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宏
我國廢舊紡織品的循環利用一直發展緩慢,雖然紡織行業“十二五”規劃中已明確提出建立廢舊紡織品的循環再利用體系,但一直未形成完善且切實可行的發展體系。根據中國再生資源協會的測算,目前我國廢舊衣物的再利用率不足10%。這些廢舊紡織品如能得到回收利用,可減少8 000多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即將發布的《紡織行業“十三五”規劃》則將建立廢舊紡織品的循環再利用體系確定為紡織工業“十三五”的發展重點。本文將以臨沂手套產業為例探討再生資源行業如何突破困境,獲得持續發展。
一、臨沂手套紗產業發展概況
山東臨沂的手套產業在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方面走在前列,所使用原料以廢舊紡織品為主,每年使用近30萬t廢舊紡織品,再加工纖維主要用于紡手套紗。依托發達的商貿物流,經過20多年的發展,現臨沂的手套紗產業已成為擁有生產手套紗生產廠100多家,日產手套紗800 t左右、勞保手套1 600萬副左右,形成年產值15億元左右的規模產業。臨沂市的手套紗產量占到全國產量的2/3以上,市場上有“全國手套紗看臨沂”的說法。
目前,臨沂手套紗產業的發展陷入困境,大部分相關企業雖苦苦支撐,但幾乎無利潤可言。造成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從產業層面分析
手套紗生產企業均為民營企業,產業進入門檻較低。一條生產線投資200多萬元即可。小的企業有 2 ~ 3條生產線,大的企業有十幾條生產線。加工設備以國產設備為主,產量較大,品質一般。該產業為勞動密集型,產品檔次低,附加值也低。手套紗一般都不是純棉紗,主要原因是原料不好控制。一是由于廢舊紡織品的來源比較復雜,二是加工企業為了提高紗線的斷裂強度,在原料中摻入10% ~ 20%的滌綸來改善紗線強力水平。因此手套紗無相應的國家或者行業產品標準。現在大部分手套紗企業采用的標準為紡織行業標準FZ/T 12001《轉杯紡棉本色紗》,產品等級一般為最低等 —— 二等品。盡管按照最低等級,但依據此標準檢驗,手套紗的合格率仍然較低,比如單紗斷裂強力普遍不足。二等品要求線密度在“60.1 ~ 89.0 tex”的紗線的單紗斷裂強力不低于9.5 cN/ tex。但臨沂市纖維檢驗所檢測中心提供的近幾年的檢測數據顯示,紗線的單紗斷裂強力的合格率為31%,部分樣品的強力僅在5.0 cN/tex左右。這樣的產品質量造成了手套紗的應用單一,僅供織手套使用。
手套生產企業大部分為家庭作坊式的小企業。這部分企業生產方式落后、資金薄弱、生產規模小、機械化程度低,處于低水平、低效率、低質量的狀態。產業集中度低,造成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從而影響了產業整體形象。
2.原料緊缺致使價格上升
手套紗按原料分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再加工棉紗,一種是原棉紗。臨沂的手套紗以再加工棉紗為主,約占總量的80%。再加工棉紗原料主要是開松棉。所謂的“開松棉”,是指紡織服裝的下腳料和廢舊服裝,經過挑揀、漂白、斬碎、開松,最后形成的絮狀纖維。原棉紗原料主要是落棉。落棉是從開清棉機或梳棉機、精梳機分離出的落棉,主要有統破籽、地弄花、車肚花、抄斬花和精梳落棉等。開松棉加工者絕大部分為無證小窩點,采用氯漂等工藝,產生的廢液、粉塵、廢氣對環境造成較大的污染。近幾年質監、工商、環保等部門加大了對漂白行業的打擊力度,取締了絕大部分開松棉加工點。現在的開松棉主要從河北省等外地購進,價格比本地生產的要高一些。
3.需求不足
由于目前經濟形勢低迷,國內外市場對勞保手套的需求大幅降低。手套紗作為原料,需求也跟著大幅降低。行業競爭愈加激烈,優勝劣汰還將繼續,行業集中度也將進一步提高。
二、發展措施及建議
面對困境,臨沂手套產業應著手培育龍頭骨干企業,在政府規劃指導下建設手套紗園區和產業基地,同時建立廢舊紡織品循環再利用體系。具體建議如下。
1. 制定相關產品標準
手套紗由于原料的特殊性,一直沒有相關的產品標準。目前普遍采用的FZ/T 12001《轉杯紡棉本色紗》針對純棉紗制定,而非再加工纖維的手套紗。再加工纖維手套紗的原料因為經過多次處理,單紗斷裂強力大大降低。為了彌補單紗斷裂強力的缺陷,一方面在原料中摻入部分化纖,另一方面提高紗線號數,以便符合織造手套的要求。即便如此,按這個標準檢驗,手套紗的合格率也極低。這種情況既不利于企業提高產品質量,也不利于監管部門進行質量監督檢查。什么是標準?根據GB/T 20000.1 —2002規定:為了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并有公認機構批準,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就是標準。所謂產品標準是指對產品結構性能、規格、質量和檢驗方法所做的技術規定,它可以規定一個產品或同一系列產品應滿足的要求,以確定其對用途的適應性。產品標準是企業組織生產、出廠檢驗、貿易(交貨)的依據。企業生產能力再強、技術水平再高,如果沒有依據而盲目生產,其產品的質量也就難以得到保證。因為不了解該產品的結構性能、規格、質量要求,也就很難生產出優質產品。目前少部分臨沂手套紗生產企業制定有自己的企業標準,但水平參差不齊,難以發揮產品標準的作用。為了加強企業產品標準的管理,提高企業標準化水平和產品質量,建議制定和出臺手套紗相關的行業標準或者國家標準。
2. 強化質量監控,提高產品質量
再加工紡織品的質量問題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已引起社會輿論廣泛關注,并成為媒體追蹤報道的熱點。國家監管部門應該加強技術指導與服務,適時開展技術培訓,協助查找質量問題和安全隱患,推動企業加強質量管理,引導企業走規范化生產道路。
手套紗作為半成品缺乏相應的標準和法規對其進行規范。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于2011年3月1日實施的DB 37/T1761 — 2010《再加工纖維制品通用安全技術要求》對手套紗提出了安全要求:余氯≤80 mg/kg;氯苯和氯化甲苯≤1.0 mg/kg;其他安全性指標應符合GB 18401的要求。這對加強再加工纖維制品的監管具有重要意義。但該標準也存在不足之處。因其主要針對氯漂處理的再加工纖維制品,而現在許多廢舊紡織品的處理采用酸液處理等方式進行漂白褪色處理,因此用該標準很難進行有效監管。將于2016年9月1日實施的GB/T 32479 — 2016《再加工纖維基本安全技術要求》,對再加工纖維的安全指標做出了具體規定。但是一個事關安全的標準,卻是一個推薦性標準,標準的監管效力大為降低。建議制定相應的國家強制性安全標準或相關的法規條例,以便對手套紗等再加工纖維制品進行有效監管。質量監管部門也應加強再加工纖維制品的質量安全監督工作,因地制宜地制定年度監督工作方案,明確工作目標、措施和進度,加大纖維制品中涉及人體健康重要項目的監督抽查力度,嚴查質量安全違法行為。
3. 加強監督,推動技術革新
再加工紡織品產業已經形成規模,從業人數眾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突出,符合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相關部門應該加強扶持和引導,除弊興利,引領行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