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膝關節是人身上負擔最重、使用最頻繁的關節,但比膝關節老得更快的是關節的“保護傘”——軟骨。
行走和運動時,關節之間會互相碰撞和摩擦,但人為什么感覺不到疼痛呢?這是因為有軟骨的保護。包裹在大骨兩端的軟骨就像海綿一樣,每當受到壓力時,水分就會從軟骨流到下面的硬組織中;當壓力消除時,水分又重新流回軟骨組織。軟骨就好比潤滑劑,減少因運動所產生的摩擦力。
正是軟骨保護了骨骼,才使人可以沒有障礙地自由行動。隨著歲月的流逝,加上壓力過重、疾病等因素,軟骨會逐漸磨損甚至被損,壞。軟骨一旦老化或損傷,骨關節炎就會隨之而來,出現關節疼痛、腫脹,甚至關節畸形等一系列癥狀,其根源都與軟骨的老化有關。
人一旦骨折,只要“養一養”,硬骨就能進行自我修復。可軟骨的修復能力很弱,因為軟骨組織沒有任何血管和神經結構,軟骨的養分主要是從周圍關節液中擴散過來,供給非常緩慢,軟骨組織的新陳代謝也非常緩慢。軟骨幾乎沒有再生能力,損傷后也難以修復。因此,日常生活中對軟骨的保護就非常重要。以下因素都有可能導致軟骨的衰老。
肥胖。是加速膝關節軟骨磨損的一大原因。據統計,肥胖者發生膝關節退變的概率是正常體重者的一倍以上。
運動不當。經常做半蹲、深蹲的運動很容易加速軟骨的磨損。現在有很多人把爬樓梯作為簡單、易行的鍛煉方式,殊不知正常成年人站立時,膝關節所承受的重量約為體重的二分之一,但在爬樓梯時,膝關節承受的重力可達到體重的3倍。
高跟鞋不離腳。經常穿高跟鞋的女性會使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成倍增加,加速軟骨磨損。穿著高跟鞋上下樓梯時對膝關節軟骨的損傷尤為嚴重。
此外,長時間負重、運動損傷等也會加速軟骨的磨損。
“吃啥補啥”是許多人的傳統養生觀念。多吃骨頭湯中的脆骨或雞軟骨真的能修復人體的軟骨嗎?這恐怕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飲食中攝入的脆骨或軟骨只有利于鈣質的補充,并不能直接轉化為人體關節的軟骨。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中老年人熱衷于服用一些所謂能補充軟骨的保健品,它們往往被冠以“能夠刺激軟骨細胞再生長,消除關節疼痛”的神奇作用。但這些保健品食用后,究竟能不能刺激軟骨的生長或者修復軟骨,目前并沒有科學依據。因此,提醒中老年人,要想預防關節炎,就要重視關節中軟骨的保護,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做起。
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保持體重,避免肥胖,盡量少穿高跟鞋,注意膝蓋的保暖。
其次,選對鍛煉方式。適當的運動對關節的健康非常重要,中老年人要注意少做劇烈運動,少爬山、少做下蹲運動,最好能選擇一些給膝關節“減負”的運動:如游泳、散步、騎自行車等。對于經常借助跑步機進行鍛煉的年輕人來說,切忌在跑步機上跑得時間過長。日積月累很容易加速軟骨磨損。在跑步機上跑步,每天應控制在半個小時之內為宜。
軟骨就像是關節的保護傘,當軟骨被破壞或磨損后,下面的骨質就會暴露在炎性的關節液中,引起疼痛。在炎癥的刺激下,骨骼的邊緣為了適應軟骨磨損而出現的應力變化,就會出現自然的增生,就是人們俗稱的骨刺,就是醫學上所說的骨關節炎。有統計表明,我國65歲以上人群中,骨關節炎患者高達80%以上。
有些老年人覺得,加強運動能夠把骨刺磨掉。但事實上,劇烈的運動反而會加重關節的老化。一旦得了骨關節炎,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適當的消炎鎮痛類藥物。如果藥物等保守治療無效,或關節炎嚴重影響到生活,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人體各大關節都有軟骨組織,其中,六大關節最多,即膝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髖關節、踝關節。軟骨組織里面主要是軟骨細胞,從出生到三十多歲相對穩定,40歲以后就開始走下坡路。軟骨組織退化,尤其以女性居多。在人體各關節中,膝關節最容易出現退化,其次是髖關節、肩關節。因此,40歲以后一定要注意保護軟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