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全社會都在提倡家風、家訓的傳統教育,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家風是融在血脈中的驕傲,是先人從一代又一代的生活中總結出的家族風氣。好的家風對社會而言,就是一種道德的力量。良好的家風需要大家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本欄特邀請遼寧大學畢寶魁教授撰文,為您精彩解讀家風、家訓。
五代十國時的吳越王錢鏐留下的《武肅王遺訓》,被后世稱為《錢氏家訓》,雖然尚有許多待考證之處,但基本是可信的,對后代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則是毋庸置疑的。自錢王開始,歷代皆有俊杰。北宋的錢惟演既是高官,又是文學家,其詞有一定地位。乾隆進士錢大昕被陳寅恪推為“清代史家第一人”。更令人驚奇的,是近代錢家的人才“井噴”似的涌現。除了“一諾獎、二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五全國政協副主席;十八位兩院院士”外,還出現許多杰出的父子兩代英杰,如錢基博、錢鐘書父子,錢玄同、錢三強父子,錢穆、錢遜父子等。
《錢氏家訓》是錢家先祖,后唐時期吳越國國王錢鏐留給子孫的精神遺產,成為其家族人才輩出的精神動力。《錢氏家訓》前面有總訓,后面有分類,不只是錢氏后人的精神寶典,也是留給每個中國人的寶貴的精神遺產。
由于內容太多,故分兩篇來做介紹和闡釋。本期先談《武肅王遺訓》的正文部分。
“余自束發以來,少貧苦,肩販負米以養親,稍有馀暇,溫理春秋,兼讀武經。十七而習兵法,二十一投軍。適黃巢叛,四方豪杰并起,唐室之衰微,皆由文官愛錢,武將惜命,托言討賊,空言復仇,而於國計民生,全無實濟。”
由此,可知他少年貧苦,出苦力養活父母,但在閑暇時間便“溫理《春秋》”,溫理便不是初次閱讀,而是溫習理順,從中領悟道理。同時兼習“武經”,這里的武經是籠統的說法,但肯定是軍事著作無疑,宋代經常稱的“武經七書”這時候已經在流傳。錢鏐占據如此廣袤而富庶的地區始終不肯稱帝,尊奉中原政權,保護地方安全,僅此一點便是大智慧,是《春秋》精神的實際運用。五十多年間身經百戰而取得最后勝利則是他學習武經取得的實績。
“爾等現居高官厚祿,宜作忠臣孝子,做一出人頭地事,可壽山河,可光俎豆,則雖死猶生。倘圖眼前富貴,一味驕奢淫佚,死后荒煙蔓草,過丘墟而不知誰者,則浮生若夢矣。十四州百姓系吳越之根本,圣人有言: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這是家訓總綱,告誡兄弟子侄要做“忠臣孝子”,這四個字極其重要,是其處理軍國大事之指導思想,也是對自己家族后代的殷切希望。其實這也正是中國人的立身創業之本。他把十四州百姓作為吳越國的根本,本身就體現出一片殷殷愛民之心。“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正是孔子教導弟子一旦能夠“導千乘之國”時應該奉行的施政方針,而他的地位正相當于“導千乘之國”的諸侯王,可見其對于孔子精神領會的透徹。
“余之化家為國,鳳篆龍綸堆盈幾案,實由敬上惜下,包含正氣而能得此。每慨往代衰亡,皆由親小人遠賢人,居心傲慢,動止失宜之故。正所謂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未有不遭傾覆之患也。”
錢鏐從反面吸取教訓,教誨后人要有正氣,不能犯“親小人,遠賢人”的錯誤,可謂苦口婆心,循循善誘。
錢鏐以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成功的經驗告誡家族后人要勤奮,要做忠臣孝子,要親近賢人,時至今日依然有很深刻很強烈的警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