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最近有個澳大利亞媽媽記錄下了自己3歲女兒在一天當中崩潰的幾個瞬間,比如:她想穿她的Elsa的T恤(然而那件已經臟得不行了);再比如,她把內褲穿反了,還有:我把《草莓樂園》動畫片的集數放錯了,我早餐做得不夠快,她不想吃麥片,非要燕麥等等40多個在我們眼里看來是微如塵土的理由。但是事實上,相對于笑,哭可能更接近于孩子的本質,幸福的童年絕不意味著只有笑臉,幸福也不意味著拒絕哭泣。作為教師,當孩子因為悲傷、沮喪、生氣等哭泣時,我們應該允許孩子哭泣嗎?
如果你只愛笑臉的孩子,是注定無法讓孩子真正幸福的。孩子初入園時哭,因為他們離開自己的父母,孤獨茫然,哭是他們表達自己情感的方式;孩子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焦慮無助,哭是他們宣泄不滿情緒的一種方式;孩子在遭受老師的批評時,因為羞愧沮喪,哭是他們掩飾自己的一種方式……零零種種,在面對孩子情緒失控、大哭大鬧時,最好的應對辦法是——給予共情。共情就是允許孩子哭,給他哭的權利,并且尊重他的這個權利。共情是個心理學上的名詞。根據人本主義大師羅杰斯的觀點,共情就是一方對另一方內心世界的理解和體驗。因此,教師對孩子表示出的共情,能讓孩子的情緒得到疏導,感受到“我是被接納的,是被愛著的,是值得愛的?!?/p>
共情技巧一:學會換位思考
案例1:小班伊始,很多孩子都存在抓咬現象。一次集中活動時,謝×因為旁邊孩子的椅子沒對齊,抓了對方的臉,我剛準備詢問,她就已經特別大聲地哭了起來。
案例2:區域活動中,小樂因為沒有爭取到自己喜歡的活動區域,先是繞來繞去,然后就特別大聲地哭著說:“我要我媽媽?!?/p>
這兩個案例,都是我們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經常會碰到的,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方式就是對孩子當下的情緒感同身受。如案例1,不管她當下是怎么認為的,但她肯定已經意識到了自己行為的錯誤,謝×的哭其實是她掩飾自己錯誤的一種逃避方式。而案例2中小樂的表現也是他對自己沮喪心情的移情,他其實并不是真正地想媽媽,他只是為自己找一個哭的理由罷了。此時我們如果用日常慣用的忽略、否定或者說教的方式,不但對這些孩子的情緒起不到緩沖的作用,甚至會讓孩子更加難受。我覺得我們可以嘗試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去處理這類事件。比如我是謝×,這個時候我最排斥的就是老師的詢問和斥責,本來就是對方沒有將椅子對齊,我是在幫忙而已。而如果我是小樂,我肯定需要老師給我一個不哭的理由,比如幫我找到我能玩的區域或者幫我和同伴溝通,讓我也可以去玩我喜歡的區域。我們經常會就孩子的情緒做回應,知道孩子在生氣或難過后,往往會接著問:為什么?其實,多數情況下,這種疑問只能給孩子增加新的難題。因為,大多時候,孩子們自己也搞不明白,他們為什么生氣和難過。孩子更期待的是一個接納他們、能夠與他們共情的大人,而不是立刻被追問著作解釋。
所以,選擇換位思考,就能幫助我們真正去理解孩子,為他們的各種行為找到合理性,以期能最大限度地去理解他們。
共情技巧二:學會傾聽
案例3:班上有個叫蘇××的孩子,最近一段時間到幼兒園總是哭鬧,跺腳、甩手、踢鞋子等等,我們別說安慰了,就連接近他都是個難題。他奶奶每次都是氣急敗壞地把他扔給我們,然后頭也不敢回就走了,而我們也是經過他的拳打腳踢才勉強控制住他的情緒。
案例4:李××是個非常文靜的孩子,有次午睡時她將一個小紙團塞進了隔壁床的肖××的鼻子里,肖××的媽媽在微信群里說了這件事后,李××雖然當時就哭著和對方道歉了,但接下來的幾天中,她每到幼兒園就開始哭。
以上兩個案例,一則是孩子遭遇了情緒風暴,一則是孩子出現行為問題,如果我們以暴制暴,結果只能讓孩子屈服、變得退縮,或直接學會打人的本領,學不到愛的方法。
