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方
與書相遇和與人相遇是一樣的,我們決定去讀一本書,大抵是與這書有些緣分。聽人推薦,知道了《浮生六記》這樣一本書,初聞之時,僅僅是書名都讓我心生鐘情,感慨良久?!案∩倍直静荒吧?,也并非沈復首創,自《莊子·外篇·刻意》中首先提出恬淡平靜之圣人“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以后,后來的文人墨客便常有用“浮生”入詩文以感嘆世事,南朝宋鮑照感慨“浮生急馳電,物道險弦絲”;唐代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吟唱“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元稹《酬哥舒大少府寄同年科第》慨嘆“自言行樂朝朝是,豈料浮生漸漸忙”;蘇軾輕吟“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明代王錂也曾感慨“浮生回首如馳影,能消幾度閑愁悶”……對生命若浮的感嘆人皆有之,而以浮生為名寫下千萬言一己生活之慨嘆,寫下夫妻之繾綣情深,寫下游歷四方的奇聞趣觀,寫下人生歡愉與坎坷,千百年來,獨沈復也。
此書起初并未被重視,經俞平伯、林語堂、陳寅恪評價后,才逐漸進入讀者的眼中,俞平伯、林語堂、陳寅恪都看到了此書最為閃光、獨放異彩的地方,也正是它與其他明清小品不同的地方——對夫妻感情的真摯刻畫和對“蕓”這樣一個穎慧女子的描寫。陳寅恪說過:“吾國文學,自來以禮法顧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間關系,而于正式男女關系如夫婦者,尤少涉及。蓋閨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鹽之瑣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籠統之詞,概括言之而已。此后來沈三白《浮生六記》之《閨房記樂》,所以為例外創作?!薄陡∩洝肪硪婚|房記樂部分即使是在當今這個愛情故事如此泛濫的時代,依然無比動人,三白、蕓娘二人品月評花,游園訪亭的浪漫,課書論古,相與大笑的豪情,躍然紙上,夫妻繾綣深情流動蔓延于文字,而蕓娘這樣一個獨特的女性,其深情、穎悟、率性更是讓人掩卷難忘,無怪林語堂說她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了。
世人多愛蕓娘,多愛六記中的第一記,然而我卻偏愛三白,愛他在后五記中對生活坎坷苦愁的慨嘆,游歷四方之快然暢意,對自然萬物靈性的細膩感知,對人生,對過往的眷戀和深情。當讀至第二卷《閑情記趣》時發現初中語文課本中《童趣》一文,就是選自此書,欣喜不已,少年時代讀到“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只是會心一笑,感嘆沈復的想象力,多年后讀到此句,回憶便如潺潺夏日溪水,朝著過往的童年流去,化作一股綿長的悵然。炙熱的夏天,電扇晃晃悠悠發出嗡嗡聲,小小的孩子在竹編的涼席上翻來覆去不睡覺,百無聊賴盯著蚊帳的洞眼,甚至看偷鉆進來的蚊子飛來飛去……這樣的情景屬于每個人的童年,還有“張目對日,明查秋毫”的天真,“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的小小草木世界,觀蟲斗、趕蛤蟆的樂趣,這些童稚的樂事與感受被沈復用平常之語緩緩道來,最是自然動人。沒有忘記稚拙童年的沈復,他的心也保持著明亮清澈,他愛花、愛詩、愛畫,愛四方游歷,愛觀世間萬物,在他的文字中,我們仿佛看到了排列小艇隨潮漲落的“梳頭婆”,聞到了能使人說話都散發著香氣的“香雪海”,聽到了如鳴金鼓的枕畔潮,也仿佛同他一起騎牛背狂歌,在沙頭醉舞。
如果全然是醉心詩畫,徜徉山水的文人士大夫趣味,《浮生六記》難得今日之贊譽,它之所以動人更在于沈復對人生坎坷艱難之狀的訴說,對人生悲劇性的慨嘆,這也是它素有“小紅樓”之稱的一個原因。縱觀全書不難發現一種悲局早設的凄涼情緒貫穿著整本書,無論是游歷山川的壯志疏狂,還是賞花觀石的雅致趣味,都在無形中帶著一絲凄涼。沈復和《紅樓夢》中的賈寶玉都是生于繁華,終于淪落,沈復在第一卷卷首即自敘身世,稱自己生于太平盛世,書香名門,自己也承認“天之厚待,可謂至矣?!彼褪|娘相偕相伴,和友人的交往酬唱,前半生可謂是幸福而溫馨、快樂而自足,然而這些快樂之后就是后半生的潦倒淪落,第三卷坎坷記愁讀來令人心碎,奔走衣食,變賣家產,艱難度日,妻子亡故,一件一件的打擊讓往日的繁華、歡愉都成了幻影,沈復在寫前半生之友人歡聚之時就發出“而今天各一方,風流云散,兼之玉碎香埋,不堪回首矣”、“當日渾閑事,而今盡可憐”的感嘆,昔日的聚合、歡愉與今日的分離、凄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令人唏噓。整本書就像一個回憶錄,沈復回憶著過往的歡愉與悲苦,心中凄涼悲苦難以自遣,甚至在最后《養生記道》卷中尋遍天下解脫之法來緩解自己的痛苦,讀經悟道也好,沐浴養心也好,寄心田園也好,三白淡然說來,卻加重了全書的悲涼意味。
生命悄然流逝,經歷歡愉幸福,經歷痛苦坎坷,回顧一生,面對如煙往事,誰能不發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感嘆?沈復用他飽含深情的筆寫下了《浮生六記》這樣一本仿佛自敘傳和回憶錄的作品,淳樸而自然,細致而深情,俞平伯在德國魯爾大學教授馬漢茂博士德文譯本《浮生六記》序文中稱“今讀其文,無端悲喜能移我情,家常言語,反若有勝于宏文巨制者,此無他,真與自然而已?!笨芍^是恰到之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