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軍

[摘 要] 近年來,我國金融控股公司快速發展。由于金融體制的原因,我國尚未就金融控股公司監管進行立法,金融控股公司的基本概念沒有權威定義,學界和企業界對此一直存在模糊認識。筆者通過對國際組織、主要國家關于金融控股公司定義的溯源,結合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金融控股公司相關概念進行了辨析,進而給出我國金融控股公司基本概念的界定,期望對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監管等研究有所補益。
[關鍵詞] 金融控股公司;概念;辨析
[中圖分類號] F82[文獻標識碼] B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金融控股公司(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FHC)在我國快速發展,但是,由于金融體制原因,我國尚未就金融控股公司的運營與監管進行立法,金融控股公司的基本概念沒有權威定義,學界和企業界對此一直存在模糊認識,甚至錯誤理解。
有學者認為“金融控股公司必須控制銀行、證券或保險兩個或兩個以上金融子公司”;也有學者認為“金融控股公司是以控股公司形式存在,其主要資產顯著分布在銀行、證券、保險兩個以上金融領域的企業集團”;還有學者認為,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應當關注其“對金融機構控制性持股的本質特征,而非必須跨兩個或兩個以上金融領域”;也有學者提出“金融控股公司的母公司必須是金融機構并且對其他金融機構有控制性持股才是金融控股公司”,相應的,母公司本身不是金融機構,即便對其它金融機構有控制性持股,也不能稱為金融控股公司,只能叫做“控股金融公司”。
針對這些模糊認識,本文從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溯源入手,分析主要國際組織、西方發達國家和我國臺灣地區關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界定,比較相關概念,進而給出筆者關于金融控股公司基本概念,以期立一家之言,收正本清源之效。
二、金融控股公司概念溯源
(一)聯合論壇對“多元化金融集團”的界定
1999年2月,由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發起,聯合國際證券監管委員會和國際保險監管協會設立的“多元化金融集團聯合論壇”(Joint Forumon Financial Conglomerates,下稱“聯合論壇”),發布了《多元化金融集團監管的最終文件》(Supervision of Financial Conglomerates)。在此文件中,“多元化金融集團”被定義為:“在同一控制權下,完全或主要在銀行、證券、保險業中至少兩個不同的金融行業大規模的提供服務的金融集團?!?/p>
此文件的表述,對我國學者定義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產生了重要影響,但需要注意的是,聯合論壇發布的文件,指向的監管對象是“多元化金融集團”,并非一般意義上的金融控股公司。
(二)美國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界定
美國《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 of 1999)第一次提出“金融控股公司”這一新的法律范疇,但是并沒有直接給出定義,而是在第103條規定,“金融控股公司的含義應以《1956年銀行控股公司法》的表述為準,符合特定條件的銀行控股公司可以轉型為金融控股公司”?!?956年銀行控股公司法案》第2條規定:“銀行控股公司是指對任何銀行或依本法成立之銀行控股公司具有控制權之公司?!?/p>
據此,銀行控股公司如果符合包括資本充足、經營良好、社區振興法案評級達到滿意程度以上等要件,可以選擇登記為金融控股公司。依照《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業綜合經營的一種組織形式,其強調的核心是對銀行的控制權。
(三)日本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界定
日本《獨占禁止法》第116條規定,金融控股公司即“以經營金融業為子公司的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整備法》將金融控股公司區分為銀行控股公司、證券控股公司和保險控股公司三大類,2001年以后,統一稱為“金融控股公司”。日本將“金融控股公司”定義為:“需經金融廳許可而設立,以銀行、證券或保險公司為子公司的控股公司,其至少應持有一家銀行子公司、證券子公司或保險子公司具有表決權股份總數達50%以上的股份”。
日本關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定義,強調的也是對金融子公司的控制權,并明確指出控制權是指持有有表決權股份比例達到50%,金融子公司數量為至少一家。
(四)我國臺灣地區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界定
臺灣地區于2001年頒布實施《金融控股公司法》,其第4條第2款對金融控股公司賦予明確定義:“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對一銀行、保險或證券公司有控制性持股,并依本法設立的公司”。而控制性持股是指:“持有一銀行、保險公司或證券公司已發行有表決權股份總數或資本總額超過25%,或直接、間接選任或指派一銀行、保險公司或證券公司過半數的董事”。
