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梅

2 0 1 6年9月2 5日,“中國天眼”FAST即將在貴州平塘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這一天文學盛事,掀起了大眾對尋找地外文明的熱議。
而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鄭曉年看來,“尋找地外生命,的確是FAST的一個目標所在,但它更像是排在菜單末尾的甜點。FAST試圖回答的,是更久遠的問題,比如宇宙演化、脈沖星和星際分子,它將幫助解開宇宙初始混沌、暗物質分布與大尺度結構以及星系演化等領域的謎團。”
那么,FAST將如何解答這些謎題?
FAST謎題之尋找地外文明
FAST,全稱“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它的靈敏度與號稱“地面最大機器”的德國波恩100米射電望遠鏡相比,提高了約10倍;綜合性能與“人類20世紀10大工程”之首的美國阿雷西博305米射電望遠鏡相比,同樣提高了約10倍。
“這意味著,它建成后將成為中國天文學研究的‘利器,在未來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鄭曉年解釋說。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FAST工程經理部副經理彭勃則表示:“由于靈敏度更高,FAST能看到更遠、更暗弱的天體,通過探測星際分子、搜索可能的星際通訊信號,尋找地外文明的幾率比現有設備提升了5~10倍。”
那么,FAST是怎樣尋找地外文明的?
答案是,通過一種波——一種肉眼看不見的無線電波。
和光學望遠鏡主要通過可見光來觀測宇宙不同,射電望遠鏡主要觀測的是無線電波。由于無線電波能穿透宇宙中大量存在、且光波無法通過的星際塵埃,因而射電望遠鏡的“視力”要比光學望遠鏡強得多。
正因為如此,自1932年射電望遠鏡問世后,便開啟了探索宇宙的黃金時代——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類星體、脈沖星、星際有機分子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都與射電望遠鏡有關;諾貝爾獎歷史上10項天文學獎中,有6項都基于射電望遠鏡的觀測成果,射電天文學也因此成為“諾貝爾獎的搖籃”。
不過,來自太空的無線電信號非常微弱,有天文學家形象地比喻:“把80余年來所有射電望遠鏡收集的能量集中起來,甚至翻不動一頁紙。”因此,要想閱讀更多的宇宙信息,就需要“視力”更強的射電望遠鏡。
而這一“視力”的靈敏度與口徑的平方成正比,可探測范圍與口徑的三次方成正比——總之,口徑越大,射電望遠鏡的“視力”就越強。
據鄭曉年介紹,直徑500米的 FAST理論上能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這一距離,已接近宇宙邊緣。
也就是說,如果宇宙中真的存在地外文明,FAST就極有可能捕捉到相關信號,從而揭開這些“星際鄰居”的神秘面紗。
FAST謎題之探秘宇宙大爆炸
“FAST最主要的兩大科學目標,是巡視宇宙中的中性氫和觀測脈沖星。”中科院國家天文臺FAST工程總工藝師王啟明介紹說。
中性氫,這是什么東西?探測它有什么用?
實際上,中性氫與大眾耳熟能詳的一個詞——“宇宙大爆炸”有關。
我們知道,宇宙起源于137.4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但是,由于此前科學家很難將觀測延伸到如此久遠之前,關于大爆炸的細節,尤其是爆炸之初最為重要的60秒里發生的劇變,至今尚無明確答案。
幸運的是,宇宙中還有一位與大爆炸幾乎同齡的“老人家”——中性氫。
中性氫能輻射出21厘米氫譜線,它能穿越宇宙塵埃、暗云等星際物質,因此能用于研究星際中性氫原子分布、銀河系和河外星系結構,幫助人們解開宇宙大爆炸之謎。
但是,由于21厘米氫譜線的信號極其微弱,“閱讀”它需要非常靈敏的望遠鏡,比如我們的FAST。
實際上,為了提高靈敏度,FAST采取了非常嚴苛的“毫米標準”。
“FAST的目標,是把覆蓋30個足球場的信號,聚集在藥片大小的空間里,如果不這樣,就無法監聽到宇宙中微弱的射電信號,”王啟明介紹說,“因此,FAST500米口徑的巨大結構,處處都是頭發絲般的毫米級精度要求。用來編織索網的上萬根手臂般粗細的鋼纜,每一根的加工精度都被控制在1毫米以內;天線精度是3毫米,每一塊小面板的制造精度是1.5毫米。”
此外,由于FAST采用了光機電一體化的饋源平臺,加之饋源艙內的并聯機器人二次調整,它在饋源與反射面之間無剛性連接的情況下,可實現毫米級指向跟蹤,精確聚集和監聽宇宙中微弱的射電信號。
那么,FAST的靈敏度到底有多高?王啟明打了個比方:“假設你在月球上打電話,FAST也能探測到你的信號。”

