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經典經濟學理論,政府支出存在著擠出效應和擠入效應。當前,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能否通過加大政府支出促進居民消費,仍然存在著爭議。本文在對政府支出與居民消費的理論關系分析的基礎上,構建OLS模型,利用Granger因果檢驗方法,并以上海市數據為例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人均實際政府支出量增加是引起人均實際居民消費量變化的Granger因;而且,人均實際政府支出對人均實際居民消費有著“擠入效應”。進而在研究基礎上,為相關政府決策提出一些啟示。
關鍵詞:政府支出;居民消費;Granger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圖分類號:F812.4;F01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16)09-0059-08
作者簡介:馮叔君,上海商學院副研究員
(上海200235)
中國經濟發展進人“新常態”,使得擴大內需尤其是擴大居民消費,成為我國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由此,如何擴大居民消費,成為我國深化改革時期的重要課題。一方面,傳統凱恩斯主義觀點認為,增加政府支出可提高居民有效需求,促進居民消費,進而推動經濟增長;我國以往經濟發展表明,增加政府支出有助于擴大內需,進而促進經濟發展。同樣,一些國外學者支持這一觀點,Barro構建了一個一般均衡宏觀經濟模型來研究政府支出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發現政府的公共支出具有正的消費效應。Lee和Ni研究發現,中長期和持續性政府購買部分對居民消費增加有著強烈正效應。Ramey研究發現,政府的國防支出對居民消費產生正面沖擊效應。國內學者的研究,如胡書東、李廣眾、李永友和叢樹海、楊子暉、潘彬等人、吳俊培和張斌等也支持類似的觀點。
另一方面,新古典主義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卻認為,政府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十分有限,政府支出增加會對居民消費產生“擠出效應”。而且,近年來,美國出現了政府支出削減與居民消費上升的現象。一些國外學者進行實證研究,得出類似的結論。例如,Komendi和Aschauer分別利用美國數據進行檢驗,結果表明美國政府增加支出不能有效刺激居民消費。Ahmed運用英國經驗數據進行檢驗,結果表明增加政府支出會對居民消費產生“擠出效應”。Mountford和Uhling的一項研究發現,在預算平衡情況下,增加政府支出在短期內會降低居民消費。國內學者的一系列研究,如石柱鮮等人、黃賾琳、王宏利、申琳和馬丹、方福前和孫文凱等等,也認為政府支出對居民消費存在擠出效應。
事實上,凱恩主義觀點是建立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基礎之上的,新古典主義是建立在有效需求得到滿足基礎之上,可見二者的分歧不在立論本身而在于適用性的假設前提?,F實中,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發展中國家,利用政府支出增加促進居民消費,進而刺激經濟增長,是政府慣用的方法。而國外發達國家經驗表明,整頓財政、壓縮政府開支是發達國家供給側改革的主要舉措⑩。所以,政府支出是不是引起居民消費支出增加的原因,需要通過現實客觀數據進行實證檢驗分析。
為此,本研究選取上海市政府支出和居民消費數據,進行檢驗和分析。上海是中國最發達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前沿城市之一。上海市2015年GDP達24964.99億元,同比增長6.9%:2015年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10.31萬元,首次突破10萬元大關。如果按照2006年世行《東亞經濟發展報告》提出“人均GDP在3000美元一10000美元”的中等收入標準,則上海市已經成功超越了中等收人水平行列。因此,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分析上海市政府支出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就有著不同尋常的重要意義:一是檢驗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政府支出拉動居民消費的增長方式是否有效;二是檢驗上海超越中等收入水平后,政府支出增加是否仍然是消費增長的重要原因。通過研究政府支出是否仍然是居民消費增加的原因,可以為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政策指導的建議。
一、理論分析和模型構建
(一)政府支出與居民消費的理論關系