臺灣地區對金融控股公司定義十分明確,其重點也是強調對金融子公司的控制權,差別是控制權被概括為兩個并列的條件,一是持有有表決權的股份比例或資本總額超過25%,二是實際控制董事會過半數董事,兩個條件具備其一即被認為具有控制權。另外,臺灣地區規定金融控股公司資本額不得低于新臺幣200億元。
三、金融控股公司相關概念辨析
我國學術界對金融控股公司基本概念的相關表述,之所以出現這樣那樣的模糊認識,原因大概是源于翻譯、引用的異化,以及相關概念的混淆使用造成。
(一)翻譯及引用異化
上世紀末,有學者把“聯合論壇”發布的《多元化金融集團監管的最終文件》,翻譯為“對金融控股集團的監管”,而后的研究引用中,又把“金融控股集團”與“金融控股公司”等同起來。對此,幾年前就有學者研究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但混淆已經形成,至今并未得到根本糾正。
筆者認為,就英文原文而言,“Financial Conglomerate”與“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不是同一個概念,其內涵也不相同,不應等同使用。
(二)相關概念的混淆使用
在我國,企業集團、金融集團、控股公司、集團公司等概念比較近似,實踐中經常被混淆使用,進而金融集團、金融企業集團、金融控股集團等與金融控股公司經常被混為一談。作為學術研究,筆者認為這些概念含義不同,指向的主體也不相同,需要嚴謹辨析。
一是關于企業集團。企業集團是個外來詞語,類似組織德國稱為“康采恩”,美國稱為“利益集團”,最早使用“企業集團”一詞的是日本。在我國,國家工商管理局于1998年4月,印發《企業集團登記管理暫行規定》,其第3條指出,“企業集團是指以資本為主要聯結紐帶的母子公司為主體,以集團章程為共同行為規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參股公司及其他成員企業或機構共同組成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法人聯合體”。該《規定》明確指出:“企業集團不具有企業法人資格”。實踐中,企業集團名稱可以在宣傳和廣告中使用,但不得以企業集團名義訂立經濟合同,從事經營活動。
二是關于金融集團。金融集團不是一個規范的法律范疇,沒有明確的內涵,其指向的客體也不清晰,不應單獨使用。相對來講,金融企業集團會更容易理解,意指金融機構組成的企業集團,但是,金融企業集團也不是規范的法律范疇。
三是關于集團公司和控股公司。這兩個詞也不是規范法律范疇,我國《公司法》沒有對二者進行專門界定。一般認為,“集團公司”是指企業集團中居于控制地位的核心企業;“控股公司”是對子公司具有控制性持股的母公司,多數情況下二者可以通用。
用一個圖片可以比較形象的描述“企業集團”和“控股公司”、“集團公司”三者關系。如下圖所示,“企業集團”是一個整體的概念,是多個成員單位的集合;而“集團公司”、“控股公司”,是一個個體的概念,是居于統領或控股地位的成員單位。子公司以及孫公司都是企業集團內的成員單位之一。
企業集團、控股公司(集團公司)、子公司關系示意圖
(三)關于金融控股公司業務領域辨析
“聯合論壇”對金融企業集團的界定,明確指出其業務范圍要至少涵蓋銀行、證券、保險兩個或兩個以上金融業務領域,其關注點是“多元化”。類似的,德國實行全能銀行(All Finance)制度,全能銀行可以同時經營銀行、證券、保險業務,而不必法人分治,其金融集團就是全能銀行。
美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是實行金融控股公司制度的典型代表,與聯合論壇關于“多元化金融集團”的界定不同,其關于金融控股公司概念的界定,強調金融控股公司對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子公司的控制性持股,并強調必須控制的金融子公司的數量。
我國學者關于金融控股公司“必須控制銀行、證券或保險兩個或兩個以上金融子公司”的說法,是把控股公司與多元化金融集團混為一體,又將金融控股公司概念的重點,放在了“多元”,而忽略了其“控股”的本質。至于“金融控股公司”與“控股金融公司”之說,筆者認為有舍本逐末之嫌,我國的準金融控股公司目前不是金融機構,只是由于法律法規建設不到位,監管沒有依據,才未給這類機構發放“金融許可證”,一旦法律監管到位,這個問題將迎刃而解。
四、結論
筆者認為,對金融控股公司的基本概念進行界定,需要強調對金融機構控制性持股的本質特征,不應該限定其必須跨兩個金融業務領域。
我國2014版《公司法》第217條明確規定,控股股東是“指其出資額占有限責任公司資本總額百分之五十以上或者其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總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股東;出資額或者持有股份的比例雖然不足百分之五十,但依其出資額或者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決權已足以對股東會、股東大會的決議產生重大影響的股東”。由此可見,我國法律對控制權的界定,結合了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兩方面的表述,強調絕對控股,但同時也明確持股比例不足50%但足以產生重大影響的股東,也被視作享有實際控制權。
