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材講析
[事件概要]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寧波,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創制的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屠呦呦還榮膺2015年度“感動中國人物”。而這位造福幾億人、被稱為“20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醫學創舉”的發明者之一,是個實實在在的“三無”教授,沒有博士學位,沒有海外留學經歷,也沒有中國兩院院士的光環。
[深層解讀]
1.屠呦呦受葛洪《肘后備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漬,絞取汁服”的啟發,改進了青蒿素提取方法,最終獲得成功。屠呦呦曾向媒體介紹,研究的難點在對青蒿科屬的選擇上,到底應該是哪種植物,提取方法上也需要突破。1968年,中國中藥研究所開始抗瘧中藥研究,39歲的屠呦呦擔任該項目的組長。經過兩年的研究對象篩選,并受到中國古代藥典《肘后備急方》的啟發,項目組將重點放在了對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敗了190次之后,項目組終于通過低溫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來的反復試驗中得出了青蒿素對瘧疾抑制率達到100%的結果。在沒有先進實驗設備、科研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屠呦呦帶領著團隊攻堅克難,面對失敗不退縮,終于勝利完成科研任務。青蒿素問世44年來,共使超過600萬人逃離瘧疾的魔掌。未來,屠呦呦希望通過研究,讓青蒿素應用于更多地方,為更多人帶來福音。
2.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的發現,不是一個人的成績,是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參與這項研究,都做出了貢獻。這也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一項榮譽。”屠呦呦和她的團隊幾十年來致力于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瘧疾的防治研究,從中醫藥這一偉大寶庫中尋找創新源泉,從浩瀚的古代醫籍中汲取創新靈感,從現代科學技術中汲取創新手段,堅持不懈,克服困難,聯合攻關,成功從中草藥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并研制出系列青蒿素類藥品,這一成就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在世界抗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3.三無教授屠呦呦的獲獎無疑拷問著我們的靈魂。科學是一項崇高的事業,既可以滿足個人的好奇心和發現的興趣,也能對社會做出貢獻,給人民帶來福祉。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將科學發現與金錢、地位、利益掛鉤。潛心鉆研的人少了,弄虛作假的人多了;低調務實的人少了,追名逐利的人多了。很多頭上罩著許多光環的專家學者,無心研究學問,沉迷在應酬交際、講學撈金、追逐名利上。這種不正之風,與學術界失當的評價機制不無關系。因為在職稱評定、評優評先、晉升提拔、工資收入等多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著唯學歷論、唯資歷論、唯頭銜論甚至唯關系論的現象,導致了一些專家學者不種“責任田”,專務“自留地”。這種制度的積弊不及時破解,學者進行科研工作的積極性就會繼續被扼殺。“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獲獎,再次給中國學術界提了個醒。
(二)相關鏈接
1.像屠呦呦這類不是院士卻在潛心科研的科學家還有不少。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及比袁隆平晚一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李愛珍。袁隆平至今仍像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一年到頭大部分時間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級水稻;李愛珍數十年如一日待在實驗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為她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恐怕還不為社會所知。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四川大學副校長魏于全、中國農大原校長石元春、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雖然因涉嫌學術造假而屢遭檢舉、質疑,還是順風順水地當上了院士。
2.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在世界生理學或者醫學領域有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該獎項于1901年首次頒發,由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醫學院的諾貝爾大會負責評選,大會由50名選舉出來的卡羅琳醫學院名教授組成。1901—2014年,諾貝爾獎委員會總共頒出了105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其中9年因戰爭中斷。
