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嬌
摘要:精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點,但當前精讀教學中存在著種種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改變精讀教學理念,注重策略和方法,提升精讀效率,培養(yǎng)精讀興趣,加強精讀能力,使精讀教學逐步走向高效和正規(guī)。
關鍵詞:原因分析;對策探討;精讀教學
精讀是語文學習主要構成因素之一,是人們在學習、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高中語文精讀教學現(xiàn)狀為基礎,分析產(chǎn)生問題的原因,并探討相應對策,希望能為改變目前普遍存在的高中語文精讀教學效率低的局面提供一點幫助,并為研究本課題的同行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高中語文教學現(xiàn)狀及原因分析
在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輕視甚至忽視學生精讀訓練的弊端。精讀教學存在多種問題,導致精讀教學效率不高。究其原因如下。
1、應試教學。受應試思維的影響,教師在精讀教學過程中實施針對性教學、面面俱到的行為導致的結果是蜻蜓點水、勞而少功。尤其分析具體文章的時候,完全按照考試題型的框架進行講解,并由此編制出大量的模擬試題,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這種模式化的題海戰(zhàn)術遮蔽了學生寬廣的視野,甚至使一些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這種怎么考就怎么教,考什么就教什么,考多難就教多難的做法,直接抑制了學生的精讀積極性,學生花費的時間很多,但精讀能力卻難以提高。
2、學生精讀興趣得不到提高。目前中學語文精讀教學中對文章的解讀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教師照搬教學參考書上的答案。授課時,不是積極地引導學生認真精讀文章,而是把大堆語言材料灌輸給學生,使學生褒貶是非必須與老師一致,學生回答問題必須符合老師的答案,否則就是錯誤的。這種做法造成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被遏制,從而使學生對精讀產(chǎn)生一種消極心態(tài):“我讀與不讀都行,反正有老師講讀?!币环N是教師自己的概括。在考試中,教師的答案似乎是唯一的標準選擇,這種標準選擇嚴重束縛了學生主體思考的巨大潛能和自由空間,不利于精讀能力的發(fā)展。
3、教學方法不合理。精讀教學中方法不合理表現(xiàn)為: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師生對話多,學生個體與文本對話少。這種做法不能給每個學生比較充足的時間,靜下心來“潛心會文本”;不能抓住課文重點語句和可學可用的寫法,引導學生感悟、理解和內(nèi)化積累。著名作家吳伯簫曾經(jīng)這樣評價精讀教學:“把課文都講‘腫了。”正是不恰當?shù)慕虒W方法忽視了文章是一個有機整體,一個詞,一個句子,一個段落,一個層次,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以致現(xiàn)在的中學語文精讀教學常常把一篇完整的文章肢解得零散破碎。這種精讀教學不能激起每個學生的興趣,同時人文熏陶大打折扣。
二、增強高中語文教學效果對策探討
針對以上高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jīng)歷,在分析了目前高中學生和課程的特點后,提出了解決目前高中語文教學效果低下的對策。
1、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珍視學生的個人見解。
第一,整體感知文本。在學生尚未熟悉教材甚至根本沒有接觸教材的基礎上提出教學要求,展開教學活動,生吞活剝,其結果往往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因此,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和自主探究是探究性精讀教學的基礎。
第二,注重交流。學生精讀作品時要與文本對話,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知識及生活經(jīng)驗,積極參與對作品意義的解釋和建構。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學生要以自我的生活經(jīng)驗為支撐,激活自己的想象力、直觀力和感悟力,促進和深化對作品的理解,觸摸文本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象,品味文本表現(xiàn)的意境,探究文本隱含的深層意蘊。以其獨特的感性經(jīng)驗參與對文本的把握和建構,對作品的“空白”結構加以想象性充實、補充和建構。當然,學生由于擁有的生活經(jīng)驗不同,對作品的理解也不同,但這種理解是學生個人獨特的理解,是最為珍貴的。教師應珍視學生的這種理解。
第三,運用“往回看”的策略。精讀是一個充滿創(chuàng)造的、動態(tài)的、開放的建構過程,對一部作品的完整把握常常需要反復進行。運用“往回看”的策略,仔細精讀包含答案的部分內(nèi)容,或綜合各個部分的內(nèi)容形成答案。許多學生精讀文本時產(chǎn)生障礙,就是由于對文本缺乏足夠的理解,而且探究也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所以,精讀時就要運用“往回看”的策略,重新對文本加以精讀、分析,并對相關信息再次加工,從而促進理解。
讓學生自能發(fā)問、自能探究。立足于文章關鍵詞語處質(zhì)疑。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特別注重遣詞造句。因此,學生在讀解課文的過程中,要對文章的一些關鍵詞語認真思考,反復品味。所謂“找準支點撥千斤,含精咀華重敲打”,如《西湖的綠》中,作者描寫:“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溪十八澗綠得閑?!逼渲小坝摹?、“野”、“閑”三個字,簡潔之極,可謂字字得其神。立足于此,可產(chǎn)生一串疑問:課文哪處是詳寫?詳寫了哪些景?這些景有什么特點?能否模仿著用一個詞語概括?能從原文找出概括的根據(jù)來嗎?為什么作者能以如此筆墨寫出西湖的山水?給我們以什么啟發(fā)?從中間入手,三面開花,立足本文、聯(lián)系古詩,欣賞美景,又悟?qū)懛?,全因“幽”、“野”、“閑”三字發(fā)軔。還有如扣住“綠”、“驚詫”、“不禁”引導對《綠》的讀解;從“我真傻”中考察祥林嫂的心路歷程;通過“包好、包好”窺察康大叔的職業(yè)行徑;通過“千萬別出什么亂子”概括別里科夫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