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托弗·布克
隨著我們進入新的一年,在剛剛結束的一年里,關于世界格局變化,少有人注意到的最重要特征是什么?去年秋天發生的兩件大事或許給了我們一些線索。一個是10月的那次國事訪問的特殊性。當時中國國家主席被迎上一輛金色馬車前往白金漢宮,路上是成百上千名揮舞著親華標語的民眾。
以戴維·卡梅倫為首的英國政客對中國領導人極盡逢迎之能事。盡管英國曾經在鋼鐵制造和民用核能領域引領世界潮流,但恰好在此次訪問之際,英國所剩無幾的鋼鐵業在潮水般涌入的廉價中國鋼鐵的沖擊下搖搖欲墜,同時英國政客還邀請中國根據一個過時的設計為英國修建全球最昂貴的核電站。
三周之后,英國迎來了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他的訪英之行遠沒有那么高調。金融分析師預測,經濟發展更加迅速的印度將在三年內超過英國,并且在本世紀下半葉取代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在2015年,我們較之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清楚地看到,一些跡象表明,世界正在經歷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緣政治變化之一,維持了數個世紀的西方霸權讓位于外部世界的新興強國。
面對每一種新的外部挑戰,歐盟和美國的領導人從未顯得如此脆弱與困惑——正是因為我們虛榮自大地干預了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亞,導致中東地區陷入混亂,進而才引發了巨大的難民潮和恐怖主義威脅,這一切將如何應對?我們的政客和政治制度從未如此不受尊重。
我們看到西方的幻想處處都在與現實發生沖突,例如魯莽地試圖吸收烏克蘭加入歐盟和北約,從而不可避免地引發了普京總統的回應和一種俄羅斯人的國家利益意識,最終令我們看上去可悲的無力。同樣,在普京支持敘利亞總統巴沙爾的過程中,普京的表現比西方強硬得多。伊朗殘暴政權在最近的“核協議”中的表現也是遠勝于我們,這項協議是如此無意義,以至于伊朗的“溫和派”總統魯哈尼毫不猶豫地簽署了它,而且幾乎是立即批準了兩次具有核能力的導彈非法試射,他很清楚在這之后西方不會采取任何行動。
之后,我們在巴黎達成了更沒有意義的“不具有約束力”的協議,而人們本指望著這項協議將世界從全球變暖中拯救出來。事實上,起初正是西方國家憑空臆造出了這種恐慌,而這是我們被幻覺所迷惑的另一個癥狀;以中國和印度為首的外部世界再次拒絕買這些胡言亂語的賬。
我們或許會被奧斯瓦爾德·施彭格勒在上世紀所撰寫的著作《西方的沒落》的精彩標題——如果不是這個標題,這本書就沒有那么出色——所深深困擾。正如我們所知,所有的文明最終都將沒落,而施彭格勒的標題只不過是提前了90年出現而已。
我們之所以沒有發現我們被寵壞、喪失斗志、精神頹廢的西方社會已經迷失久遠,是因為我們正生活在泡沫之中。然而,現在外面有一個巨大的世界,比我們所習慣的那個要冷酷得多,遠沒有那么感性。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的世界將要發生的變化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
(摘自《國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