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瑜
維權意識的增強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是維權的方式要理性,維權的手段要合法。否則,就可能弄巧成拙、得不償失。
2014年5月,兩家建筑公司共同在廣東省平遠縣大柘鎮某地塊動工建設。動工初期,住在附近的姚某就發現自家房屋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裂縫,他認定這是該施工項目造成的,便找到施工建設的兩家公司投訴并要求賠償損失。兩公司并未推卸責任,表示愿意協商解決賠償事宜。然而,經政府相關部門召開3次協調會進行調解,雙方對賠償方式與標準仍未達成一致意見。
為了“維權”,姚某糾集多人到該施工項目工地,用貨車堵路、堆放石塊、拉橫幅等方式阻撓工地正常施工。其間,兩建筑公司兩次報警未果,最終由所在鎮的綜治信訪中心工作人員做工作勸離了鬧事的群眾。由于姚某的阻礙行為,該項目只能暫停正常施工,造成了兩家公司誤工費、設備租賃費、材料損耗等多項損失,兩公司遂將姚某訴至平遠法院,要求其排除妨害并賠償各項損失200余萬元。
平遠法院審理后認為,姚某糾集多人在兩原告公司施工地通過擺太陽傘、堆放石塊等方式阻礙施工,妨害時間共8天,該行為已構成侵權。兩公司于動工初期雖已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國有土地使用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等相關證照,但卻是在施工手續、證照并未齊備的情形下動工興建,存在一定過錯。結合雙方在本案中的過錯程度,姚某應對其侵權行為承擔80%的責任,兩公司自行承擔20%責任。最終認定兩公司因姚某的妨害行為造成的各項損失共計40萬余元,判令姚某賠償兩公司損失32萬余元。
維權意識的增強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是維權的方式要理性,維權的手段要合法。換言之,任何人都應當在法治的軌道上開展維權活動,否則,如果采取擾亂社會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他人權利的方法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就可能弄巧成拙、得不償失,甚至像本案中那樣,受害者反倒成為了被告。
無論刑法、信訪條例還是治安管理處罰法,對于違法采取過激手段維護權利的行為都有相應的處罰條款,其中最為嚴重的處罰是依據刑法對行為人定罪判刑。
對于擾亂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秩序,致使工作、生產、營業、醫療、教學、科研不能正常進行,尚未造成嚴重損失的;擾亂車站、港口、碼頭、機場、商場、公園、展覽館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的;擾亂公共汽車、電車、火車、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等行為,則會依據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處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本案中,姚某在沒有相關證據證實其房屋損害是兩公司施工行為導致的情況下,擅自糾集多人阻撓妨礙兩公司施工,且不聽相關部門勸阻調停,故應對侵害行為負主要過錯責任。法院在判決書中同時指出,關于姚某認為房屋受損是該施工項目所導致的問題,因與本案并非相同法律關系,姚某可另行起訴進行維權。
在要求維權者采取理性、合法手段的同時,我們同樣希望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切實增強尊重公民、職工合法權益的觀念,力爭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糾紛的發生。當矛盾、糾紛發生時,有關組織和機關、單位應當負起責任,積極解決問題,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盡力避免激化矛盾釀成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