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福寶
生命至高無上,安全責任為天。近些年,一些令人痛心的生產安全事故發生,或是由于安全生產責任不落實、安全防范和監督不到位,或是因為違法生產經營建設行為屢禁不止。安全生產工作亟須加強,為此,省人大常委會及時修訂了《浙江省安全生產條例》。
2014 年8 月31 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安全生產法的決定。修改后的安全生產法筑牢法治根基,補齊制度短板,向外界傳遞出一個強有力的信號,即安全生產立法堅守“生命至上”。
為更好貫徹新修訂的安全生產法,促進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做好G20峰會安全保障工作,2016年7月底,浙江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修訂通過了《浙江省安全生產條例》。
強化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
2016年7月2日22時53分,山西沁和能源集團中村煤業有限公司井下2405回風順槽掘進工作面掘進過程中發生透水,造成4名礦工遇難。近幾年來,類似的煤礦透水事故頻頻發生,對于煤礦礦工來說,透水事故已成了他們的“心頭大患”。
事故頻發,公眾普遍認為是違法成本低,企業不上心,監管不給力。因此,綜觀此次修訂,重要的亮點之一是將“責任”二字“大書特書”,加大用人單位、監管部門在保證安全生產方面的責任,賦予職工更多“話語權”,讓職工的生命、健康更有保障。
對于許多行業來說,如何最大限度地排除隱患,確保生產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需要生產經營單位有能夠確保安全生產的機制、機構和人員。
這一問題,也是社會各界所關注的焦點。在本次條例修訂的調研過程中,有的意見建議對安全生產管理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數量的要求予以明確,增強法規的可操作性。而有的意見則認為,生產經營單位如何設置安全管理機構和配備安全管理人員是其內部事務,安全生產法已有原則規定,沒有必要在地方性法規上予以細化。
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就此問題廣泛聽取意見,并選擇不同行業、領域的70余家企業作了問卷調查。根據反饋情況看,大多數意見認為,通過法規對安全生產管理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數量的要求進一步明確、具體后,對企業一線安全生產工作必將起到更好地推動作用,而且,目前來看,法規規定的人數或者比例要求是能夠做到的。
出于不同行業的特點考慮,條例區分礦山、金屬冶煉等高危行業生產經營單位和一般生產經營單位,結合從業人員數量,分別規定了安全生產管理機構設置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配備數量的要求。
例如,對于礦山、金屬冶煉、建筑施工、船舶修造或者拆解、道路運輸單位,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單位,以及使用危險化學品數量構成重大危險源的生產單位,條例根據從業人員人數,分為不足五十人、五十人以上不足一百人、一百人以上不足三百人以及三百人以上四檔,相對應地規定了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具體要求。
另外,對于其他生產經營單位,條例規定:從業人員三百人以上的,應當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并配備兩名以上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從業人員一百人以上不足三百人的,應當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從業人員不足一百人的,應當配備專職或者兼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
加強項目安全設施竣工驗收的監督核查
安全是貫穿生產始終的首要因素,要確保安全,首先要確保設施的安全,這是進行生產的基礎,驗收是必經環節。
安全生產法根據國務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將礦山、金屬冶煉建設項目和用于生產、儲存、裝卸危險物品的建設項目安全設施的驗收主體由主管部門改為建設單位。這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引發了一些擔憂。
調研中就有意見指出,審批取消后,實踐中如何督促生產經營單位更好地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確保安全設施的質量,需要有相關的配套措施。據此,建議按照“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明確行業主管部門和安監部門對驗收結果監督核查的具體方式和要求。也有的意見建議依照安全生產法的規定,明確安監部門對驗收結果監督核查的職責。建設單位作為驗收主體,屬于查驗自身,難免會有疏漏,政府相關部門加強監督核查能夠杜絕驗收上的漏洞。
對此,條例規定:礦山、金屬冶煉建設項目和用于生產、儲存、裝卸危險物品的建設項目,其安全設施應當按照批準的安全設施設計施工,并由建設單位負責驗收。安全設施未經驗收或者經驗收不合格的,建設項目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加強對建設單位驗收活動和驗收結果的監督核查。上述建設項目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相關生產經營單位依法需要取得安全生產經營許可的,由實施安全生產經營許可的部門在實施相關安全生產經營許可時,查驗經驗收的安全設施是否符合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標準和規程的要求。
多管齊下,重點加強危險物品管理
2015年8月12日23時30分左右,位于天津市濱海新區天津港的瑞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危險品倉庫發生火災爆炸事故,造成165人遇難、8人失蹤、798人受傷。這是一起由危險物品爆炸引發的特別重大生產安全責任事故。危險物品,是指易燃易爆物品、危險化學品、放射性物品等能夠危及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的物品,也是安全生產防線中需要加固的一環。
在天津港“8·12”特大火災爆炸事故后期調查中發現,作為造成事故發生的主體責任單位瑞海公司嚴重違反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和濱海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無視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非法建設危險貨物堆場,致使大量安全隱患長期存在。同時,瑞海公司與周邊居民住宅小區、天津港公安局消防支隊辦公樓等重要公共建筑物以及高速公路和輕軌等交通設施的距離均不滿足標準規定的安全距離要求,導致事故傷亡和財產損失擴大。
有鑒于此,條例在明確危險物品的生產、儲存場所與人員密集場所之間的距離應當符合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的基礎上,還要求制定、修改控制性詳細規劃和鄉、村莊規劃,應當對安全距離予以明確;未作明確的,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在核發相關規劃許可時,應當征求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的意見。
同時,在調研過程中還發現,雖然危險化學品經營單位取得的經營許可證分為帶儲存設施許可和不帶儲存設施許可兩類,但在實踐中,取得不帶儲存設施許可的經營單位將危險化學品儲存在不符合安全條件場所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較多事故隱患。為此,條例規定:取得不帶儲存設施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的單位,不得將危險化學品儲存在供貨單位和用戶單位符合安全條件的專用倉庫、專用場地或者專用儲存室之外的場所,并設置了相應的法律責任。
另外,依法扣押的危險物品數量多、儲存難、風險大的問題在實際生產中比較突出,條例對此作了規定。市、縣政府應當設置或者依托有條件的生產經營單位、社會組織,確定儲存、處置被依法扣押危險物品的專用倉庫、專用場地或者專用儲存室;依托生產經營單位、社會組織確定的,政府給予相應補助。
建立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信息系統
天津港“8·12”特大火災爆炸事故發生后,消防力量反應及時,但依然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消防力量對事故企業儲存的危險貨物底數不清、情況不明,致使先期處置的一些措施針對性、有效性不強。事故發生后,到場的指揮員立即向企業現場人員了解有關著火物質情況,但相關人員未能提供準確信息。
由此可見,缺乏統一的危險化學品信息管理平臺,部門之間沒有做到互聯互通、信息不能共享,不能實時掌握危險化學品的趨向和情況,就難以實現對危險化學品全時段、全流程、全覆蓋的安全監管。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手段,對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運輸、儲存、使用、處置等進行全過程、全鏈條的信息化管理,實現危險化學品來源可循、去向可溯、狀態可控,為事故預防和應急救援提供技術、信息支持,十分重要。
為此,條例規定:省安監部門應當會同公安、交通運輸、港口等部門建立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信息系統,對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運輸、儲存、使用、處置等進行全過程信息化管理。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及時將危險化學品信息錄入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信息系統,并保證信息的真實、準確、完整。錄入的危險化學品信息應當對各有關部門、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公開,實現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