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推進法治德治自治建設、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高峰論壇在浙江省桐鄉市舉辦。20余名來自國內外公共管理領域頂級專家集思匯智,探討基層治理模式。
俞可平(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在基層社會治理之路中,德治和法治是兩條軌道,但這兩條軌道都通往自治這一目標,自治極其重要。社會自治可最大程度地激發、調動人民群眾的參與積極性,也可塑造公民的政治認同和社會團結,減輕政府社會管理負擔及行政成本,是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趨勢。
楊開峰(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法治是保障,德治是基礎,自治是目標。中國的傳統是以德治為主,然后逐漸地走向法治,目標則是要實現更多的自治。建議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傳統文化的優勢。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方,可用以作為現代治理的元素。例如,桐鄉正是一個文化傳統深厚之地,接下來如何進一步發掘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與基層社會治理相融合,是一條值得期待的路徑。
郁建興(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以前我們不太重視社會經濟發展的代價及其后果,政府包攬一切,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把法治、道德融合起來,將社會的自我管理、自我治理這種規制整合,并且讓它運行。除了大事小事有人干、有人管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倡導現代社會治理結構,這樣構成了新時代社會治理的總體框架。“三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是最具有普遍性意義的一種探索。
敬乂嘉(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我認為,德治是基本的起點,自治是讓人們的意志有效地推動法治,落實法律,監督法律的執行,也通過人們的意志界定什么是好的道德。在“三治”建設中,桐鄉引入道德評判團、不文明行為曝光臺等評判方式,將民族與傳統內容加入進來,發揮德治的力量,是基層治理中的一個好的出發點。
藍志勇(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看“三治”,“三治”不是固定的模型,它是實際過程中能夠幫助轉型期中國進行社會治理、穩定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方法。我覺得,借助“三治”的方法推動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社會治理創新工作,培養現代公民,建立現代法治意識,樹立現代文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從這個角度來看桐鄉“三治”的實踐,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