3.“榮譽屬于中國科學家群體”。在第一次由個人獲得的榮譽中,屠呦呦獲得25萬美元獎金以及一個象征戰勝疾病和死亡的薩莫色雷斯有翅勝利女神像。當然也有爭議隨之而來,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者”說,將集體功勞歸于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與歷史不符”。屠呦呦的看法是:“這個榮譽不僅僅屬于我個人,”她說,“這是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項榮譽。它屬于科研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屬于中國科學家群體。”
4.黃旭華,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制創始人之一,中國核潛艇之父,隱姓埋名30年。30多年中,8個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黃旭華搞核潛艇研究,父親臨終時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親從63歲盼到93歲才見到兒子一面。為研制核潛艇,新婚不久的黃旭華告別妻子來到試驗基地,后來他把家安在了小島上。為了艇上千萬臺設備,上百公里長的電纜、管道,他要聯絡全國24個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單位。工程復雜。那時沒有計算機,他和同事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成千上萬個數據。1964年,黃旭華終于帶領團隊研制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1988年,核潛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做深潛試驗。黃旭華親自下潛300米,是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三)素材運用
[應用點撥]
該材料可以用于潛心研究,扎實做事;
可以論證個人和集體的關系;
還可以談個人的奮斗,內心的強大,低調務實與喧嘩浮躁等。
[作文示例]
1.作文題
智慧是一種經驗,一種能力,一種境界。和大自然一樣,智慧也有它自己的樣子。
請以此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題目自擬,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2.審題立意
作文材料的第一句“智慧是一種經驗,一種能力,一種境界”,沒有給出明確的“智慧”定義,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的認識理解和生活實踐構建其定義,并尋找對應物。第二句“和大自然一樣,智慧也有它自己的樣子”,抓住關鍵詞語“它自己的樣子”,進而思考“智慧和大自然”有何相同之處。要抓住這兩點,理清關系,圍繞智慧去寫。寫記敘文,可以寫一則智慧的故事、一個智慧的人、一條智慧的規則、一種智慧的精神境界,當然還可以寫一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
3.作文
智慧是那寂寞空屋
夏雨初霽,于校內一棵不知名的老樹上,拾一只蟬蛻,很好的中藥。
一顆露水滾落。就著千千萬萬露水的光芒,我看清了這只晶瑩剔透的蟬蛻,這是一間寂寞的空屋,惹人懷想蟬那令人敬佩的、生命的智慧。
如同大自然一樣,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智慧即是一間寂寞空屋,不盤花簇錦亦非金碧輝煌,只如蟬蛻一般在灰色的雨幕中微微閃耀著一星光華,于漫漫長夜中點燃了一片燈火。
寂寞空屋,耐得住寂寞亦拒絕悲涼。蟬之生命有限,于陰暗潮濕的地下蟄伏數載只為了一個夏天。數千個寂寞長夜它們無言熬過,待到一朝羽化,便成為盛夏最出色的歌者。這時,它們的生命已然垂垂老矣。人之老年,卻不免自憐自哀,憂傷慨嘆,哪里來的心情唱什么歌呢?可蟬偏不。“烏發如銀”的時節偏要日日歡歌,這便是生命的大氣度。
寂寞空屋,可有形可無形,是一個人此生生命存在的證據。人之智慧便在這空屋中歲歲積淀,蘊于血脈的最深處。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這是歸有光的寂寞空屋。室僅方丈,容不下金銀珠寶亦容不下繁華如夢,容得下的僅是那一份割舍不斷的回憶。“某所,而母立于茲……”歸有光在這里讀書成長,身后有母親噓寒問暖的身影。空屋雖寂寞,此心卻溫柔,體察父母親情,就是我們最平實的智慧感悟。
寂寞空屋,給高蹈以平實,給浮華不定的心靈以腳踏實地的依靠。“三無”教授屠呦呦“坐得住冷板凳”,站在科學的巔峰,接受全世界的矚目。史鐵生活到最狂妄的年紀上忽然殘廢了雙腿。他的世界,從此不再有歡笑嬉鬧。他走進地壇,走進百代帝王家遺落下的那一間寂寞空屋。他看見葉上陽光、花間蜂蝶,他聽見這世界繁華落盡,生命一如往昔的答案。“死亡是一個必然來臨的節日,”史鐵生如是說。他的生命于此一間寂寞空屋中褪去了年少氣盛,褪去了高蹈與不切實際的幻夢,他擁抱敞開的生命之門,成為智者。
人活于世,往往被各種各樣的幻光所眩惑,心靈與智性迷失在追逐所謂天堂的路途中。其實,“天堂不是一處空間,不是一種物質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坦途”。我偏居一隅,獨擁這一方智慧的寂寞空屋,我已在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