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今年6月,我參加了全國人大組織的赴英國學習培訓活動。代表團一行學習了解了英國的社會保障及其立法制度,訪問了英國議會、最高法院、海關和稅務總署、政府協會等機構以及地方議會、政府,還意外地“撞上”了載入歷史的“脫歐”公投事件。
說來湊巧,我們的行程安排與這個大事件真是“合拍”。一是學習主題與公投的焦點話題緊密相關。履行歐盟成員國義務給英國帶來的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壓力以及歐盟對英國各項政策的管束,是“脫歐”的主要訴求。二是學習訪問所及地區在公投中都很有代表性:既有北部英國的代表地區紐卡斯爾,也包括有自治特權的蘇格蘭,還有國際大都市倫敦。三是學習訪問時間就在公投前后。公投當天我們到英國議會訪問,就連中國駐英使館和英方接洽單位都直呼實在太巧。四是學習訪問可以接觸到各層面的人士。我們得以從英國高級公務員、高校教授、華人翻譯以及普通英國人那里了解關于公投的各種觀點和看法。
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社會管理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它的社會保障制度。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以成文法形式把社會保障制度肯定下來的國家,在許多領域開了先河。無論在授課還是公務拜訪中,我們都真切地感受到英國社會保障的周全、制度的完善;也看到英國承受福利重壓時的無奈:退休年齡不斷提高(將提高到男女皆67歲退休)、兒童福利面臨削減、住房保障越發緊張。歐盟的人員自由流動政策及歐盟不斷納入新成員國,導致歐洲貧窮國家移民大量涌入英國。一方面,移民占據許多底層崗位,加重了住房救濟等多方面的負擔。另一方面,為削減支出,就連政府支持的公立醫院等機構都傾向于雇傭外籍專業人員以減少培訓經費,導致本地人就業能力不足,更大量的移民涌入。我們也了解到,英國在司法和立法上,受到歐盟很大牽制。英國幾次因為移民福利問題,被訴至歐洲法院而敗訴,從而不得不重新檢討修改本國政策。英國政府向議會提交議案前,必須對所提議案是否符合歐盟有關指令先作自行審查。
定居英國多年的華人翻譯對我們說,了解英國不能光看南部的倫敦,北部英國和鄉村地區也很重要。學習的第一站紐卡斯爾,是英國東北部重要城市,造船、鋼鐵和采煤業一度很輝煌,但隨著歷史變遷已優勢不再。據說,當地人的厚道在全英國很出名,都是些安心過日子的老實人。在與當地人的交往中,我們也感受到了這一點。紐卡斯爾是工黨的傳統領地,與倫敦相比,政治氣息淡泊,街頭少有公投的宣傳,偶然會看到工黨的零星標語“OUT OF EURO,OUT OF WORK”(“脫歐”即失業)。我們在公投前夕訪問了市政廳,陪同人員主動帶我們看了布置中的投票點。
離開紐卡斯爾,我們先北上蘇格蘭,再南下倫敦。往北的路邊遍布著低丘和草原,到處牛羊成群。英國是個重要的農業國,平和寧靜的鄉村生活,是許多英國人心向往之的。道路兩側豎著些木牌,上面寫著“VOTE TO LEAVE”(投“脫歐”票),北部英國確實有它的立場和觀點。前往蘇格蘭的前一天,倫敦發生了工黨女議員COX遇害事件,抵達蘇格蘭議會時,議會已降半旗致哀。蘇格蘭在英國很有特殊性,拜訪中能感到當地強烈的本土意識。
來到倫敦,國際大都市氣息撲面而來,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公投氛圍。不論是市內居民區還是牛津大學城,不少民居在窗口懸掛著歐盟旗幟以表明“留歐”立場,也有懸掛“脫歐”標識的,但與“留歐”的相比,少了不少。臨近公投,BBC反復播放首相卡梅倫和工黨黨首杰里米·科賓奔走各地呼吁“留歐”的相關報導,社會名流的“留歐”表態,對遇害女議員丈夫的訪談等節目?!懊摎W”派也在電視等媒體上大舉宣傳,但在氣勢等方面似乎并不占上風,街頭偶有寫著“INDEPENDENCE DAY”(獨立日)的藍色大廣告牌;仔細一看,這不是政治宣傳,而是最近要上映的一部電影的海報。身處倫敦,似乎北部英國的淡淡憂慮已經遠去,民調顯示“留歐”略有勝出,空氣里洋溢著絲絲的樂觀。