為了準確的界定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首先結合“企業集團”的內涵,賦予“金融控股集團”定義,即:“金融控股集團是指以資本為紐帶,以集團章程為共同行為規范,由居于控制地位的母公司及其控股的銀行、證券、保險等子公司共同組成的企業聯合體”。
基于此,定義“金融控股公司”就非常簡單明了,即: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對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具有控制性持股的公司”。這一定義,有兩個重點,一是強調“控股”的本質;二是強調對金融機構的控制性持股。這一定義,并不強調其控股子公司的家數,以及控股公司本身是否具有金融機構的性質。這樣,就可以清晰的描述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控股集團的關系,即:金融控股集團是一個企業聯合體,是“1+N”的概念;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控股集團中,居于控制地位、對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子公司具有控制性持股的母公司,是“1”的概念。
筆者認為,金融控股公司以控股經營金融子公司、實現集團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其本身具有金融屬性,應當接受金融監管。在我國目前實行“分業監管、分業經營”的金融體制下,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尚處于缺位狀態,需要盡快制定相應法律法規,促進金融控股公司規范、穩健發展。
[參 考 文 獻]
[1]謝平.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與監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宋建明.金融控股公司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06
[3]王國剛.運作機理:控股公司與金融控股公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09
[4]賴小民.后危機時代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選擇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3-03
[5]張春子,張維宸.金融控股集團管理實務[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07
[6]李晗.論我國金融控股公司風險防范法律制度[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08
[7]郝曉彤.外國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組織結構分析及借鑒[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9)
[8]陳崗.金融混業企業集團風險及監管研究[D].復旦大學,2009
[9]王文宇.控股公司與金融控股公司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209
[10]Andrew Kuritzkes, TilSchuermann, Scott M. Winner. "Risk Measurement, Risk Management, and Capital Adequacy in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Brookings-Wharton Papers on Financial Services, 2003:141-193
[11]Rosenberg,J.,and T. Schuermann. A general approach to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with skewed, fat-tailed risk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6, 79(3)
[12]LievenBaele, Valerie De Bruyckere, Oliver De Jonghe, Rudi Vander Vennert, "Model uncertainty and systematic risk in US banking"[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ial, vol. 53, 2015:49-66
[13]John C. Hull 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2013
[14]Annex A of Framework for Supervisory Information Sharing Paper, in Supervision of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Paper Prepared by the Joint Forum on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1999(2):63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