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思 賀永華
治水工作中還存在城鎮污水治理“三率”偏低、淤泥后續處置難、“三河”治理出現反彈……浙江省人大通過專項監督,查找治水短板,同時以“決不把污泥濁水帶入全面小康”的決心,就進一步深入推進“五水共治”建言獻策。
圍繞省委把“五水共治”全面推向“十三五”的決策部署,今年4月至7月,省人大常委會采取統一部署、上下配合的方式,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五水共治”工作專項監督。4月中旬,省人大常委會組織8個督查組,赴全省全部11個設區市,開展監督。督查組采取聽取匯報、現場檢查、座談交流等形式,以“治污水”為重點,全面了解“五水共治”情況,查找“治水”短板。
“治”“建”“管”結合,治水出實效
“五水共治”是浙江牢牢遵循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抓手,也是一個響亮的“浙江品牌”。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以“治污水”為重點,鐵腕攻堅,全域治水,水環境質量持續優化,倒逼轉型升級成效初顯,長效機制逐步完善,為全面完成“十三五”的“五水共治”戰略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數據顯示,2015年,全省地表水221個省控斷面中優于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72.9%,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6.8%,滿足功能要求斷面為75.1%,同比分別改善9.1、3.6、7.7個百分點。“黑、臭、臟”等感官污染基本清除,城鄉環境改觀明顯。浙江積極貫徹“五水共治”新目標要求,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治水”重在“治”。近年來,浙江各地在“治”上下了大功夫,從單純的“治水”不斷深入,轉向各個關鍵環節的重點突破,針對各地的具體實際,找準“治”的重點。
“截至2015年底,全省建設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約9.5萬個,敷設村內主管約2.6萬公里,農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村覆蓋率約79%,農戶受益率約65.5%。”省人大撰寫的督查報告指出,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是當下大多地方治水的關鍵環節,各地大力開展治理,取得了成效。
通過專項監督,督查組也發現,隨著“五水共治”的深入推進,浙江各地的治水舉措也更加成熟,不斷從各個方面突破推進,注重“治”的同時,也加強了“建”的工作。
以治水基礎設施建設為例,“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295個,污泥集中處理設施78個。”目前已經實現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繼2007年在全國率先實現縣(市)污水處理廠全覆蓋之后,再次率先實現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和縣(市)污泥集中處理設施全覆蓋。截污清污工作也在不斷強化。累計完成直徑300毫米及以上的污水管網敷設近3.5萬公里,2016年計劃新增2000公里。
機制體制的建立也給“治水”堅強的后盾支撐。
杭州市在治水理念、思路、方法方面形成體系,建立了用儀器發現問題、互查發現問題、協同媒體發現問題、發動公眾發現問題、保潔員兼職信息員實時發現問題等五項機制,效果十分明顯。
嘉興市實現村村有“治水第一書記”“治水村規民約”“水質公示牌”和“河道保潔隊”等“五個村村有”,推行涵蓋城鎮、公路、河道、村莊四大區域的“四位一體”城鄉保潔機制,形成了治水依靠人民的全民治水、愛水、護水的新模式。
蘭溪與建德建立了跨市聯合治水機制,治水模式由單條河流分段治理向流域網格化治理轉變,形成共治、共管、共護、共享的治水格局。
…………
