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渚
第一次聽李里先生講課是六年前,一襲長衫,溫文爾雅,既不用PPT,也不帶教案,大段經典信手拈來,文本解讀深入淺出邏輯清晰。也正是那次課程讓我對他創辦的傳薪書院心生向往,并終于近日成行。
傳薪書院位于成都三圣花鄉幸福梅林,書院綠樹環繞、竹影婆娑,既有融于自然的素雅之感,更充溢著濃濃的文化氣息。
書院正門“傳薪書院”四個大字古拙蒼勁,門框兩邊是一幅“通圣言而遍環宇,導世界以趨大同”對聯。廳堂名“傳心堂”,寓傳圣人心之意,兩邊是“北辰所居眾星向共,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對聯。廳堂正中山長李里題寫的“人能弘道”體現出書院“繼絕傳薪”之宗旨。傳統而樸素大方的“存誠講堂”教人以“仁為己任”并“樂在其中”。
到傳薪書院已是下午,進門剛好聽到存誠講堂里王顯蘭老師給青年學生講“千家詩”。課后王老師在接受采訪時告訴我,她大學的專業是計算機,但自己根本不喜歡,經常去旁聽中文系的課程,李里先生所有的課她幾乎都聽過。畢業后,她一直在書院跟隨李里先生,她和老公也是在書院認識的,兩個人都非常認同傳薪書院的理念。為了能離李里先生近一些,他們在書院對面買了房子,平時除了給書院的學生講課外,他們自己還開了一家針對幼兒的詩書畫學習班,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業,生活有滋有味。
李里先生說,學習國學的目的是讓每個人發生改變,也就是傳薪書院門坊上所書的“敦化育賢”。
按照他的解釋,“敦”就是督促,“化”即變化、教化,“敦化”就是督促大家發生變化,脫胎換骨、完善人格,從自然人變為理想人,變為君子。
“育”不同于“教”,教是學習的過程,而育是使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得到升華。《說文解字》里講:“養子使作善也,其為育。”使孩子向善才是“育”。“賢”,即兼有德才。
所以,“敦化育賢”就是要通過書院培養的每個人,讓他們發生改變,成為一個火種去影響身邊的人,讓所有人逐漸發生變化,達到移風易俗的目的。
敦化育賢是李里先生創辦書院的初衷,但具體如何實現則需要用心思量。
此次拜訪傳薪書院,印象最深的是“贊化園”。
幾年前,傳薪書院還在成都幸福梅林梅香湖畔的時候,面積很小,李里先生就在很有限的空間為救護來的二十幾種動物建造了一個“小家”,并為之取名:贊化園。
“贊化”出自《中庸》“贊天地之化育”。李里先生解釋說,贊就是贊美、幫助;化就是變化、繁育。一切生命都在變化與繁育當中。宇宙的豐富性和差異性由此顯現,而最大的道也在于此。
近幾年,隨著書院的擴大,贊化園里的動物越來越多,儼然成了一個小型動物園。林業局為此還專門給書院頒發了《野生動物臨時救護基地》的牌照。
書院的王琴院長跟我說,李里先生平時一家人都住在書院,從某種意義上講贊化園才是先生真正的道場。為了把贊化園變成一個能激發孩子對大自然熱愛與向往的教育基地,李里先生對贊化園的道路、圈舍重新做了修整,每天躬身示范,與學生一起打掃圈舍、喂動物。不僅如此,他還花了大量精力給每個動物做介紹牌,讓參觀者對動物的出處、生活習性有所了解,并親自為每個動物寫下了專屬的特色對聯,融入動物的習性、故事及他自己的人生體悟。
除了動物外,李里先生還為贊化園內一百多種植物做了豐富有趣的介紹,為每個來書院的人展現了一個詩意盎然、道心深厚的世界。
很多人會問,贊化園和國學有關嗎?事實上,在李里先生看來,生命教育和自然教育是最基礎的教育,沒有對生命與自然的認識,就不會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自然萬物,更談不上熱愛生活。
贊化園所要傳遞的其實是與圣賢智慧并行的生命與自然之道。
對話李里先生
記者:在您看來,理想的書院應該是怎樣的?
李里:首先辦書院的人應該是一個大學者,自己要有水平。現在真正好的書院少得很,有一兩家就不得了了。很多都是有書院之名而無書院之實,開客棧、茶館、酒館的好多都掛著書院的名。
書院是弘道的地方,是傳承傳統文化,傳承國學的地方,但今天辦書院的人十個人中可能有九個都不懂國學,還有半個是似懂非懂的。
記者:傳薪書院給人感覺很有自然氣息?
李里:“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這是儒家的典型特點——仁愛。現在書院有130多種動物,許多都是救護回來的,植物也有100多種,長得很茂密。
“參天化地,繼絕傳薪”是我們的院訓,也是我們每個人一生都要讀的“兩本書”,一本是圣賢的有字之書,一本是宇宙的無字之書。
書院的存誠講堂就是為了繼絕傳薪,先生們講的都是古圣先賢留下來的有字之書;在贊化園里,就是領悟參天化地,用心體悟天地、宇宙、自然的無字之書。所以,你看我們贊化園的對聯是:“救生靈于俎刀護生養性,參天地之化育格物致知。”
記者:目前在傳薪書院學習的都是成人嗎?
李里:都有,有常住的青年學生,9月份還有幼兒班,每月還有全國各地過來的成年人。成人班相對比較成熟,因為已經辦了好多年了。成人班按學習次第,具體分為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和研修班。初級班以蒙學為主,中級班研讀四書,加上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高級班學五經,研修班是從經、史、子、集中任選一門深入學習。
記者:青年學生的課程是是如何安排的?
李里:常住的孩子上午全部勞動,灑掃、喂動物,下午上課讀書學習。主要內容包括經學史、弟子規、三字經、千家詩、論語、曾國藩家書、文學史、哲學史等。晚上是修習琴、棋、書、畫。
記者:晚上一般到幾點?
李里:到10點鐘,孩子們都是住在書院。
記者:目前一些書院強調不求甚解地“讀經”,您怎么看?
李里:很荒謬,古人都不喜歡這種方式,今人還這樣搞?既要讀也要講解,沒水平的先生才會教人死讀書,從古至今凡是好的先生都要講。艾蕪先生回憶他父親做私塾先生的時候,給孩子講課講的老淚縱橫,那些娃兒也聽得如癡如醉,哪有讓孩子死讀書的道理!作為經典的那些話,讀了也沒有用,關鍵要講解、要踐行。那些死讀書的娃兒也是被迫害了的,孩子的天性都喪失了。
所以,關于“讀經”要一分為二地看,讓孩子讀傳統文化是對的,但怎么讀很重要,需要認真思考。書是要讀,從古至今都要讀書,但不能一天到晚死讀書,把嗓子都讀啞了。真正的圣人之道要能化于生活中,不能只盯著書本。莊子說:“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背那么多經典,完全不能用在生活中,背它有什么用?孔夫子的學問難道是這樣學的嗎?
背書的目的是要化性,是要陶冶性情,轉化人格,讓你脫胎換骨真正成為一個展現人性光輝的人。所以,不能為了背書而背書,“化”才是背書的目的。不管學什么,學現代文明也是一樣的。小孩子首先要啟發他的興趣,讓他愛上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后才會讓他欲罷不能,孔夫子就是這樣教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