根據經典經濟學理論,政府支出對居民消費影響主要有兩種:擠入效應和擠出效應。擠入效應指的是政府支出與居民消費具有正向關系;擠出效應指的是政府支出的增加會帶來居民消費的減少。
1.基于凱恩斯乘數理論的擠入效應
在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中,總需求決定了總供給;居民消費受即期收人的影響,而非終生收入;政府支出的增加會通過乘數效應(k)帶來國民收入成倍的增加,國民收入的增加又會帶來居民消費的增加。這樣,政府支出對居民消費具有擠入效應。見圖l所示。
2.基于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擠出效應
在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中,政府增加支出后,會通過增加稅收或舉債來增加融資,稅收總量的增加會降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從而降低居民消費;政府支出的增加會引起居民消費的跨期替代效應,當貨幣供給量不變的情況下,政府支出的增加會引起利率的提高,居民會通過跨期替代消費實現效應最大化。從圖2可以看出,利率的替代效應會大于收人效應,從而引起居民消費的下降。這樣,政府支出對居民消費具有擠出效應。
(二)假設模型與研究方法
1.研究模型及假定為了檢驗政府支出對居民消費的影響關系,本文首先提出兩個假設:
假設l:政府支出不是引起居民消費的原因。
假設2:政府支出對居民消費具有擠出效應。為此,根據凱恩斯乘數理論,構建簡單的時間序列OLS模型如下:
此外,名義政府支出和名義居民消費均為時間序列數據,二者均有存在自相關可能,以及序列不平衡的表現,這就給模型檢驗帶來困難。因此,為了更好地使模型檢驗行之有效,本研究同時采用人均實際經濟量,做進一步分析。而且,分析人均實際經濟量更具有實際意義,因為名義的經濟量并不能反映實際經濟水平和居民福利水平。為此,以人均實際政府支出和人均實際居民消費為變量,建立另外一個模型如下:
2.實證檢驗方法
本研究主要運用回歸方法和Granger因方法。如果序列變量平穩,則直接運用回歸方法。如果序列變量不平穩,則運用Granger因果方法進行先行檢驗,所謂Granger因果關系,即檢驗變量之間“誰引起誰變化”。如果檢驗變量適用G啪ger因果關系,則運用回歸方法估計模型參數,并做進一步判斷。參照圖3,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進行相關系數檢驗。如果變量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則繼續進行檢驗。
其次,對模型中所涉及變量做單位根檢驗,確定變量序列是否平穩序列。如果變量序列平穩,則可以直接運用回歸方法確定模型系數,并進行檢驗。
第三,如果變量序列并不平穩,則需要進行差分序列平穩檢驗,當檢驗到第j次差分序列平穩時,則表示該序列服從j階單整。如果所要檢驗序列均服從同階單整,便可以做協整檢驗,判斷模型內部變量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長期均衡關系)。協整檢驗分為兩種:一是通過回歸系數的協整檢驗,主要用于多變量的協整檢驗;另一是通過檢驗回歸殘差平穩性的協整檢驗,主要用于兩變量分析上。本研究將采用單位根檢驗方法,檢驗回歸殘差的平穩性。
第四,如果檢驗序列存在協整關系,則可以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然后進行回歸分析。否則,將判斷不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
二、實證分析
(一)名義變量數據分析
1.名義變量的相關性分析
根據上海統計年鑒,參照上海市1995-2014年數據,選取以當年價格計算的名義政府支出量(G)和名義居民消費量(c),具體見表1所示。
運用相關分析,很容易得到,名義政府支出(G)與名義居民消費(C)的相關系數達到0.9977,表明名義政府支出與名義居民消費之間存在強烈相關性。因此,政府支出與名義居民消費的關系,具有進一步檢驗的統計學意義。
2.名義變量的單位根檢驗
單位根檢驗主要有ADF檢驗和PP檢驗兩種方式。由于這兩種方式檢驗思路與效果一致,本研究主要采用較為簡單的ADF檢驗方法,檢驗變量序列的平穩性。運用eviews軟件,采取SIC原則,很容易得到檢驗結果,見表2所示。
根據表2,首先,C與G均是不平穩的時間序列。其次,經過c與G的一階差分和二階差分檢驗,可以看出C與G不具備同階協整性。這表明,名義政府支出和名義居民消費的ADF檢驗結果,并不能夠滿足Granger因檢驗的條件。因此,進一步分析方程式(1),將沒有研究價值,故不再研究名義政府支出和名義居民消費之間的關系,即舍棄方程式(1)。
(二)以人均實際變量進行數據分析
1.人均實際變量的相關分析
為了消除通貨膨脹因素的影響,以及更好了解人均實際政府支出對人均實際居民消費的影響,本研究參照1978年作為基期價格水平指數,以當年常駐人口量為依據(見表1數據),調整名義政府支出量(G)和名義居民消費量(C),從而得出人均實際政府支出(PG)與人均實際居民消費(PC),見表l所示。
同樣,運用相關分析方法,可以得到:PC與PG的相關系數為0.993623。這表明,人均實際政府支出對人均實際居民消費之間存在強烈相關性。
