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琴 胡希雯
[摘 要] 通過對相關文獻和觀點的梳理發(fā)現(xiàn),不同立法模式下,政府績效審計模式有很多互相借鑒之處,這對我國審計模式的前進方向具有很強的借鑒指導意義。整體而言,在現(xiàn)有的研究中,學者們對政府績效審計的評價主要采取定性、定量或兩者相結合的方法,而對于評價指標方面,可能是因為各國的實際情況不同,還難以找到一套標準足以覆蓋績效審計的所有方面。相比國外而言,我國的研究主要存在研究方法比較局限、研究內容缺乏系統(tǒng)性不足。
[關鍵詞] 政府績效審計;文獻綜述;研究
[中圖分類號] F239.4[文獻標識碼] B
一、關于政府績效審計內容研究
政府績效審計的內容覆蓋面廣,其深入程度直接關系著審計評價的準確性及精確性,國內外關于績效審計研究的內容很多,且各不相同,但主要集中在資金的使用價值,產出的質量和數(shù)量、是否兼顧效率和公平,以及顧客滿意度等方面。Boyne(2003)研究發(fā)現(xiàn),關于公共服務績效的評價在過去主要放在產出的數(shù)量、質量和服務的水平上,應將重心轉移到社會公平、社會滿意度的研究上。陳亮(2007)通過分析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績效審計的內容,發(fā)現(xiàn)國外政府績效審計的內容主要具有四大特點,對我國審計的規(guī)范發(fā)展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王會金(2007)等認為,績效審計應該講究資源投入的經濟性、管理的效率性和工作的效果性。長期以來,行政高效是政府這類公共組織的根本價值追求,但隨著社會民主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政府管理的本質不是管制而是服務”,政府績效審計不可避免地要突出社會公眾導向、民生導向(孫偉龍,2015)、社會效益導向等維度。
二、關于政府績效審計發(fā)展的影響因素研究
績效審計的運行環(huán)境和影響因素在某些層面上直接決定了政府績效審計水平的高低,Moynihan(2005)指出,政府機構所面臨的外部制度壓力會驅使組織進行績效評價。國內外學者分別從技術、組織、制度、審計后續(xù)跟蹤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有的關注單一影響因素,有的則關注綜合影響因素。在探索到底哪些因素影響著政府績效與績效評價的效果方面,Gendron、Cooper與Townley(2007)通過加拿大阿爾伯特省的案例發(fā)現(xiàn),審計專業(yè)技能的強弱對政府績效審計的接受度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歐陽華生(2009)以制度變遷理論為依據(jù),分析了影響績效審計制度變遷的技術水平、政府收入規(guī)模和社會人文發(fā)展指數(shù)等七種需求影響因素。趙彩霞(2010)用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法律環(huán)境、區(qū)域因素和財政支出規(guī)模四個制度變量檢驗對績效審計發(fā)展的影響程度,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制度環(huán)境是造成我國績效審計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李素利(2013)通過構建政府績效審計發(fā)展的影響因素模型,論證了綜合因素對政府績效審計發(fā)展的影響,結果表明五個因素均對政府績效審計的發(fā)展有顯著的積極影響。此外,還有的學者從心理學視角對政府機構評價系統(tǒng)展開了研究。
三、關于政府績效審計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
國內外學者在政府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有的基于平衡計分卡、有的基于標桿管理法,還有的基于政府職能細分,付同青(2008)把平衡計分卡與政府審計績效評價相結合,針對“3E”原則,建立了一套政府審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但系統(tǒng)性稍有欠缺。吳勛(2011)認為,構建評價指標應該突出預算績效,例如先將績效目標分解為預算配置、預算執(zhí)行和預算決算;再來設置評價對象,并給出量化的比率指標,并說明測算方法。劉運國(2013)以某工商分局為例,從平衡計分卡的四個維度建立了該工商分局的指標體系,并對內部業(yè)務流程進行了改造,對組織結構進行了一些調整。郭大榮(2013)詳細解讀了臺灣當局制定的13項績效指標,他主要強調平衡計分卡中的組織目標和策略,兼顧業(yè)務流程和學習成長的各個方面。
四、關于政府績效審計在公共管理領域服務評價的研究
公共管理涵蓋公共交通、水力、電力、教育與就業(yè)服務等各個方面。有學者利用CSI調查了承擔城市公交服務的公共企業(yè),發(fā)現(xiàn)客戶優(yōu)先與公司績效關系處理的并不到位。通過收集56個公交服務機構的數(shù)據(jù),Takyi開發(fā)了一個多維度績效評價體系,以此來提升服務效率。通過搜尋2000-2002年希臘地方公共衛(wèi)生服務相關數(shù)據(jù),Halkos,Tzeremes(2011)發(fā)現(xiàn)服務效率與單位資本GDP成反比。Lao,Liu(2009)使用DEA與GIS技術,開發(fā)出了一種更為優(yōu)化的公交服務效率評價方法,并證明了其有效性。Heinrich,F(xiàn)ournier(2004)檢驗了藥物濫用機構形式、性質與績效的關系,發(fā)現(xiàn)組織形式與績效沒有顯著的相關性。Jane,Dollery(2006)評估了悉尼水務服務系統(tǒng)1995-2002年的改革績效,發(fā)現(xiàn)如果從企業(yè)資產增值的角度來考量,水務服務改革的總體績效良好。在民生績效審計方面的研究很多,如徐宣興(2013)通過平衡計分卡視角構建了公路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對公路項目的績效進行了全面的考核。陳冠蕾(2013)將“3E”性評價指標應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立了一套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評價指標體系。
