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國傳統的“猴年”到來之際表示,猴子樂觀向上,相信猴年的中國經濟也會充滿生機和活力。他強調:“中國經濟也將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中國的發展從來都是在挑戰中前進的,只要我們努力,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專家認為,增長乏力等問題是目前中國實體經濟增長最大的“火焰山”。雖然一些投資者認為中國經濟會出現“硬著陸”的局面,但眾多研究中國經濟的學者指出,中國經濟并不太可能出現“硬著陸”的局面,而是要經歷一個調整和轉型的時期,最終“軟著陸”完全是可以實現的。(英國廣播公司網站)
讓“一帶一路”在香港開花結果
在“一帶一路”的大戰略之下,香港面對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早在去年8月,特區政府就提出利用自身“四大優勢”,建設包括集資融資和財富管理平臺、商貿物流促進平臺、高端專業服務平臺、多元旅游平臺、新興產業平臺的“五個平臺”,助力“一帶一路”戰略發展。放眼未來,香港更是將會在“一帶一路”的戰略推進和進一步落地中扮演重要角色。這一切都明白無誤地說明,國家重視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香港亦須發揮優勢,把握機遇,令“一帶一路”在香港開花結果。(香港《香港商報》)
中國消費“白”漲“黑”跌,更健康
近幾個月,媒體大量報道中國經濟增速減緩的數字。此類報道數量之多,以至于沒有地方用來報道增長領域。事實上,所謂的“黑色產品”,即鋼鐵和煤炭等產品的鐵路運輸量不斷下降,而用于家庭消費的“白色產品”的運輸量則不斷增長。消費愈發成為國內生產總值更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所占比重已經超過50%。消費導向的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不斷增強,消費者信心依然保持在相對高位。中國的消費看上去很健康。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失業率保持穩定,收入水平不斷上漲,購買“白色產品”和其他消費品使人們的生活標準不斷提升。拉動消費這一重要政策目標正在逐漸實現。(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站)
兩岸關系才是臺灣經濟脫困的出路
在全球經濟中,臺灣本可以定位為數字創新中心、區域經貿樞紐,但此一愿景必須以創新、開放、全球化等作為驅動力量。其中,兩岸因素是必要條件,因為大陸是創新最主要的市場。另外兩岸是全球價值鏈的一環,切斷兩岸等于自我邊緣化。展望未來,要讓臺灣經濟脫困,兩岸政策必須朝三大方向邁進:一是大幅開放兩岸經貿投資;二是完成ECFA相關協議;三是積極推動與大陸新興戰略性產業的合作,以技術換取大陸市場,維持產業永續成長。(臺灣《中國時報》)
持續、健康發展將是中國經濟的新常態
目前中國正處于從快速增長向適度增長轉變的轉型階段,兩位數的增長率已成為過去,畢竟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熟,房地產市場已逐漸飽和,經濟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增長放緩是發展進程的必然。從歷史和發展規律看,中國經濟必定減速。中央政府十分清楚這些規律,并加以充分利用,制定相關政策和規章。所以,持續、健康發展將是中國經濟的新常態,當前的調整將為未來長期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香港《南華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