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天祥
【案例背景】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上節課“認識線段”和一年級“比一比”單元學習了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教學的。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力求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通過觀察、操作、交流、反思等學習活動,促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
【案例描述】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鉛筆、小紙條、釘子等物體和自己課桌面的長度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為標準匯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
生1:4根鉛筆那么長。
生2:8根小紙條那么長。
生3:12根釘子那么長。……
師:同學們說得都對,但為什么結果不都一樣呢?
生1:我用紙條量的,有些同學是用釘子量的。
生2:我用鉛筆量的。……
師:老師現在要想得到一致的結果,該怎么辦?
生:用統一的工具來量。
師:很好,那么有誰知道測量長度常用的工具是什么?
生:尺子。
師:對,老師剛才發現有的同學已經用尺子來量自己課桌的長度了,我們就請他說說看他的桌子多長?
生:4個尺子長。
師:對,剛才這位同學雖然用了尺子,但還沒有充分發揮尺子的作用,下面我們就共同學習如何使用尺子來量物體的長度。(板書課題:認識厘米)
二、探索實踐,構建新知
1.認識學生尺子
師:我們平時量比較短的物品的長度時,一般用我們手中的直尺,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尺子,請你觀察一下直尺上有什么?
生1:有0、1、2、3……數字。
師:很好,這些數叫做刻度。
生2:還有一些線,并且有的長,有的短。
師:這些長短不一的線叫做刻度線。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師:相鄰的兩條最長的刻度線之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能從你的尺子上找到1厘米的長度嗎?試試看。學生自己動手在尺子上找,老師巡視指導、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師:你們是怎樣找到1厘米長度的?
生1:從0~1是1厘米。
生2:從1~2也是1厘米。……
生4:我發現相鄰的兩個長刻度線之間的距離都是1厘米。
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在頭腦里形成1厘米長的表象。
師:找找看,大家帶來的物品中,或者你周圍的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長的?(橡皮的寬度,文具盒的厚度……)
師: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2厘米長?……
師:對,再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3厘米長?5厘米……
3.量一量
嘗試測量課前發的小紙條的長度。(8厘米)
生操作后,交流方法,師利用實物投影演示不同的量法,并明確正誤,使學生鑒別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確。
師:板書(量一個物體的長度時,把尺子“0”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再看另一端對準刻度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4.畫一畫
教師指導學生自己試著畫一條1厘米長的線段,并說說是怎么畫的,總結出畫指定長度線段的方法。
5.做一做
先從自己帶來的學具中任選一件給同學們看看,大概估計一下它的長度有幾厘米,然后再實際測量具體的長度,看是否與估計的數是相等。
三、實踐應用
1.基本練習,每人拿出一根細繩,分別量出3厘米、5厘米,并和相鄰的同學比一比,看有什么發現?
2.發展性練習
師:假如一個小朋友的尺子被磨舊了,前面幾個刻度看不清楚了,你有什么辦法就用這把磨損的尺子測量出物體的準確長度嗎?
【案例分析】
一、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激發探究的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小學低年級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本節課我引導學生利用鉛筆、小紙條等學具去量一量課桌的長度,并且產生了答案不一致的矛盾現象,而引入新課,既使學生發現了生活中含有許多數學知識,也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去了解、探究學生尺子的興趣。
二、在活動中體驗、建立表象,發展思維能力
正如法國雕塑家羅丹所說:“拙劣的藝者,常帶著別人的眼鏡。”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依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了能夠讓學生體驗1厘米的實際長度,教師通過下面的活動進行展開。(1)量一量。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測量課桌的長,進而產生疑問:“為什么量同一物體,而結果卻不同?”使學生體驗線段的長度是可以度量的,認識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2)看一看。通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厘米的長度。(3)畫一畫。讓學生在練習紙上畫出1厘米的線段,再次直觀感知1厘米。(4)比一比。請每個學生拿一個棱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體,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間比劃。(5)估一估。給學生提供長1厘米左右的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進行估測,再量一量。(6)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7)記一記。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這樣一來,把教材上靜態的學習內容轉在動態的活動情境,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知識產生、發展過程的同時思維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三、在實踐應用中拓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1厘米的長度概念,在教學中讓學生嘗試利用自己肢體上的某些大約是1厘米長的部位或學習用品、生活用品來幫助理解、記憶。如:學生大拇指甲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小拇指第一、二兩個關節間的距離約是1厘米;橡皮的寬度約是1厘米等等。同時,在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估測,因為估測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的直覺判斷,估測與數的認識、量的計量相結合,能加深學生對數的理解,增強靈活處理數量關系的能力,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進一步培養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張云,周曉軍.體驗·感悟·理解——“認識厘米”教學實錄與評析[J].小學數學教育,2016.
編輯 王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