五、文獻述評
通過對相關文獻和觀點的梳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不同立法模式下,政府績效審計模式有很多互相借鑒之處,這對我國審計模式的前進方向具有很強的借鑒指導意義。整體而言,在現(xiàn)有的研究中,學者們對政府績效審計的評價主要采取定性、定量或兩者相結合的方法,而對于評價指標方面,可能是因為各國的實際情況不同,還難以找到一套標準足以覆蓋績效審計的所有方面。相比國外而言,我國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一)研究方法比較局限
國外研究方法比較多的采用比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或者兩者的結合,而我國主要采用的主要是規(guī)范研究法,較少地使用實證研究方法。
(二)研究內容缺乏系統(tǒng)性
對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可以發(fā)現(xiàn),政府績效審計的研究還缺乏系統(tǒng)性,如績效審計的評價主體的選擇、指標如何選取、選取的原則等等,一套標準化體系還有待建立。
隨著社會民主化的發(fā)展,政府績效審計亟需一套以公民為中心,以公民的滿意度為導向的“終極評價標準”,但從現(xiàn)實的角度來講,任何制度體系的建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應該辯證地借鑒國外的發(fā)展思路,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政府績效審計發(fā)展之路。
[參 考 文 獻]
[1]陳亮,李建新,王云峰,等.析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政府績效審計的內容和評價標準[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7,22(4):11-16
[2]陳冠蕾.構建我國保障性住房審計評價指標體系[J].中國審計,2013(18):50-51
[3]付同青.基于平衡計分卡的政府審計績效評估指標構建[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8(5):18-23
[4]郭大榮.審計機關績效管理的探討與實踐[J].審計研究,2013(4):33-40
[5]李素利.政府績效審計發(fā)展的影響因素研究[J].審計研究,2013(2)
[6]劉運國.基于BSC的政府部門績效評價應用研究——以P工商分局為例[J].財會通訊,2013(1):11-15
[7]林斌,劉瑾.市場化進程、財政狀況與審計績效[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4(3)
[8]劉國偉.淺析績效審計[J].理論探討,2014(3)
[9]歐陽華生,余宇新.政府績效審計制度變遷需求影響因素效應實證分析[J].財經論叢,2009(4):82-89
[10]孫偉龍.民生審計內涵與特征分析[J].財會通訊,2015(16)
[11]吳勛.績效審計實施瓶頸、技術支撐與治理機制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1,26(2):31-38
[12]石桂峰,劉曉蓮,畢建榮,地方政府績效審計:基于遼寧省的問卷調查研究[J].審計研究,2009(1):32-36
[13]溫美琴.政府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J].統(tǒng)計與決策,2007(19):67-69
[14]徐宣興.基于BSC的公路項目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財會通訊,2013(34)
[15]趙彩霞,張立民,曹麗梅.制度環(huán)境對政府績效審計發(fā)展的影響研究[J].審計研究,2010(4):22-28
[16]周亞榮.政府部門績效審計評價:基于預算的視角[J].經濟管理,2007(22):69-73
[17]張宏亮,肖振東.基于AHP的公共環(huán)境投資項目效益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審計研究,2007
[18]王翠春.西方國家績效審計評價標準問題研究[J].中國審計,2010(3):54-55
[19]張杰為.績效審計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J].中國審計,2015(9)
[20]Ammons,D.N,C.Coe,M.Lombardo.Performance comparison projectsin local government:participants' perspectiv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1,61(1):100-110
[21]AdcroftA,Willis,R. The unintended outcome of public sector performance measur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2005,18(5):386-400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