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松泉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梢姡鳛橐晃粩祵W老師,應考慮并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重視教材和實際生活的有機整合,讓學生回歸到生活實際,通過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來理解掌握數學知識,讓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現實意義和自身價值的存在,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結合生活實例,激發求知欲望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作為一堂課的起始階段,教師處理是否妥當,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情緒的高漲程度以及思維的活躍程度。所以,結合學生身邊的生活實際來導入新課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以使所學的數學問題更加具體化、形象化。
例如,在教學“加減混合計算式題”的時候,我是這樣導入的:一輛從廈門開往福州的公共汽車,原來有乘客52人,在中途下去了16人,又上來39人,問現在車上一共有多少人?這里以“公共汽車的上、下車”為實例導入新課,可以喚起學生以往乘車的生活經驗。這樣就使枯燥乏味的數學問題生活化,學生也就能夠輕松愉快地掌握數學知識。
二、再現生活場景,架起認知橋梁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曾經說過:“學校即社會”。為了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象地感知日常生活中的教學現象,應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有限條件,創造性地把數學知識滲透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輕松掌握新知識,使得學生的認知水平、情感態度在創設的生活情景中進一步得到升華。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認識人民幣”時,我在課堂模擬購物活動,讓學生扮演“營業員”和“顧客”。老師發給學生一些面額不同的人民幣,“顧客”根據自己手中的人民幣可以購買多少數量的商品進行估算,然后付給“營業員”的錢是否剛好,若有多余應找回多少零錢。通過這樣創設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的買賣東西問題,讓學生參與活動的全過程,既能很快地領悟數學知識的直觀性,又可以形象感知數量間的微妙變化,使學生能夠對不同人民幣有個深刻的認識,對購買商品的過程也有個清楚的認知。因此,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適時在課堂上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鼓勵學生親自探索,發現問題。
又如,學生在學習完質量單位后,經常會鬧出“媽媽的體重是50克”等諸多笑話。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呢?是因為質量單位沒有長度單位那么直觀形象,學生的生活經驗又太少了的緣故,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我在教學《千克的認識》時創設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步驟一:
【估一估】讓學生掂量書本或文具的質量
【目 的】讓學生感知身邊物體的質量
步驟二:
【稱重和數數】有初步輕重的直觀感受之后,稱一稱1千克的雞蛋、蘋果、梨,再數一數各有多少個。
【目 的】一步感受一千克的質量。
步驟三:
【想一想】通過圖片感知1頭羊、1只鴨、1個成人等的質量。
【目 的】想象感受常見的各類物體的質量。
以上教學環節,都源自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學生再熟悉不過的事例當作教材,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生活并學習數學,生活場景的再現為“數學與生活”架起了橋梁。
三、感知應用價值,解決數學問題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被谶@一思想,我們應培養學生一種能力——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通過實踐過程,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以及感悟,進一步檢驗自己所學的知識,并能在實踐中發現新的知識點,真切地感受數學的價值,從而逐步提高學數學、用數學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時,我即興出題:“一家商店新裝修,長15.3米,寬12米,要鋪上邊長60厘米的方磚。請你幫高老師估算一下,大約需要購買多少塊方磚?”
這是一道綜合型題目,不但考查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也考查了面積單位之間的換算,還考查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經過小組討論之后,列出了這幾種算式:
①(15.3×100)×(12×100)÷(60×60);
②(15.3×12×100)÷(60×60);
③(15.3×12)÷(60×60÷10000)。
第三種方法學生尚未學習小數乘除法,還不會解答。大多數學生能夠用第一、二種方法計算出需要購買510塊。這時,我問:“是不是買510塊就好?”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開始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思考該買多少塊才合適。
A說:“買125塊就夠了,這樣節約還不浪費。”
B說:“我算過了長15.3米剛好鋪25.5塊,寬鋪20塊,一共510塊,不用多買。”
C說:“還是多買幾塊比較穩妥,因為磚塊要切割,切割完后剩下的不一定能夠用了!”
D說:“而且去買的時候如果那種款式的磚沒有了,這樣顏色不一樣鋪起來就不好看了?!?/p>
……
學生激烈的爭辯,讓我欣喜萬分,這不正是我們所期待的嗎?學生能實實在在地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以及實際應用價值,這種活動的體驗會進一步促進他們學習數學,提高學習數學的內驅動。
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月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巧描述。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的生活服務,把課堂延伸到課外,讓數學與生活在廣闊的天地里比翼齊飛。
參考文獻:
劉海亞.讓數學教學與生命成長比翼雙飛[J].中小學數學,2014.
編輯 王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