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龍 張洪軍 馮石亮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傳統觀念受到沖擊,連贍養老人也出現了一些“商品化”的傾向,一些贍養人把贍養老人當成了“一種交易”,他們把被贍養人的老屋等當成履行贍養義務的“籌碼”,提出了沒有分得老人的老屋等財產不贍養老人,老人欲求得贍養必須立下遺囑把老屋等財產留給贍養人。此外,還有把老人沒給自己看過孩子、沒給自己做過家務當成不贍養老人的托詞的。出于臉面和親情,一些老人想維護自己的權益,可又有口難開,淚水只能在心中流淌……
沒有分得老人的老屋等財產,不贍養老人
張老漢夫婦生有三個兒子,大兒子結婚時他傾其全部積蓄給其置辦了房產。二兒子結婚時心有余而力不足,沒為其付款購房,房款全部由二兒子小兩口自行用住房公積金解決。三兒子結婚時因無錢購房又無住房公積金可用,只好住進張老漢夫婦老宅。現張老漢夫婦年老喪失勞動能力,大兒子病故,兒媳婦變賣了家產,帶子遠走他鄉。三兒子失業,沒了收入來源,自身生活不保。無奈要求二兒子給付贍養費維系晚年生活。可生活條件較好的二兒子以結婚時張老漢夫婦沒給其出錢購房,老屋給予了老三,而且在張老漢有勞動能力時,其母常年為老三家看孩子、做飯,其父的收入也全部用在了和老三共同的生活上;老大病故時,又把繼承的份額給了孫子。因此拒絕履行贍養義務。不給付贍養費。這一案件具有典型性。
說法:《婚姻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的“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是一種法定義務,是無條件的,無論父母有無財產,無論父母是否給自己看過孩子,有勞動能力時是否與自己共同生活,在父母無勞動能力或生活困難時,做子女的都應全面履行。把贍養看成是對等的“商品交易”,附加老人的房產等作為條件是錯誤的、違法的。
老人不把房子過戶到其名下,便斷絕贍養關系
李老漢在老伴兒去世后,一人獨居老屋。獨子雖與老人同居一城,可因工作忙很少過來看望。最近,李老漢經人介紹與農村來城里當保姆的中年婦女韓某登記結婚。兒子怕老屋將來被韓繼承,極力反對這門婚事,先是要父親將房屋過戶到他的名下,后要父親立遺囑將房子給他。現又以他的錢不能給韓某花等為由,拒絕向李老漢支付贍養費。
說法:《婚姻法》第三十條明確規定:“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而終止。”《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在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中也明確規定:“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護。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干涉老年人離婚、再婚及婚后的生活。贍養人的贍養義務不因老年人的婚姻關系變化而消除。”“老年人對個人的財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干涉,不得以竊取、騙取、強行索取等方式侵犯老年人的財產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