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連梅
摘 要:對于以語言為重點的語文科目,如何讓高年段學生在課堂上能認真傾聽老師講解,傾聽同學發言及在聽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大膽完整地表達學習中的所思所得。
關鍵詞:高年段;用心示范;持之以恒
認真傾聽是良好學習習慣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注意力和判斷能力,幫助我們更好地表情達意。它也是顯示人與人交往中彼此尊重,體現自身良好修養的主要標志。因此,教師應不斷轉變重心,重視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對于以語言為重點的語文課堂,如何讓高年段學生在課堂上能認真傾聽老師講解,傾聽同學發言及在聽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大膽完整地表達學習中的所思所得呢?筆者做了一些有益嘗試。
一、引導學生用心傾聽
(一)繼續明確各具體的傾聽要求,并做好示范
(1)傾聽時要注視老師或同學的眼睛,不得中途打斷,耐心把對方的話聽完;(2)集中注意力聆聽,關注對方的語氣,聽懂對方的意思,并與自己的觀點比較,等對方說完后再提出問題,或糾正錯誤。比如說,在語文的常態聽寫中,我們以前都是讀兩三遍再往后(往往還是有個別學生沒聽清)進行,從五年級開始,我跟孩子們有言在先,長大了要求也要相應提高了,從此后每個詞語或句子我只報一遍,同學之間不允許互相提醒,如有提點,一經發現就會扣除提供“幫助”的那個人的分數,以某個人的速度為基準(通常是班上書寫速度適中的同學)來進行的。由于聽寫的質量與激勵相關,學生在很短的時間里就養成了這時鴉雀無聲的,個個“伸長耳朵”且“兩眼亮晶晶”的好習慣,到現在六年級了,我們班已能在此基礎上加快聽寫速度了,而且在出現同音詞時幾乎都能結合老師的提示要求明確對象來寫。
(二)把傾聽當做一種學習能力的考查
比如說,在“口頭復述”訓練中,我們已由當初的語言復述到后來的內容復述,逐步到現在的“表情復述”——從基礎的重說一遍,到有歸納概括思維參加的復述,再到活靈活現地再現場景描述,要求學生不僅要認真聽,還得用心聽——用心思考。這對于學生來說,更是“聽話聽音”的起步訓練了。
(三)老師或煽情或間接或簡潔的語言激勵鞏固
對于聽得用心的學生來說,哪怕只是一個無聲的大拇指,一道贊賞的眼神,一句簡短地“會用心聽的人就是會想”都會成為他們良好習慣持續形成的動力。相反,摸學生的頭或“你真棒”,“你聽得真用心”,在高年級倒顯得做作了。而對于那些耐不住性子,試圖中途打斷或隨意插話的同學,一道皺眉,一個無聲的阻止眼神、一個“噓”指都能讓學生明白“傾聽”的要求,再不需要花費專門的組織教學時間了。
二、帶動學生大方表達
而對于課堂表達,相信許多帶過高年級的老師都和筆者有過同感:年級越高課堂越安靜,以前經常發言的現在偶爾發言,以前偶爾發言的現在往往不再發言,以前發言聲音大的現在變成小小聲甚至是蚊子哼哼。群情勃發的課堂變成幾人獨秀,讓人頭痛不已!究其原因,一是學生大了,開始有了所謂的自尊心,以前對了更好,錯了也不在乎;現在不一樣了,生怕出錯出丑,這大都是那些以往積極思考但求表現不怕錯的學生的顧慮。二是自卑心理,這部分學生成績中等或以下,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對自己缺乏自信,認為自己肯定會錯,或者畏懼自己的語速跟不上思維而遭到同學的取笑,不如沉默,反正有學習好的同學說,或者最后還有老師說,逐步產生自我封閉的心理,更不敢主動參與交流了。
對于這樣的現象,老師首先還是要積極鼓勵他們大膽回答,大方回答,告訴他們,只有說出來了,別人才能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即使錯誤了,也是一次人前展示自己的膽量鍛煉!學生大膽“說話”了,才能發現其中的不足之處,才便于“對癥下藥”,便于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讓他們充分認識回答提問的重要性。我常說,每個問題上第一個發言的學生是“金磚”,希望金磚拋出能引來美玉,學生在會心一笑之余往往也真能引發更多更好的思維火花,帶來去偽存真的討論議題。
其次,對學生回答出錯或意思不完整時,教師要有耐心,不應埋怨或當場批評甚至評價刻薄,更不應該馬上中止,對不愿回答問題的學生也不應簡單冠以“不愛學習了”之類的定論,可以讓他們站著等一等、聽一聽身邊其他同學的回答,再進行選擇取舍作答后坐下,課后找他們了解情況,引導他們知道“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的道理,強化他們的競爭意識。
最后,時刻注意“完整性”觀念的深植,不論是讀課文也好,回答問題也罷,學生表達語言應有頭有尾,有始有終,“因為……所以”等環節的完整性、銜接度,要始終如一地貫徹在課堂每一個角落,并且還需要小學六年如一日地持之以恒!同時,還要注意與其他學科教師的協力要求,比如說與數學老師的協力——應用題作答要求就不可過簡,還是要要求完整作答的。
總之,教師必須從自身示范做起,從細節入手,以時間為紐,才能培養帶動出學生用心地傾聽,大方地表達!
參考文獻:
陳靜.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從教學細節入手[J].教育科學,2006(7).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