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松欽
摘 要:小學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整個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農村小學作文教學存在著一些問題,導致大部分學生的作文水平較低。就此問題,分析原因,提出解決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作文;原因;方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而在小學語文學習中,農村孩子在習作方面與城市孩子的差距尤為明顯。農村的小學生,提及寫作文,望而生畏,總是抱怨寫作文困難。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教師又該采取什么樣的方法呢?
一、現狀列舉
如今,很多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存在嚴重抄襲的現象,并且已形成了一種習慣。其次,作文的內容空泛,缺少真情實感;結構混亂,標點符號使用不規則。除此之外,經常把方言直譯成普通話,造成語法錯誤的情況。
二、原因分析
1.缺乏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據調查了解,大部分學生討厭寫作文,他們害怕自己的作文寫得遜色,被老師指責,被同學嬉笑;害怕自己的作文寫出對事情和事物的真實看法、寫出自己的內心感受后,遭到他人的“白眼”。因此,漸漸地失去寫作文的興趣。每一次寫作文,大部分學生也都是敷衍了事,特別是有要求作文字數的時候,他們便想方設法拼湊字數,而不管內容與題目有沒有關系,導致寫的作文偏離題意,不倫不類。
2.缺少積累素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睂懽魑牡臅r候,大多數學生想寫點什么,可是又寫不出什么內容,直接的原因是缺少素材的積累。任何文章和作品都要反映現實生活,都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物”就是材料。凡在社會中之人物、事物、景物及其形態、色彩、聲響、性狀、細節、畫面等的獲得與積累,無不有賴于觀察?!袄怼本褪堑览?、根據。而道理、根據又常常是通過長期的觀察之后得來的。如果缺少觀察,所下結論要么是馬虎的,要么就成為謬論。這是為獲取直接材料作鋪墊。其次還有間接材料。那么觀察對閱讀、接受和理解書刊資料中的間接材料也是大有裨益的。
3.不能正確使用字詞
要寫書面語言,學習書面語言,必須先識字。只有認識了一定數量的字,并且能夠正確理解字義,才能夠順利地閱讀書報,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認識能力。但是大部分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即使對某些事物有著獨特的想法,卻找不到貼切的字詞或是沒有更新穎的字詞來完整的表述,往往只能“見毛就是鴨”的來應付作文,在他們的作文中幾乎是陳詞濫調的重復。
三、解決方法
1.培養興趣,給予鼓勵
針對小學生喜愛活動的特點,教師可以圍繞作文教學精心設計作文指導和相關的作文活動。如“記一次有趣的活動”,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玩“貼鼻子”的游戲。在熱火朝天的游戲過程中,提醒學生注意游戲的過程是怎樣的?誰說的、做的引起了你的注意?當你被蒙上眼睛,拿著鼻子去貼時,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通過這樣的指點,學生會興趣盎然,一些生動有趣的情節在作文中就能體現。通過游戲活動,逐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喜歡上寫作。
葉圣陶曾說過:“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勵,多指出優點?!毙W生的年齡特點告訴我們:他們的興趣、情感容易受外界的干擾而發生轉變。他們可能因為老師一句表揚的話而變得樂于寫作,也可能因為老師的一記“悶棍”而喪失興趣。因此,在批改作文、寫評語時,我們要盡量做到有針對性、鼓動性,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興趣。
2.觀察生活,積累素材
葉圣陶先生曾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作出什么文字?!濒斞赶壬f:“如要創作,第一需觀察?!币虼?,在實踐中,我們要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作為重頭戲,扎扎實實地教給學生觀察生活的方法,一是有的放矢,即教師提出明確的要求,提高學生的有意注意,使他們觀察得細致、持久,從而獲得較為具體、豐富的印象,為寫作動機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二是觀之有序,即指導學生根據所觀察事物的特點按一定的順序觀察,觀察有序寫得才會有序;三是合理想象,即觀察時引導學生想象,從而豐富觀察時的感受,充實作文內容。其次開展各種活動,學生參與其中,不僅可以調解沉悶的教學氣氛,又可以讓學生積累寫作材科。例如,時令活動,調查、采訪活動,競賽活動等。各種活動的開展,開放了課堂作文教學,拓寬了學生的寫作思路。
3.擴大閱讀量,積累好詞佳句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語言積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會寫得好。那么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并恰當運用于作文中呢?首先,從平時的語文課文中積累。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很好的范文,有著豐富的詞匯及優美的句段。教學中教師可以滲透作文教學,引導學生積累并具體舉例說明哪些詞、句、段適合用于哪類作文中。其次是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量,在閱讀中積累。平時多向學生推薦優秀書籍、報刊,并引導學生閱讀后把一些優美的詞語、句子、語段摘錄在特定的本子上,或做好讀書筆記,或寫閱讀感受。第三是在作文中運用好詞佳句。剛開始就要求學生運用好詞佳句,對于學生來說會有點不知所措,因此教師可以先加以口頭示范,接著鼓勵學生試一試,最后要求學生把好詞佳句運用于作文中。這樣堅持下去,學生的詞匯就會不斷增加,日積月累、集腋成裘,寫作時就不會言貧詞窮,而是妙筆生花了。
4.注重聽、說、讀、寫全面發展
聽、說、讀、寫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密切聯系。系統地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是讓學生聽、說、讀、寫各項能力達到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無論是心理學、語言學還是教育學都一致認為:口頭語言是書面語言的先導和基礎。人類科學和個體語言的發展,都是口頭語言先于書面語言,書面語言是在口頭語言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同時它又能反過來豐富和改造口頭語言。所以,聽說和讀寫也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兒童語言的發展也是完全遵循這一規律的。其次,這四個能力的發展都遵循循序漸進的原理。就像嬰兒學說話一樣,是一天天逐漸成熟的,不是某一天突然可以說許多的話。
總之,作為農村地區薄弱環節的作文教學,學校和教師要切實把提高學生作文能力擺在語文教學的重要位置,以學習的心態、務實的心態組織作文課堂教學,不斷了解新的教學動態,努力縮短與發達地區學校和城市學校的差距,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沈勇.農村小學課外閱讀教學的現狀分析及其對應策略[R].江蘇省教育學會年會,2006.
編輯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