另外,“河長制”等浙江治水的老牌“金名片”也在不斷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促使浙江治水長效機制的不斷完善。全省現有省級河長6名、市級河長199名、縣級河長2688名、鄉鎮級河長16417名,分工負責、分級管理,落實治水責任。
除了常規治水體制的建立,監管體制也從未缺位。2015年,全省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2513件,處罰款4.63億元,約占全國總額的三分之一。此外,全省還開展環保百日執法專項行動,全面建立環保公安環境執法聯動協作機制,加強行刑銜接。每年開展全省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大排查和現場督查,實行考核排名制度,積極配合省人大督查審計發現的污水處理廠閑置問題。
治水越深入難度越大
治水雖然已經進入“深水區”,但從監督結果來看,要打贏這場攻堅戰,還有不少短板要補。
“截污納管有盲區,雨污分流不徹底,每天仍有一些暗管污水、雨天有污水進入河道;污水處理能力不足,污水處理廠總體規劃布局不盡合理……”基層的工作人員直言在治水過程中,發現城鎮小區特別是一些老舊小區的截污納管依然存在問題,這也是督查組在監督中發現的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一些鄉鎮重廠輕網,二、三級管網建設滯后。”督查組發現,一些地方管網的鋪設不全面,沒有建好系統流水線的管網,造成部分處理能力閑置,運行負荷率提升緩慢。
同時,督查組還發現,有些污水處理廠工藝簡單,執行標準低,提標改造任務較重,工業與生活污水混雜、企業超標偷排等造成納管濃度超標,出水達標率不高。
而一些老舊小區、城中村、城鄉接合部更是成了污水處理的重災區,這些地方雨污不分、管網破損情況比較普遍,“就連處理率相對較高的杭州市區每天也仍有10萬噸污水直排”,相關負責人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污水實際處理率還是較低的現狀。城鎮污水治理“三率”較低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另外,“五水共治”開展以來,各地都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清淤大作戰”,但與此同時卻帶來了淤泥的處置問題。淤泥中含有大量污染物質,工業發達地區的淤泥中甚至存在重金屬污染,而目前很多地方都反映對淤泥“束手無策”,處置方式主要以臨時堆放、場地回填、培堤筑路等為主,處理不好,就會導致“清了河水,污了土地”的尷尬局面。
“清淤工作中淤泥處置問題較多,尤其是無害化處置、資源化利用的技術較為欠缺。”不少地市的基層工作人員反映,在滿足生態需求的基礎上,需清理的淤(污)泥尚未科學分類,淤(污)泥成分檢測尚未展開,存在污染轉移和發生二次污染的環境風險。
省人大督查組也指出,淤泥如何處置是治水過程中的一道“關卡”,目前,規模化清淤(污)技術裝備短缺,清淤(污)處置能力不足,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置的適用技術還不成熟,處置市場尚未發展壯大。如何提高淤泥處置的科學“含金量”,“變廢為寶”的資源化綜合利用途徑還在摸索中。
“三河”治理出現反彈,長效機制不夠完善
2016年4月14日,浙江衛視《今日聚焦》欄目對岱山縣岱東何家岙豬場涉嫌違法污水直排進行了曝光。岱山縣岱東鎮何家岙豬場,常年大小肉豬存欄約2500頭,2015年被列入岱山縣污染物減排項目。2015年10月,該豬場私自將飼料倉庫改建成豬舍(存欄400余頭),未配套建設污染治理設施,每天有4噸左右超標廢水直排海灣,導致近岸海水黑臭。
“廣大農村面源污染量大面廣,特別是受近期豬肉價格回升影響。”這也是禁限養區關閉或整治提升的畜禽養殖場出現復養和污染反彈的現象的主要原因。而督查組也指出,“三河”整治出現污染反彈是目前比較嚴重的一個問題。部分地方在重污染行業整治、地方特色行業污染整治等方面決心還不夠大,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不明顯。特別是在我省五大平原河網地區,水質普遍較差且自凈能力不強,極易發生黑臭河治理后“反彈”的情況。
這也說明了治水長效機制還不夠健全。治水除了要“治”,也要注重后續的維護和鞏固,不然都只是做無用功。
