】語用能力 教學法 課堂設計
當今大學生的語際語用能力存在以下特點:高分低能者多,表現為考試得分高,無法張嘴說;詞不達意者多,實際交流中語言連貫,無實際溝通意義;第三,教師為中心,傳統教學主導學生學習;第四,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語際語用能力較之英語專業學生更為薄弱,表現為非英語專業學生的中式英語情況更為嚴重。針對這些典型情況,如何從理論上提高學生們對元語言語用信息的重視程度,從實際互動環節中為學生提供真實語境交流機會,改善聾啞英語現狀,減少各種語用失誤,對于提高學生的語際語用能力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
一、案例教學法與課堂內容設計
案例教學法體現在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根據具體的實例或實踐進行直接互動的行為。所有案例均來自于真實事件,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內容以書面形式呈現在課堂當中。教師的角色在于指導學生進行獨立分析,就案例本身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解決辦法,不僅有利于形成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更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形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逐漸提高語用能力。
旨在提高語用能力的案例教學法要注重課堂教學的三個步驟。第一步為準備案例。根據教學目標,收集,選取,設計,最終以書面形式呈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案例的客觀真實性,教師不能根據個人的喜惡而隨意更改案例。具體案例可以從網上選取,也可以從教科書中選取,教師要預測學生的知識水平在分析這些案例時可能會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同時也要注意案例之間的邏輯性和接續性。這些書面記錄的案例在課堂上發放給學生。第二個步驟為分析和討論。教師應在課堂上分組,分組應注意將積極性,學習程度在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搭配,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就案例進行獨立思考,溝通交流,流暢表述自己的觀點,不得重復他人觀點或者沉默不語。教師要保證在每一組學生表達見解時不要明顯偏離主題,也要保證一個自由討論的課堂環境,不能因為學生的知識水平缺陷而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同時要避免表達教師本人意愿或見解,從而影響到學生的思維和表達。第三個步驟是總結評價機制。當討論和分析結束以后,教師應該就學生表現進行總結。在這一過程當中應該避免只講正確答案,應注重梳理學生的思維邏輯,指出分析和討論中出現的重點難點,所涉及到的知識點,以及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優缺點。
二、任務教學法與課堂活動設計
語用交際能力體現在英語口語有兩個重要的特征——流利度、準確度。如果一個說話者可以在一個特定的情況,用正常的語速清楚地表達自己,那么他是流利。流利的表達會巧妙地處理語音、語法和語義。如果一個人迅速地找到表達他想法的詞語或者他所表達的意思不連貫,那么他不可能看起來是一個表達流利的說話者。準確度是指說話者可以通過使用正確的語音、詞匯和語法表達自己的想法。真正的溝通的目的是傳達意義和表達情感,但并沒有完全考慮到語法和句法;所以事實上,說話者會停止,補充和重復,他們將使用如此多的單詞卻只表達一點點,這也許意味著大量的額外信息。因此我們并不期望學習者同時達到準確度和流暢度,但是英語學習者應盡可能地學習語音、語法和詞匯,而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并不是最終的目標,它只是一種到達最終的目標——在生活中使用它。
如果外語學習者想要流利地表達自己,那么記住一些固定短語和句子是很必要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注意語言知識和語言輸入的積累。然后當他們想的時候,他們就可以流利地輸出他們想要輸出的東西了。老師應該為學生創造機會,可以讓學生練習他們所學到的東西,并鼓勵學生在真實的自然環境學習語言,告訴學生借鑒他們的學習母語的經驗,以及學習英語溝通的技巧經驗。溝通的核心是表達思想內容。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犯一些語言錯誤。只要這些錯誤不會導致意義的理解上的困難,教師就不需要立即糾正。對犯錯的學生持有寬容的態度的錯誤,減少學生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產生的焦慮感,學生就可以更輕松和自信地回答問題。溝通是日常生活中必須的,人們可以交流并傳遞信息。在英語課堂中的活動必須是現實生活的情景再現,具有現實生活的特性,這就是為什么英語課必須在一個活躍的情況進行的原因。這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結語
提高學生的語際語用能力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外語專業教師應當重視課堂教學法及教學內容和設計環節,以學生為中心向學生滲透基礎理論,幫助學生開展有意義的課堂設計和討論活動,總結和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種語用失誤,以提高語用能力。
參考文獻:
[1]House,J.“Developing Pragmatic Fluency i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Routines and Metapragmatic Awareness”.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6,18,225-252.
[2]Rose K.R.& Kasper(eds):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何兆熊.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