2.人均實際變量的單位根檢驗
仍然運用ADF檢驗方法,檢驗人均實際變量序列的平穩性。運用eviews軟件,很容易得到相應檢驗結果,見表3所示。
表3所示結果表明,在5%顯著水平下,PC與PG均不是平穩序列;然而它們卻具有同1階單整性質。因此,探討PC與PG的協整關系,有著進一步研究的意義。
3.PC與PG的協整檢驗
表5表明,在5%顯著水平下,拒絕“PG不是PC的Granger因”的原假設,故認為PG是引起PC變化的原因。可見,Granger因果檢驗方法所得結果暗示著人均實際政府支出影響人均實際居民消費。因此,推翻假設1。
5.人均實際政府支出和人均實際居民消費關系的回歸分析
以上分析結果,表明運用方程(2)進行回歸分析有著研究意義,故選取表(1)中的PC.和PG。數據,做回歸分析,所得結果如表6和表7所示。
回歸方程式(3)表明,當PG1增加1個單位時,PC1增加到約1.84個單位。顯然,人均實際政府支出對人均實際居民消費有著正向效應,即人均政府支出增加時存在“擠入效應”,而不是“擠出效應”。因此,推翻假設2。
(三)實證研究結論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可以歸納出以下研究結論:
首先,名義政府支出量與名義居民消費量存在強烈正向關系,但是利用線性模型,無法判斷名義政府支出量與名義居民消費量的因果關系。
其次,人均實際政府支出量與人均實際居民消費量之間存在強烈正向關系,同時可以證實前者是引起后者的原因。
第三,人均實際政府支出對人均實際居民消費有著“擠入效應”,這也表明通過增加人均政府支出有助于促進人們生活水平提高。
三、研究結果的啟示
研究結果表明,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在上海已經開始步入高等收入水平行列之后,采用加大政府支出刺激居民消費進而促進經濟增長方式,仍然具有積極現實意義。同時,也給今后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一些啟示。
第一,當前有效需要尚未充分滿足。從前面的實證分析可以看出,處于發達前沿的上海城市的政府支出對居民消費有著正向促進作用,說明資源使用還未達到充分有效,就業水平也不夠充分,有效需求仍有上升空間。現階段在不減少政府一方支出時,可以增加居民消費。政府支出增加的同時,并不是擠占了居民的消費空間,而是把一部分空閑資源調動起來,這樣反過來通過增加就業和提高收入推動了居民大消費。這充分表明,當前我國仍處于有效需求尚未充分滿足境況下,而不是發達國家那種有效需求達到瓶頸狀態。
第二,經濟的政府主導仍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我國由于市場經濟不完善,在國內居民消費難以啟動的前提下,經濟的增長很大一部分要靠政府支出的拉動,政府支出構成了最終消費需求的重要部分,在居民消費不旺盛的情況下,并沒有擠占居民消費,而是促進了投資和生產的擴大。投資的擴大增加了就業機會,提高了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就業的增加又會促進居民消費的增長。并且,政府的支出,特別是科教文衛方面的支出,更是彌補市場失靈,改善經濟運行環境,促進經濟增長,從而進一步拉動居民消費的有效手段。
第三,經濟分析中使用人均實際經濟量更具有實用價值。在本文研究中,體現出人均實際政府支出量和人均實際居民消費量的恰到好處:一方面,從統計角度看,這兩個人均實際變量表現較好的同階單整性,表明二者具有長期的穩定或均衡關系;另一方面,從經濟意義上說,人均實際經濟量可以更好的反映實際經濟水平和居民福利水平狀況,有著更好的應用價值。因此,在今后學術研究中以及政府決策中,應當更多關注人均實際經濟量的變化。
第四,政府支出應當主要傾向于市場不愿意或不能夠提供領域。根據統計資料顯示,上海近年來,主要加大了醫療衛生類、節能環保、城鄉社區等支出的比重,這為居民消費帶來更多保障,讓居民敢于消費,樂于消費。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根本要求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因此,政府支出結構合理化,做到對市場進行更好的補位,是政府支出增加能夠促進居民消費的基本前提。
最后,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不應當盲目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經驗。西方發達國家經驗表明,當產能過剩、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時,縮減政府開支有助于提高居民消費。但是,我國仍然處于發展中國家,有效需求沒有得到完全釋放,基礎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還沒有達到臻于完善地步,因此,有效地增加政府支出,并且優化政府支出結構,將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并且提高我國居民消費水平和福利水平仍然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