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楠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與名,但并非人人都了解自己姓氏的淵源。“姓氏”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詞,但在春秋戰國以前,“姓”與“氏”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何為姓?《說文解字》“女部”云:“姓,人所生也。”《左傳·隱公八年》載:“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再看“姓”一字的構造,為“女”、“生”二字之合體,由女子受孕而誕生,即“姓”之本意。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氏族公有的名稱,因此古姓多與“女”字相關,中國上古八大姓氏:姬、姜、媯、姒、嬴、姞、妘、姚,都是女字旁。在母系氏族社會,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詩經·大雅·生民》所記載的姜螈“履帝武敏歆”神奇受孕的神話便是“圣人無父,感天而生”的原始表達。那么,古人以何為姓?最初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以氏族生活的地名為姓,如黃帝的姬姓源于其氏族居于姬水之濱,炎帝的姜姓則源于姜水;二是以氏族崇拜的圖騰為姓,《百家姓》中的熊、馬、牛、羊、龍、梅、花、林、水、石、風等姓與部落的圖騰有著直接的聯系。
宋代史學家劉恕在《通鑒·外紀》中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十分準確地點明了姓與氏的區別。氏是家族的分支,代表父系社會中各個獨立出來的小家族,本來為同姓各部落的名稱,后來則專指部落的首領。另一宋代著名史學家鄭樵所著《通志·氏族略》日:“五帝之前無帝號,有國者不稱國,惟以名為氏,所謂無懷氏、葛天氏、伏羲氏、燧人氏者也。”此時,母系社會已過渡到父系社會。《離騷》首句“帝高陽之苗裔兮”中的“高陽”即遠古部落首領高陽氏顓頊。氏的另一重要的產生背景是西周的分封制。《說文》“氏部”云:“氏,巴蜀名山岸脅之旁著欲落墮者日氏。氏崩聲聞數百里,象形。”“氏”造字義為從山體上崩落下的石頭,有分裂之義。《左傳·隱公八年》載“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胙,賜予之義。先秦時代,在嫡長子繼承權為核心的封建宗法制度下,“別子為祖,繼別為宗”。姓是大宗的族號,氏是由大宗分出去的支系小宗的族號。王室、諸侯的嫡長子有權繼承父親為王、為君;王室、國君的庶子,也稱“別子”,無權繼承,但有獲得分封的權利。庶子通過“胙土命氏”的方式,建立起新的氏族。
姓和氏,是中華文明的兩個階段的產物,它們不同的來源導致了各自不同的功能。《通志·氏族略》日:“三代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由此可見,夏商周時期,“姓”最重要的社會作用是“別婚姻”,一般加在女性稱謂中;“氏”則用以“明貴賤”,一般加在貴族男子的稱謂中。“人所以有姓者何也?所以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也。”《周禮》將同姓之間的婚姻關系列入“九伐”之中,“內外亂,鳥獸行,則滅之”。姓代表早已解體的原始氏族,而且不再分化,數量有限;而氏則代表西周分封制下各個等級的貴族宗族,并因宗族的不斷分封而不斷增加。貴者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
如果說夏商周時期姓氏的分化是母系氏族制度讓位于父系氏族制度的產物,那么春秋以后姓氏的合并則代表著氏族宗法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的必然趨勢。
春秋時期,奴隸制社會的宗法制、分封制及貴族世襲制不再適應社會歷史發展的需要,與之密切相關的姓氏制度也開始出現一些微妙的變化。首先,同姓之間提供幫助、支援的觀念已不牢固。晉文公重耳在流亡過程中,“過衛,衛文公不禮”“過曹,曹共公不禮”“過鄭,鄭文公弗禮”。衛、曹、鄭三國皆晉的同姓,對晉公子卻絲毫不加禮遇。但齊、秦、楚等異姓諸侯卻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在眼前現實利益與遙遠宗法觀念之間,各國諸侯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前者。此外,同姓不婚的禁忌被打破,“姓以別婚姻”的社會作用正逐漸消失。同時,“氏以明貴賤”的作用也在逐步消亡,“自立氏”這一現象出現在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時代背景下,成為大量無氏庶人與奴隸取得“氏”的重要途徑。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推行郡縣制和新的戶籍制度,更是打破了姓氏之間的界限。《通志·氏族略》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先前“男稱氏”“女稱姓”的區別也不復存在,姓氏成了姓或氏的一種書面用語,百姓遂成為民眾的通稱。
隨著姓氏合一的出現,男女皆稱姓與名,“姓”“氏”二者可以通稱,僅用以標明血緣,區別婚姻,但這并不意味著姓氏已不再承擔標志身份和社會等級的功能。從屈原于《離騷》開篇追溯吟詠自己高貴的先祖高陽氏,到司馬遷于《太史公自序》首段對的司馬氏追述,對遠古姓氏的追溯成為中國古代文人的確立身份意識的首要途徑。“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中國形成了傳承千年的獨特的家譜文化。即使如今,大量家譜于亂中毀壞,我們很難再辨認出自己的先祖,但我們不會因此丟失對祖先所出自氏族的念想,這種溯源早已超越了某一具體姓氏,而成為每一炎黃子孫對中華文化的共同追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