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紅 肖志慧
【摘要】當前國內關于藝術文獻的翻譯理論和實踐的需求迫切,但研究卻較為缺乏。本文從文體角度出發,通過對“藝術文本”和“翻譯策略”這兩個基本概念的剖析,闡述了各類藝術文獻的文體特征,并以設計藝術學領域的專業文本為例,提出了相應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藝術文本 翻譯策略 交際翻譯
【Abstract】Facing the dilemma of the high demand of art-themed variety translation and the lack of researches on its translation,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varieties of literatures (or the types ofliteratures) and their match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e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rt-themed variety were analyzedspecifically and some examples of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design-themed variety were examined in this study.
【Key words】art-themed variet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翻譯是國際交往中的必經程序。在中國向世界開放的過程中,西方豐富的科學、文學、哲學、藝術、宗教著作都被翻譯過來,然而,與外國文學、西方哲學等成熟的學科相比,我國的藝術文獻的翻譯和研究是相當落后的。
一、藝術文獻翻譯之現狀
在當前為數不多的關于藝術文本的翻譯研究中,幾乎都集中在美術史和藝術理論的范疇。以范景中先生為代表的外國美術史學者翻譯了大量外國美術史著作;以常寧生和沈語冰主持的團隊開拓了現當代藝術研究的翻譯工作。沈語冰教授也指出:對于中國的美術教育而言,當務之急,仍是做好基礎文獻的積累工作,有系統、有深度地翻譯、介紹西方美術理論與批評的基本著作。由此可見,我國藝術教育對于國外藝術文獻研究有著迫切的需求,但由于缺乏英語閱讀以及英漢翻譯能力的培訓,眾多藝術學者(尤其是美術史論專業之外的藝術學者)對于國外藝術文獻的探索多是取材于翻譯成中文的譯本資料,而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藝術的國際交流,是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藝術學者們的一個難題。
因此,探索藝術文獻的翻譯策略,不僅能為藝術院校的文獻翻譯教學夯實理論基礎,也能為藝術學者獨立從事專業文獻的翻譯工作提供培訓思路。
二、幾個概念的界定:藝術文本、翻譯策略
要探討藝術文本翻譯策略,首先要搞清楚藝術文本的定義。按照《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的規定,藝術學升級為第13個學科門類,下設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5個一級學科。在國內各高等美術院校,藝術的研究范疇為:藝術學理論、美術學、設計學以及戲劇與影視學(主要為影視動畫研究領
域)。因此,在本研究中所指的藝術文本,具體指上述四個學科的文獻。當然,筆者并不想將本文探討的“藝術文本”與以研究“藝術文本的結構”而飲譽世界的藝術理論家尤里·洛特曼所指的藝術學概念藝術文本相混淆。筆者無意從藝術學角度剖析藝術文本、藝術品等概念理解,而是希望從文體的視角出發,探討藝術類文體的文本所承載的功能特點和語言特征。
文體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翻譯界關注的焦點。著名翻譯家劉宓慶教授在《文體與翻譯》一書中強調,“譯者必須熟悉英漢各種問題類別的語言特征,才能在英漢語言轉換中順應原文的需要,做到量體裁衣,使譯文的文體與原文的文體相適應。”但遺憾的是,在通常的文體分類poetry,narration,description,exposition中,并沒有適合于藝術文本的特定語體類別。在各類關于文本翻譯的特點和技巧的研究中,較為多見的是關于科技文體、新聞報刊文體、應用文體等的翻譯策略,很難找到藝術文體翻譯的研究。在《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中對于文學作品進行了界定:“文學作品是以語言為工具,以各種文學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達作者對人生、社會的認識和情感,以喚起人的美感,給人以藝術享受的著作。”而其余文體皆歸屬為非文學文本。
在筆者看來,藝術學范疇中,藝術學理論領域的文本,多以藝術史論和藝術批評文章為主,文本特點歸屬為敘述文體和論述文體,可參照《文體與翻譯》一書中對于敘述文和論述文的文體特點和漢譯要點來進行翻譯學習和訓練。而美術學(造型藝術)領域的大部分藝術文本則是屬于文學文本,此類文本的翻譯目的在于傳達藝術作品的特色意蘊,實現藝術作品的跨文化交流。而設計藝術學領域的藝術文本則具有界于文學文本和非文學文本之間且以非文學文本特征為主的復雜屬性。限于篇幅,本文主要探討設計藝術學學科文獻的文本翻譯特征。
“翻譯策略”一詞從上世紀 90 年代中期開始出現在我國翻譯研究中。《上海翻譯》主編方夢之教授對翻譯策略進行了詳細的類別研究:歸納出傳統型翻譯策略、理論型翻譯策略和實踐型翻譯策略三大類。其中傳統型翻譯策略有直譯、意譯和音譯。理論型翻譯策略分為語言學派策略和文化學派策略兩種,包含忠實翻譯和語用翻譯、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以及歸化、異化等。實踐型翻譯策略是從大量翻譯實踐中不斷萃取的實踐型策略,例如解釋性翻譯、深度翻譯、零翻譯等。而華中師范大學熊兵教授認為,翻譯策略是翻譯活動中,為實現特定的翻譯目的所依據的原則和所采納的方案集合。翻譯策略分為異化策略和歸化策略,前者是原文作者取向的,后者是譯文接受者取向的。