FAST謎題之星際旅行導航
FAST的另一大科學目標,是觀測脈沖星。
脈沖星是高速自轉的中子星,具有極其穩定的周期性,是宇宙中最精準的“天文時鐘”。因此,它能成為星際航行的“燈塔”,為宇宙飛船提供自主導航信息服務。
“從射電望遠鏡誕生至今,人類共發現了約2500顆脈沖星,如果FAST的工作時間全部用于觀測脈沖星,它一年內就有望將這個數量翻倍。”彭勃說。
而且,目前已觀測到的脈沖星均在銀河系內,FAST將對準銀河系外的脈沖星,為天文界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當然,FAST能做的還有更多:探索暗物質與暗能量,檢測引力波,研究黑洞如何吞噬小天體,搜尋中子星-黑洞雙星、奇異星、夸克星物質……作為物理學和天文學研究的新平臺,它將幫助我們解開深遠宇宙中的更多謎題。
FAST謎題之“眼珠”怎樣動起來
“中國天眼”之所以擁有如此多的強悍功能,不僅源于它的大,更來自它的靈巧——它是會“動”的!
也許你會說,眼睛不都會動嗎?但對射電望遠鏡來說卻并非都是如此。
在FAST問世之前的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美國阿雷西博305米望遠鏡就不會“動”,而FAST則能在局部300米直徑的拋面上“動”起來。
打個比方,阿雷西博就像是一只固定不動的305米直徑的大眼睛,而FAST則是一只更大的、直徑500米的眼睛,它上面有300米直徑的眼珠,可以靈活轉動,因而能眼觀六路,視野寬廣。
“眼珠”之所以會動,源于FAST工程中的中國三大自主創新之一——“主動反射面”技術。
據王啟明介紹,為了讓FAST能“動”起來,科學家們煞費腦筋,不斷探索、試驗,最終選擇了“索網”結構,將4450個反射面單元面板固定在上萬根鋼索上,形成一個巨大的“網兜”——這也是目前全球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第一個采用變位工作方式的索網結構,再次刷新了世界紀錄。
為提高索網的支撐作用,FAST項目團隊研發出具備高彈性、抗拉伸、抗疲勞特征的專用鋼索,其500兆帕的超高應力幅,達到了國家標準的2.5倍。
“這種材料當時在國內沒人能生產出來。”王啟明介紹說,FAST項目團隊用了整整兩年時間,尋遍國內頂級的鋼索廠及高校,才最終攻克了這種鋼索技術。
在FAST反射面單元面板下,還創新設置了2000多個促動器。它們就像2000多只靈活的大手,拉動、支撐著索網,使500米直徑的球面能局部變形為300米直徑的拋面,從而讓FAST的“眼珠”能跟隨天體轉動,跟蹤掃描射電源。
實際上,FAST的建設,“從技術到材料,90%以上都是國產化,是中國制造,更是中國創造。”王啟明說。

因此,FAST的建成,拓寬了中國科技創新的新維度,推動著我國在天線制造技術、微波電子技術、并聯機器人、大跨度結構、公里范圍高精度動態測量等眾多高科技領域的發展。未來,它還將為我們帶來哪些傳奇,讓我們拭目以待!(編輯/余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