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碧蓉
摘 要:生活情景劇取材于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情景劇短小,觀賞性和參與性極強,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它是學生把知識轉化為信念,又由信念轉化為行動的催化劑,它改變了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提高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實際教學效果。
關鍵詞:生活情景劇;品生教育;教學目標;教學活動
生活情景劇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教學內容的需要,把發生在學生身邊或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加入表演元素,以生活情景劇的形式表演或展示出來的一種教學方法。它通俗、生動、深刻,內容多樣,形式靈活,在有限的篇幅中濃縮了豐富的生活內容,使人耳目一新,心靈受到震撼。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很多學生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這為我們敲響了品德教育的警鐘,即品德教育要落到實處。因此,在教學“也讓我來分點憂”時,通過讓學生和父母推心置腹地交談,了解自己的父母有哪些“憂”,再到課堂上交流,并提出如何為父母分憂解難。學生說得精彩紛呈,真可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但是他們沒人能觸及最基本的方面,即和父母的溝通、理解的問題。因此,我設置了《回歸》這一生活情景劇。
第一幕:
李:我叫李小紅,今年十歲,別看我個頭不大,煩惱可真不少。咳……
媽:小紅,刷牙了沒?洗臉了沒?給你的鞋子,來,來,我幫你穿上!
李:行了,行了!管這管那的,有完沒完啊!咦,我的《小公主》雜志呢!誰動了我的東西!
媽:小糊涂蟲,東西亂放。
李:行了行了,以后別再動我的東西。
媽:你那些東西亂扔,我不動的話,怎么收拾整齊呢。
李:知道了,知道了,以后別動我的東西。
媽:好吧(無奈地走開)
李:哎,待在家太煩了,我得出去走走。
(小紅走出)
第二幕:
李:咦,這是哪里?怎么走來走去都不對呀?(哭)媽媽,媽媽,我該怎么辦?
旁白:小紅坐下來,想起了自己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情景。(音樂響起)
(深情地)小時候我在奶奶家長大,爸爸媽媽每周都乘車走很遠的路來看我,給我帶好多好吃的東西,帶我出去玩。分別的時候,我哭了,爸爸媽媽也含著眼淚。
第三幕:
李:(猛地站起來)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要靠自己找到回家的路(拼命地尋找路)
第四幕:
(找到家)
李:(看到媽媽沖上去抱住媽媽)(大聲地說)媽媽,媽媽,(音樂響起)(邊哭邊說)我錯了,我不該這么不聽話,我不該拿你們的愛不當一回事。
媽:(撫摸著小紅的頭)沒事,孩子。爸爸媽媽永遠愛你。
這一情景劇演完后,我問:劇中的小紅剛開始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后來,她的思想有沒有發生變化?她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你們想象一下,她后來會為父母做些什么?類似于這樣的事,在你的生活中發生過嗎?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這些問題將學生一步步引入為父母解憂并不是要為父母干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從小懂得理解父母,從小事做起,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品生(社)教學,引導學生學文明理,觸動了學生的心靈,還要引導他們在行動上為他人、為社會著想。如,我在教學“節約水和電”時,我讓學生了解了水電對人類的作用和水電資源的稀缺后,學生的心靈稍微受到觸動,他們異口同聲地說:“要珍惜水電資源”。剛上完課,有一階段的效果。但一個階段以后,在學校里,看到水龍頭沒關緊,他們視而不見;上室外課時,教室的燈亮著,同學熟視無睹。他們已經把“珍惜水電資源”的念頭拋之腦后。這時,我讓學生表演了一個名叫《水龍頭的呼喚》的小品情景劇。情節是這樣的:一個小男孩走到水龍頭跟前,打開水龍頭洗手。水龍頭一打開,水就“嘩嘩”地流出來。“流水”邊跑邊歡快地唱道:“我把哥哥的小手洗啊洗,洗得白,洗得嫩,洗到哥哥的心窩里;我把哥哥當朋友,哥哥會把我當朋友嗎?”可是小男孩洗完手,歡快地拍拍手走了。水龍頭沒關,水仍然“嘩嘩”地流著。這時,“水龍頭”大聲叫道:“回來,哥哥!水還沒關呢?”可是,小孩沒聽見,越走越遠。“水龍頭”垂頭喪氣地說:“他拋下我們,不管我們了。”“流水”流下了眼淚,說:“他沒把我當朋友,拋下我,讓我疲于奔命。”又一個小女孩走過來洗手。她一看見這個沒關的“水龍頭”,趕緊伸出手來洗,洗完,同樣地,拍拍屁股走了。“水龍頭”大聲叫道:“回來,姐姐!水還沒關呢?”流水跑得氣喘吁吁,皺著眉頭說:“算了,別叫了,她也不會管我們的。可悲的是,我們這么一走,就再也不會回來了。又一個小孩來洗手,“水龍頭”哭泣地說:“請記得洗完手,把我關了。”這個孩子好像聽到了“水龍頭”的呼喚,洗完手,把水龍頭關緊了。這時,“水龍頭”和“流水”都高興得手舞足蹈,不約而同地露出了笑臉。
這種生活情景劇短小,觀賞性和參與性極強,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這種教學效果不只表現在教育思想上;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中,可以鍛煉膽量,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各種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及道德品質的養成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沈芳.小學品德課堂中情境創設的思考[J].才智,2012(10).
編輯 李建軍