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峰
電燈、電扇、電飯鍋、電視、電腦、電冰箱……我們的生活,似乎一刻也離不開電。那么,電是從哪里來的?
這個問題好簡單:火力發電廠、水力發電廠、核電廠送來的唄!
其實,除了火電、水電、核電之外,還有一種最原始、最自然的發電方式,那就是摩擦生電。
小時候上科學課時,老師都會給大家演示摩擦生電的實驗:用絲綢摩擦玻璃棒,然后玻璃棒上就會產生靜電并吸附小紙片——雖然憑借肉眼我們看不到靜電,但被吸上來的小紙片就是靜電存在的證據。

靜電為何不可用
一摩擦就來電,這種簡單的發電方法其實古人很早就發現了。早在公元前6世紀,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就發現并記載了摩擦過的琥珀能吸引輕小物體。我國東漢時期,王充在《論衡》一書中提到“頓牟掇芥”,指出摩擦琥珀能吸引芥子、干草等微小屑末。
但問題來了:一摩擦就生電,電這么容易獲得,為何咱們不用這種方式來發電,還要費力氣去建各種各樣的發電站?
其實,發電并非這么簡單,要知道發電站輸出的是電流,電流“流過”燈泡時,燈泡才會被點亮。而摩擦生出的電是“靜電”,通常靜電是不流動的,因而無法產生電流,所以就算燈泡上“沾滿”靜電,也無法點亮。只有讓靜電“流動”起來,才有可能點亮燈泡。
那么,有沒有一種辦法能讓靜電產生電流?
當然有!給靜電一個導電線路,它就能流動起來,產生電流。比如你身上有靜電時,用手指一碰金屬物體,啪,你就會被電到——這就是因為身上的靜電順著金屬物體流動,產生了電流,讓人觸電了。
當然,自然界中即便是聚積起來的靜電產生了電流,也很難用它來點亮燈泡。因為燈泡要亮起來的話,需要持續不斷的電流,自然狀態下靜電只能產生瞬間電流,無法產生持續的電流。這和你手指快速掠過火焰,火焰卻燒不痛你的道理有點兒類似,手指只是瞬間接觸火焰嘛。
總而言之,摩擦是可以生電的,但生的是靜電,且靜電不產生或只產生瞬間電流,所以目前靜電還不能當作電源使用。
摩擦發電機問世了
那么,有沒有辦法讓靜電持續產生電流?
原來沒有,現在有了——中國科學院納米能源與系統所首席科學家、佐治亞理工學院院士、董事教授王中林帶領的團隊,已經研發出一種摩擦納米發電機,可以持續摩擦生電并為小型電子設備供電。
這種摩擦發電機與此前的其他發電機完全不同:它沒有轉子和磁鐵,僅用兩塊摩擦材料貼合在一起,讓它們通過相互持續摩擦產生源源不斷的靜電并轉化成電流。
要讓摩擦發電機持續摩擦,那就需要持續動力是吧!所以,科學家把摩擦發電機放進鞋子里,當人穿著鞋子走路時,發電機的兩塊摩擦板就會被帶動著相互摩擦,只要人不斷地走動起來,那么發電機就會不斷地產生靜電,繼而輸出電流,這些電流可以點亮80個LED小燈泡,看起來完全是“燈火通明”的樣子。
不過,摩擦發電機放在鞋子里,雖然可以讓“腳下生輝”,但磨損速度極快,很短的時間內它就磨壞了——摩擦發電機,點亮的是燈泡,磨壞的卻是鞋子,硬件技術不怎么成熟吶!
于是,科學家又進一步研發出升級版耐磨摩擦發電機:將兩塊摩擦材料做成波浪接觸面疊放在一起,這種疊放方式不需要兩塊材料大摩擦,只需要相互之間輕輕擠壓就有很好的發電效果。另外,摩擦材料也改成了比原來的硬質材料耐磨數百倍的柔性納米材料。這樣,“柔性摩擦發電機”就誕生了。把它放進鞋子里,你盡管走,鞋子磨壞了,它也磨不壞。
真正的“全綠色電”
前面說了,咱們有水電、火電、核電,這么多的供電方式,干嘛非去弄個裝在鞋子里的摩擦發電機——無厘頭的小玩意兒,一點都不實用,完全是科學家的自娛自樂!
如果這么想,那你就錯了。
雖然,現在摩擦發電機只能點亮LED燈,既不能用來看電視,也不能給空調供電,電力微小,沒有什么實用價值。可是,摩擦發電機透露出的發電新思路卻不容小覷,它能為人類提供“全綠色電”,將成為真正的新能源機器。
說到“全綠色電”,咱們不得不說說“黑色電”。
“黑色電”,就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提供的電力。比如,火電站天天燒煤發電,電是發出來了,但空氣卻污染了。再比如,水電站需要壘壩截江,電是發出來了,但江河的自然涇流方式被改變了,對環境也會產生危害。相比這兩種發電方式,核電算是清潔能源,但核泄漏的風險目前人類仍無法完全掌控,所以核電也是潛在的“黑色電”。
那么,為什么說摩擦電是“全綠色電”呢?關鍵是發電方式簡單,摩摩擦擦就行了,不燒煤、不建壩,也不需要核反應堆,不污染環境,完全“綠色”——而且現在不用再把摩擦發電機做好放在鞋子里了,發電機直接可以做成鞋子,穿鞋走路,電就來了。
噢,既然摩擦發電機能做成鞋子,做成衣服行不行?當然沒問題,穿一件摩擦材料做成的發電服,穿多長時間就能發多長時間的電,這電是穿衣服穿出來的,“綠”極了!
讓一切會動的物體變成電源
將摩擦發電機穿身上發電,似乎還不夠酷?沒關系,我們還可以把柔性摩擦發電套套在任何可移動物體的表面,讓物體在移動時通過摩擦來發電。
這真是又酷又神奇——把柔性摩擦發電套套在樹上,隨樹枝搖動就能發電,這樣,每一棵樹都變成了一個可自供電的路燈;把發電機套在寵物身上,寵物就成了電源,你的愛狗就能分分鐘給你的手機充電了;把摩擦發電機做在足球表面,這樣,足球就變成了一只電力球,既可當球踢,又能無線上網并充當現場直播記者……總之,柔性摩擦發電機可以讓一切會動的物體變成電源,積少成多,電力十足不是夢。

那么,除了這些零零散散的供電以外,柔性摩擦發電機能不能整體性地提供足夠的電力呢?辦法也是有的:只要用一塊非常大的柔性摩擦材料做成摩擦發電機,然后把它放進海洋中,讓海水成為發電機的一個“電極”,或者說,讓摩擦材料與海水摩擦生電。
這可真是一個大膽而神奇的解決方案,要知道,海洋覆蓋了地球70.8%的表面,全球約44%的人口都居住在距海岸線150千米的范圍內。只要摩擦發電機足夠大,理論上整個大海都可以用來發電——這樣,大海就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發電機——海風輕輕吹,海浪輕輕搖,源源不斷地向人們提供電力,這真是夢幻般的綠色新科技啊!
更棒的是,這一夢幻科技的實現指日可待:由于柔性摩擦發電技術中所采用的部件成本很低,且用量極少,研發團隊負責人王中林院士認為,未來三到五年,這一技術就能進行大規模產業化推廣,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