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十余年來韓國的FTA戰略,不難發現,選擇FTA伙伴、簽署FTA的時機、如何讓FTA快速生效每一環節都很重要。韓國FTA戰略及其推進過程值得我們借鑒的有:
選擇FTA簽署對象先易后難。韓國首選智利作為FTA伙伴,而不是選擇當時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也非選擇最重要的軍事盟友、韓國安保的靠山美國,就是考慮到韓國與智利簽署FTA遇到的阻力將最小,在國會最容易通過,生效會最快。韓智FTA生效后,韓國再選擇東盟十國,將像中國、美國、歐盟這樣最重要的經濟實體排后考慮,同樣是遵循了先易后難的原則。韓國與經濟關系非常密切的日本雖然2003年就開始了FTA談判,但考慮到日本對農產品市場的保護更甚于韓國,即使兩國政府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兩國國會都很難順利通過,因此,在經過幾輪磋商后,發現不暢快,韓國就果斷中止了與日本的FTA談判。
初戰告捷后再突出重點。韓國與智利FTA生效一年后,獲得了實效和經驗,韓國循序漸進,將FTA戰略重點放在歐洲自由聯盟6國、東盟10國上。
韓國注意將FTA戰略重點放在歐盟(EU)、美國、中國、印度這樣經濟體量大、影響深遠的經濟實體上。與這樣的經濟體簽署FTA,容易帶來示范效應,再與下一家貿易伙伴簽署FTA容易得多。
目前,中國已簽署自貿協定14個,涉及22個國家和地區,分別是中國與東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蘭、智利、秘魯、哥斯達黎加、冰島、瑞士、韓國和澳大利亞的自貿協定,內地與香港、澳門的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以及大陸與臺灣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 中韓FTA、中澳FTA均于2015年底生效。
韓國實施FTA戰略中的先易后難、重點突出、以點帶面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