6月23日“公投日”,我們在中國駐英使館陪同下拜訪了英國議會。議會周圍的投票點滿是記者,議會正對面的平地上搭滿了攝影棚,懸掛著“VOTE TO REMAIN”(投“留歐”票)條幅的飛艇在議會上空環繞。英國不是第一次經歷公投,1975年,英國就“是否應該繼續留在歐共體”進行過公投,當時67%的民眾選擇“留歐”。不論事后媒體怎么報導,但就我們的直觀體驗來看,“公投日”當天的倫敦秩序井然。
6月23日晚十點到6月24日早晨六點,對英國人,對許多關心歐洲政治的人而言,是非常難忘的。晚上十點后,各投票點陸續開票。首先是海外屬地直布羅陀開票,“留歐”票19322張,“脫歐”票823張,“留歐”取得壓倒性勝利。鼓吹“脫歐”的獨立黨領導人公開表態,這次公投的結果會是“留歐”。接近十二點,英國本土的第一個開票點紐卡斯爾使正在升溫中的“留歐”樂觀氣氛瞬間降溫,在接近十三萬張有效票中,“留歐”僅比“脫歐”高出不到2000張,“留歐”票數大大低于預期。BBC立即展開討論,為什么在這工黨領導的民風淳樸地區,“留歐”僅是險勝?更何況這里的投票民眾平均年齡并不大,且因為當地有國際性大學,民眾還頗有國際觀。敏感的BBC主持人和政治評論員們似乎已感到,“留歐”的前途艱險。隨后的開票情況確實令人焦灼,除倫敦、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以外,許多地區“脫歐”占了上風。24日上午五點多,尚有幾個規模較大的投票點未開票,但“脫歐”距離過半數只需3萬多票,“脫歐”已成定局。
24日清早,各大報紙都發布了公投報導。主張“脫歐”的《太陽報》以“SEE EU LATER”(歐盟再見)為頭版標題并配上了“脫歐”派慶祝的照片。主張“留歐”的報紙則大呼“A NATION DIVIDED”(國家分裂),刊登了撕裂的英國國旗。首相卡梅倫早晨八點發表講話,也有消息稱原定講話時間應為七點,講話內容是尊重投票結果、辭去首相職務。我們的司機是個和藹熱情的英國本地中年人,之前問他投票取向時,他說“留歐”。這天我們再問他,他猶豫了一下,然后輕松地說:“WE ARE FREE”(我們自由了)。這個普通英國人的回答,突顯公投及其輿論導向、結果判斷上的復雜性:“留歐”似乎在政治上更為正確;公投前,比較敢于在媒體上明確表態的大都是支持“留歐”的;對于公開支持“脫歐”,政治家、社會名流和民眾都很謹慎,即便公投結果已出,許多民眾還是小心翼翼地表示,自己不是反移民的種族主義者,只是英國承受不了??穫惙磸蛷娬{的經濟和國家安全,似乎離老百姓的日常感受有些遠。
公投的結果舉世皆驚??穫悺ⅰ懊摎W”派領袖,蘇格蘭、北愛爾蘭領導人,默克爾及歐盟主要領導人的講話在電視里循環播放。蘇格蘭首席部長斯特金強硬地表示,蘇格蘭要加入歐盟。倫敦地區“反脫歐”運動風起云涌,由于投“留歐”的占60%以上,有人主張倫敦單獨“留歐”。英國議會網站幾經癱瘓,主要黨派動蕩,保守黨陷入黨首之爭;工黨黨首被指動員“留歐”不力,黨內要其下臺。有數據稱,投“脫歐”票的主要是中老年人,投“留歐”票的主要是青年人,媒體就此深入家庭做訪問。報紙上說的“國家分裂”恐怕不完全是危言聳聽。
我們的一些公務拜訪剛好安排在公投后,訪問話題又涉及社會保障等社會管理工作和立法制度,與我們交流的英方人員總情不自禁地談起,公投結果將對他們的工作產生影響。英國入歐40余年來,各項法令和社會經濟政策已緊緊與歐盟綁在一起,“脫歐”要如何推行,誰也沒有現成的答案。
我們在英國海關和稅務總署座談的會議室對面,就是丘吉爾首相曾經的辦公場所。丘吉爾在二戰后,積極倡導歐洲的聯合?;貒?,最后一次路過議會廣場,丘吉爾像上被“反脫歐”者放置了標語;不遠處,紀念遇害女議員的小草坪上放滿了鮮花;“反脫歐”者開著車,用擴音器喊著口號繞著廣場轉。一些警察正準備清理丘吉爾像上的宣傳牌,一些警察正在驅車追趕那輛開著擴音器的車。
6月赴英國學習考察社會保障及其立法制度,巧合間,“見聞”了“脫歐”公投這一大事件,學習考察主題儼然通過一場生動而意義深遠的社會和政治實踐展現在了我們面前。6月的英國之行,真使我體悟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