在面臨以上兩種哭泣行為時,教師一定要學會傾聽,聽聽孩子的心聲,聽聽他們需要我們大人賦予怎樣的一種理解。這里的傾聽是指能全身心地聆聽對方的表達。不僅指聽取其口語表達的內容,還包括觀察非語言的行為,如動作、表情等等。比如蘇××,他最后告訴我們的是:天氣比較冷,他不想起床,而且最疼他的姑姑最近在家,會滿足他所有的要求,如果他來幼兒園了,他會失去很多和姑姑相處的機會,會失去他原本可以要求買的玩具或零食,所以他各種哭鬧,甚至侵犯老師的行為,一來是為了讓奶奶心軟,二來是希望老師能打電話讓奶奶接他回去。而案例4中的
李××,她其實非常害怕,因為媽媽說肖××的鼻子發炎了,會發出很難聞的味道,而且因為她做錯事,警察叔叔會來幼兒園抓她,她來幼兒園,如果警察來了,老師肯定會把她交給警察的。這個時候,我們不僅需要傾聽,還需要有適當的反應,表示我聽了并且已經聽懂了。因此,首先,我接納孩子當下的情緒;接著,我慢慢引導孩子認清自己的情緒;然后,我讓他們嘗試用其他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比如對于蘇××,我用情感解釋的方式,對他做出一些直接的安慰或者幫助。而李××,我說服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并嘗試讓她吸收到老師全程體現出的溫和以及堅定的愛意,去發展他們愛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共情技巧三:表達尊重
孩子和成人一樣,都希望得到別人包括自己爸爸、媽媽的尊重,而這種尊重和信任,會使孩子產生自信,這是他們前進的重要動力。尊重包括很多,我覺得其中有一個就是:接納孩子哭的情緒。
案例5:幼兒園常規體檢,肖×一看到醫生就開始大聲地哭,我安慰了很久,但還是沒用,于是我就摟著他,讓他哭了個徹底。
案例6:清明節前安全教育時,我們和孩子介紹了食品安全的知識,當我給孩子們播放了火腿腸的制作視頻之后,周××開始是小聲地飲泣,最后是號啕大哭。
這兩個案例中孩子哭的原因其實我們一猜就明白的,案例5中的肖×是害怕醫生,因為孩子從小身體不好,經常出入醫院,他對醫生的概念只有醫生來就是要打針的,打針會疼,他怕疼所以就哭。而案例6中的周××,他很喜歡吃火腿腸,可看到火腿腸的制作過程,他明白很不衛生,以后肯定是不能吃了,但是又很想吃,所以他是糾結在自己的復雜情緒中不能自拔,只能用哭來發泄自己的情緒。
所以,當孩子哭了,我們不應該制止,而是坐在孩子身邊,陪伴他,給他哭的權利。比如肖×,我是讓他先觀察醫生在幫其他孩子體檢時都是怎么做的,是否有打針,讓他感受整個過程都和疼痛無關之后,然后再引導他慢慢接受體檢。而周××,我是等孩子哭夠了后,再從理解的角度跟他進行對話,告訴他,我知道如果一下子不能吃火腿腸自己覺得接受不了,那可以慢慢減少數量,就像剛開始來幼兒園離開媽媽時一樣,慢慢適應。這樣不是簡單采取排斥的態度,孩子的情緒天平就會逐漸達到平衡,我們也更容易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對于孩子而言,悲傷哭泣是面對挫折的開始,幾乎每個孩子都會有大發脾氣、大哭大鬧的時候,當父母不能理解他們的需求,當他們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當他們想要發泄情緒時……他們就可能會以哭鬧的方式來表達,這很常見,也很正常。剝奪孩子哭泣的權利,只是在滿足“好老師”的體驗,如果我們接納孩子當下的情緒,引導孩子認清自己的情緒,并溫和地引導孩子用其他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孩子便能感受到溫和而堅定的愛意。所以,允許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參考文獻:
何建明.落淚是金[J].中國作家,1998(6).
編輯 徐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