三、藝術文本的翻譯策略應用
根據設計藝術學領域藝術文本的文本特征:其內容多為反映客觀事物現狀、材料詳實;語言邏輯性較強且樸實明白;所傳達給讀者的是科學真實和實用功能的信息價值。筆者認為,設計藝術學領域藝術文本的翻譯原則應遵循語言規范、詞語搭配符合邏輯、表達清晰簡明、符合一般的語法規范以及譯文匹配原文的單義性等。結合上述翻譯策略的分類界定,具體的翻譯策略可使用“直譯”的策略,即采用目標語文本的語法結構,根據原文本的上下文語境翻譯詞義,盡力忠實于文本的基本含義。但這里所說的“直譯”并不是“逐字翻譯”,它是指在恪守英語語法規則的基礎上運用適當的翻譯技巧,例如增詞、減詞、轉換詞性、調整語態等來過渡到以意群或句子成分為單位進行的翻譯。同時,也要考慮譯文的讀者群體是藝術類工作者,他們的語言習慣多偏向于文學表達,因此,在直譯的基礎上,需要結合藝術行業的用詞用語習慣,對譯文進行表達梳理。這就會使用到英國翻譯家彼得·紐馬克所提出的“交際翻譯”的策略。交際翻譯的方法允許譯者重新安排原文的句子結構,使用更為常見的詞語和搭配形式,這樣,譯文的意思就會更加清晰流暢,讀起來就會更加通順易懂。
按照上述藝術文本翻譯的指導原則和翻譯策略的選擇方法,筆者建議在進行藝術文本,尤其是設計藝術學領域藝術文本翻譯時,首先需要根據語法規則完成對句子中單詞、詞組和句法的整體理解,在譯者正確、完整地理解了原文含義之后,再根據藝術行業的用語習慣對于直譯的句子進行表達梳理,使之能成為語句通順、含義明確的中文句子,達到交際翻譯的目的。
例1:In expanding design awareness to include the multiple contexts of design,particularly ecological systems, there is a potential pitfall.
原譯:在通過去涵蓋多樣設計背景環境而去擴展設計意識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個潛在的陷阱。
改譯:在設計中要盡可能的具備多樣化環境的意識,尤其是在生態系統中。但要培養這種設計意識,會有潛在的隱患。
例2:We examined four levels of the sustainable designer, holding various values of the Traditional, Modern, Postmodern and Integral.
原譯:我們驗證了在傳統、現代、后現代和整合上保有價值的可持續設計的四個層面。
改譯:我們討論了在傳統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以及整體主義這四個層級下,可持續設計者們所持有的各種認知。
例3:I was taught to design ‘from the inside out. With the advent of Postmodern thinking of various strands, the response of buildings to multiple contexts has become a familiar discourse in architecture, considering design also ‘from the outside in.
原譯:當時我被“由內而外”的設計方式所教授。在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后現代思維方式之后,房子對于多樣環境的回答已經成為建筑學中一個熟悉的語篇,并且通過“由外而內”的方式。
改譯:當時我學到的是“由內而外”的設計理念。然而隨著后現代多樣化思維方式的出現,建筑物該如何應對復雜環境,已經成為了建筑領域的一個常見話題,這時所采取的則是“由外而內”的設計方式。
調查發現,多數藝術文獻的翻譯任務是由專業教師帶領自己的學生共同完成的。對于藝術專業的教師和學生而言,除了極少數有海外留學背景的教師具備較強英語翻譯能力之外,其余教師對于學生在語言的正確理解和等效翻譯方面幾乎很難指導。因此,也就出現了上述這種譯文晦澀難懂的譯文。因此對藝術文本翻譯策略進行歸納,通過有意識的培養,可以使譯者習得相應的翻譯策略,從而提高翻譯能力。
四、結語
翻譯的過程,就是創造性解釋的過程。對于譯者而言,要實現兩種語言,兩種文化之間的信息轉換傳達,理解是第一步。而準確理解,除了眼前的文本,沒有別的東西可以用以參考。因此,更突顯了文本的重要性。因此,要學習翻譯,首先需要對于翻譯文本的特征有所了解。同時,也需要借助一定的翻譯策略,來有效地提升翻譯質量。
參考文獻:
[1]沈語冰.翻譯與中國當代藝術——近30年外國美術史研究檢視[J].畫刊,2011(11).
[2]沈語冰.美術文獻與美術教育[J].美育學刊,2010(1).
[3]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譯出版社,2012.
[4]李長栓.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譯出版社,2012.
[5]方夢之.翻譯策略的構成與分類[J].當代外語研究,2013(3).
[6]熊兵.翻譯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譯策略”、“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為例[J].中國翻譯,2014(3).
作者簡介:肖紅(1980- ),貴州貴陽人,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ESP教學法研究、藝術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