省人大督查組發現,不少地方建制鎮污水處理收費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影響設施運行維護,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管理能力低下,專業化運營水平不高,第三方運營還沒有全面推行。“特別是有些農村地形復雜或日益‘空心化,污水處理設施選址和設計能力不盡合理。”
“海寧—余杭交接渡船橋斷面和洋橋河劣Ⅴ類水質改善困難。”督查組人員表示,部分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治水還不同步,影響了工作成效。不少地方也表示,與上游相關單位的協調確實存在困難。同時,基層河長履職的具體方式、工作程序及督查考核制度還不夠健全,“河長制”有待進一步落實。
此外,很多地方反映,污水收集管網敷設、污水處理設施運營維護、淤(污)泥處置等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地方財政壓力很大。農村污水處理站點運行、管理、維護也需要資金保障。
督查組在衢州檢查時發現,柯城區石梁鎮坎底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其總投資185萬元,設計使用年限20年,采用韓國引進的SNR多級人工濕地技術,雖然年運行維護費用只有4000元,但為了確保人工濕地發揮應有作用,每隔三年左右時間,就需清理濕地中的填料。這將花費一定的財力與物力。目前這類模式已在衢州各地廣泛運用。如果沒有更好的污水處理工程的維護保養、技術保障等政策措施,這些設施將成為治水的壓力。
多措并舉,持續治水
“五水共治”戰略部署實施以來,治出了江河新面貌,也治出了轉型升級新天地,現在,浙江已經牢牢抓住了“兩山”理論,超越了唯GDP的發展階段,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也是“五水共治”的關鍵攻堅期。督查組指出,“要堅持問題導向,徹底解決截治清關鍵環節的突出問題;堅持改革創新,全面建立常態長效的治水公共管理制度;要堅持拉高標桿,進一步增強‘五水共治的使命感和緊迫感。”
“截、治、清”是“五水共治”的主要工作,也是關鍵環節,督查組建議,要從徹底打通截污納管最后“一米”,系統推進“三河”整治提升,加快形成清淤工作體系等方面繼續發力。
“要科學規劃布局城鎮污水管網,加快推進片區管網改造。加強管網滲漏修復和日常養護,建立污水管網管理信息系統,擴大‘零直排區建設。”督查報告指出。
針對清淤問題,督查組也明確提出,要重視科技的運用,要在測算總量、成分檢測、淤泥處置和資源化利用等方面下苦功。總結推廣樂清、柯橋、永康等地摸索出的成熟工藝。借鑒好的經驗,加快淤(污)泥處置和資源化利用技術攻關,積極培育壯大淤泥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全面建立清淤(污)工作監督管理體系。
治水是一場持久戰,在做好“截、治、清”工作的同時,也要鞏固和維護治水的成果,這就要求不斷改革創新,全面建立常態長效的治水公共管理制度,重視當前的“治”,也重視長遠的“管”。
在當前市場化的背景下,治水同樣要適應現代化治理模式,因此,督查組建議積極探索市場化的水環境現代治理模式,全面推行城鄉污水處理設施的第三方運維管理、建制鎮污水處理廠收費制度等,探索建立縣級責任主體、鄉鎮管理主體、村級落實主體、第三方專業機構服務主體、村居民義務主體的“五位一體”管理體系,真正落實治水成果。
治水涉及到多個部門,每個人具體的職責要落實到位,河長該干什么,水利部門該干什么,要職權清晰。
“有效落實以‘河長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以環境大數據為基礎,精準定位各責任主體,落實到人。”督查報告指出,要健全河長履職的職責界限、工作程序,全面推行河長信息化管理,健全問題發現和解決機制。嚴格考核獎懲,加強考核結果的運用,營造“能者上、庸者下”的治水氛圍。
切實加強依法督查和執法的力度。督查組要求,嚴格環境執法,將環境違法案件處理與產業轉型升級有機結合,督促當地政府依法關停污染嚴重、工藝落后的低小散企業。各地人大要充分行使地方立法權,加大“五水共治”領域的立法,健全鼓勵治水和嚴厲打擊涉水違法行為的法律法規,保障治水舉措于法有據。
“五水共治”既不能畏葸不前,也不能小進即安,更不能麻痹松懈,半途而廢。要保持政治定力,充分認識治水的艱巨性、復雜性和反復性,持續發力,深度發力,一張藍圖繪到底,堅定不移續寫浙江科學治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