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萍
摘 要:環境保護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公眾參與有益于深化環境保護價值內涵,提升決策民主意識公眾,改善環境趨緊現狀,緩解環保部門治理壓力,推動形成環境治理的良性互動。該文分析當前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覺醒,逐步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分析了參與制度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根據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范圍、參與方式,提出營造參與氛圍、加大環境信息公開化程度等完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的初步建議。
關鍵詞:環境保護 公眾參與制度 共同治理 初步建議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3(c)-0123-02
我國現有的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眾參與,而且在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技術評估中的發揮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對公眾參與做好環境的影響評價工作,在保護環境方面,要將項目的發展與環境的發展結合起來,這對兩項的共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環境影響評估過程中要公眾參與工作進行有效地管理,將現有的環境問題進行討論和解決,將我國的環境影響體系中公共參與的工作水平進行不斷地提高,將我國的經濟建設以及環境保護進行促進。
1 公眾參與環評工作的必要性
首先,環境評價的對象主要是可能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的建設項目、規劃以及公共政策等,牽涉到公眾的利益。公眾作為利益關系方,對于環境評價的過程以及結果都具有知情權。從這個角度來看,公眾參與環境評價是一項當然權利,對此,《環境影響評價法》以及《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都予以認可和確證。
其次,公眾參與有助于促進環評工作的民主化與科學化。一方面,公眾參與環評工作實際上是決策民主化的體現。公眾參與維護了公眾對環評決策的知情權,提升了公民的環境意識,拓寬了公民民主參與的渠道,促進決策更好地兼顧公眾的意見。另一方面,公眾參與環評工作能夠有效地對環評工作進行監督,促進相關單位或部門嚴格按照標準進行環境評價。
2 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存在的問題
2.1 公眾參與作用邊界被公眾無限放大
公眾參與對于環評而言本意是從公平公正的立場出發,為環評提供具有重要價值的建議,提高環評的質量。但是在社會快速發展的形勢下,各種建設項目廣泛的開展,由此在社會中構成了諸多的矛盾。而公眾參與對于環評來講,是現階段最為正規以及具有一定權威的手段,但是由于使用方式不當,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被人們無意地放大,立場有失偏頗,失去了公正性,其作用邊界無限放大,違背了公眾參與最原始的目的,由此導致環評工作質量受到影響。
2.2 環評單位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
首先,環評單位在選取調查對象時并不合理,通常選擇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代表人,而對環境評價所涉及到區域的一般公眾關注不足,且問卷調查通常是委托附居委會等組織,常常存在一人填多表的不良現象。其次,環評過程信息公開不充分。環評單位對相關信息的公開度是公眾了解建設項目狀況及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問題等信息最主要的途徑,但是從環評單位的信息公開來看,關于建設單位開發項目的信息并沒有予以充分公開。最后,對公眾意見不夠重視。就實踐而言,許多環評單位僅僅將公眾意見的獲取作為依法依規必經的流程,而對公眾意見的具體內容并沒有予以充分的考慮,只是按照先前的決策來繼續決定是否進行項目建設。因此,環評單位實際上主動的讓公眾意見在環評過程中“虛置”。
2.3 公眾參與形式單一
盡管《暫行辦法》明確規范了公眾參與方式的多樣性,如:公眾調查、專家咨詢、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但實踐中有些方式的使用率很低,環評部門似乎更傾向于公眾問卷調查這種途徑,即便是同一種方式,其問題的設計和格式的排序上也存在重復雷同、千篇一律的窘境。最為典型的問卷,會以數量不等的選擇題目出現,公眾拿到問卷后,沒有任何能動性、反饋性,只有被動地按照調查人員的設計思路進行,況且大部分公眾專業知識匱乏,時間緊張,能夠得到多少真實想法可想而知。事實上,那些環境影響較大、影響面較廣的項目,采取論證會、聽證會的形式更為適宜也更為必要。略顯枯燥的參與形式,既降低了公眾參與環評的廣泛性和代表性,也不可避免地減損了公眾意見的準確性,是未來環境矛盾的根源之一。
3 改善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機制的措施
3.1 加強環保知識教育,全面公示相關項目信息
公眾參與度不高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環保知識的欠缺以及信息的嚴重不對稱(對項目信息了解不足)。為此,環保部門應當提高環境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公眾對環境問題的認知,引導公眾主動的參與到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來。此外,對于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需要環評單位在環評的公示過程中對項目建設中影響環境的關鍵信息予以充分公示,從而給予公眾以準確判斷的空間。
3.2 采取多元化公眾參與方式,提升公眾參與度
公示、問卷調查以及聽證會三種方式實際上存在互補關系,對某次環境評價采取多種公眾參與方式能夠提升參與度。例如:公示雖然具有傳遞信息不固定的特點,但是如果結合問卷調查就能夠有效地讓公眾了解有關信息。再如,問卷調查可以與聽證會相結合,從而讓公眾對建設項目與環評工作有著全面地了解。合理地運用上述三種公眾參與方式,能夠有效地提升公眾參與度,彰顯環境評價過程的民主性。
3.3 強化公眾參與的監督,提升公眾參與效果、促進相關規范的落實
公眾參與環境評價過程中監督機制的欠缺使得相關規范落實效果差,也不利于公眾有效參與環評工作。完善環評工作中的監督機制能夠促使環評單位重視公眾的意見,同時有助于法律、法規以及政策的貫徹。就具體的監督而言,需要在《環境影響評價法》與《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中予以確認,地方通常相關政策予以配合,從而形成嚴密公眾參與環境評價的監督機制。
3.4 開辟參與平臺,收集公眾意見
相關部門要根據需求來設置公眾參與平臺,廣泛收集公眾的意見。相關部門可以通過網絡發放調查問卷來收集公眾的意見,也可以通過開設微博的形式來搜集公眾的意見,甚至也可以通過新聞訪談節目、座談會的方式來征求廣大公眾的意見。
3.5 對公眾的意見給予公布,以實現透明化
相關部門在收集完公眾意見之后,要及時進行分析,從而保證公眾能夠及時了解最終評價結果,查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心愿,使公眾真正意識到自己的意見被得到尊重,從而愿意參與到環境保護之中。
3.6 引進國外先進經驗,提高公眾參與范圍
國外在進行環境影響分析時,對公眾意見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他們大范圍地調查公眾意見,然后對其進行模型評估,選擇一批最能代表公眾意見的群體來參與環境保護。因此,我國要想提高環境保護質量,就需要引進國外先進經驗選擇合適的群體來參與環境保護工作。
4 結語
綜上所述,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有利于提高公眾對工程項目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認識,對工程項目的開展來說,也有利于提高工程的環保性和經濟性,從而協調城市建設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的起步較晚,盡管在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還存在較多的問題,最為突出的就是公眾參與度的不足。為此,我國應當從法律法規上的完善、技術上的創新、環境教育的普及、環保宣傳的加強等方面進行改善,更好地發揮公眾參與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慧.提高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
[2] 肖強,王海龍.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的現行法制度設計評析[J].法學雜志,2015(12):60-70.
[3] 朱謙.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制度完善的思考與建議[J].環境保護,2015(10):27-31.
[4] 王三平,王浩宇,韓震,等.關于環境影響評價中公眾參與的幾點思考[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5(2):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