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俠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在新的素質教育形勢下,如何傳承我國傳統文化,上好音樂課,上好課外活動,在我腦海里產生新的想法,就是把戲曲引入校園、引進課堂,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因為戲曲是一門綜合性的舞臺藝術,它包含了文學、舞蹈、美術、雜技、武術和演員表演等各種因素的藝術。通過對地方戲曲的學習、研究來提高學生對戲曲的綜合鑒賞審美觀,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高雅的藝術情趣,讓戲曲這朵藝術奇葩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逐步形成校園內一支健康的主旋律。同時,新的課程改革給基礎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本課程又是基礎教育課程,是課改的重要組成部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給學校的均衡發展,給教師的專業發展,給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一個新的舞臺。
通過學生對戲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家鄉所在區域的一般特征和歷史發展;了解家鄉所在區域自然與地理的概況;了解家鄉所在區域的藝術與民俗;了解家鄉所在區域的當代社會與生活;通過舞臺藝術用多種形式和方法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我校戲曲文化課程是為實施素質教育開設的一門整合了區域文化相關知識與技能的活動型、綜合性課程。戲曲文化課程屬于綜合課程,它將具有內在邏輯聯系和價值關聯的文化內容整合在一起,使學生形成對家鄉文化的整體意識和運用知識與信息綜合地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一方面,課程目標并非局限在某一個活動領域,而是涉及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涉及與學生人文素養發展相關的方方面面,如戲曲《賣水》《風雪配》等。另一方面,它是對家鄉的自然、地理、歷史、人物、經濟、社會、文化、藝術等進行高度整合而產生的課程,兼具了社會教育、科學教育、品德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價值,如戲曲《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收姜維》《天仙配》等。
戲曲文化課程是“活動型”課程,是以活動為課程的組織與實施方式,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獲得體驗與經驗。一方面,課程是以引導學生獲得體驗,形成經驗,獲得人文滋養為主要目標,而非以知識教育為主要目標,如兩夾弦《三拉房》、豫劇《挎紅》等。另一方面,這些內容選擇主要源于我國的傳統文化、人們的現實生活以及優良的表演方式,如《蘇三起解》《對花槍》等。
學校領導對弘揚傳統文化,戲曲進校園、進課堂大力支持,主要體現在課程安排上,每天下午第四節課為特色課程,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戲曲演唱,音樂教師進行教、練指導。在音樂教學中講到民歌時,我讓學生了解當地的戲曲,開展“學唱戲曲”的活動;體育教學中我們把韻律操作為運動前的準備活動,中國傳統運動、戲曲基本動作引入體育課中;美術教學中加入臉譜的繪畫等。在校園的文化廊下、墻壁文化等,學生都能看到戲曲的倩影,同時也能經常看到孩子們互相切磋,互相指導動作。他們把從老師那兒學來的動作彼此表演,看看動作中還有什么不到位的,討論一下該如何改正才能做得最好。這樣就避免了把校本課程孤立于學科教學之外,真正達到了綜合實踐的目的。在強調學科整合的今天,我們認為只有融合了校本化內容,才有利于學校整體教育環境的開發,才有利于營造獨特的校園文化氛圍。
同時,學校還不定期聘請兩夾弦劇團的專家老師來校給予專門指導,請他們糾正唱腔、表演的步法和手法以及面部表情和眼神。唱詞力爭優美雋永,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唱腔唱詞力求迷人、親切,清新的話語體系,讓校園戲曲面貌更加煥然一新。
我們以課堂教學為載體、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體、以自己所教的班級、小組為整體進行戲曲教學。把最新的教學方法用于課堂教學,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并及時總結。積極參與校內外的文體活動,積極參加一些文藝演出和縣市電視節目,并獲得了不同層次的獎勵,我編排的戲曲《愛心家園》榮獲全國第十屆藝術節“群星獎”;我執教的《看大戲》榮獲菏澤市電化教學二等獎,同時被評為菏澤市教學能手;我主持的菏澤市教學研究課題“地方戲《兩夾弦》”獲得成功結題。我還為我校成功地舉辦了六屆“六·一”藝術節,我排演的戲曲《說唱臉譜》《賣水》、黃梅戲《女駙馬》《天仙配》、越劇《收姜維》、曲劇《風雪配》、大平調《三傳令》、棗梆《蝴蝶杯》、豫劇《花木蘭》《穆桂英掛帥》《小二黑結婚》《拷紅》《朝陽溝》《洼洼地里好莊稼》、兩夾弦《三拉房》《王寶釧》《愛心家園》等都搬上了舞臺。活躍校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戲曲的興趣。
總之,弘揚傳統文化戲曲教學的設計盡量以唱為主要呈現方式,注重實踐性。強調與身邊文化的密切聯系,將學習空間從課堂拓展到社會;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提倡參與、合作、調查、社會實踐、討論、探究、體驗等多種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發展。
戲曲文化課程的建構不應僅停留在“鄉土氣息”上,力求彰顯戲曲的文化品位,弘揚文化精神。把戲曲文化教學呈現得美一點,再美一點,既有美的內容,也有優美的形式。我認為,只有美的,才會有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現實與超越的統一;美,才符合戲曲文化課程的意韻;美,才能讓孩子們更愿意觸摸歷史,親近家鄉,自覺地接受地方文化的滋養;美,才會使學習不僅是一項任務,更是一種享受。
參考文獻:
鄧琪瑛.關于“戲曲進入中小學”校園活動的探索[J].創新, 2009(10).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